[專題] 中國三大獨立電影展

看板Indie-Film (獨立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6年前 (2009/11/01 21:1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09-11-01 旺報 【本報訊】  雲之南影展  第一屆雲之南紀錄影像展在2003年由雲南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目的在於推動中國紀 錄片交流,每兩年舉辦一次。隨著重要紀錄片導演吳文光、蔣樾加入,雲之光影像紀錄展 逐漸廣為各界熟知。雲之南紀錄影像展透過邊陲的眼光獨立思考,透過非主流的影像交流 ,找出不同的聲音,創造更多樣的視覺空間。  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  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CIFF)自2003年在南京舉辦第一屆後,已先後舉辦六屆。作 為非營利的影像獨立活動,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長年關注民間影像的發展,致力影像收集 與研究。靈魂人物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剛結束的今年第六屆影展,獲得最高獎的 是婁燁《春風沈醉的夜晚》。  北京(宋莊)獨立電影展  北京獨立電影論壇是北京獨立電影節前身,2006年由栗憲庭先生為宋庄美術館開館 展之一而出現,由栗憲庭電影基金會主辦,2009年北京獨立電影論壇更名為「北京獨立電 影節」,每年固定在北京宋莊舉辦。 ---------------------------------------------------------------------------- 北京宋莊獨立電影展-打造自給自足的電影小農經濟 2009-11-01 旺報 【錢穎(哈佛大學東亞語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新的電影需要新的空間」,獨立電影導演和批評家崔子恩如是說。這個中國酷兒 運動和酷兒電影的引領者正坐在「現象工作室」樓頂寬闊的露台上。地下室裡,是一個能 容納百人的電影院,軟軟的椅子和地毯上坐滿了人,偶爾不坐人的地方臥著一隻酷愛電影 的大白貓。這就是位於北京宋莊的第四屆北京獨立電影展。  如果說「第五代」和「第六代」是在電影學院的苗圃裡,在兩代人的歷史經歷與大 師傳承的互動下長成的奇葩,那現在的中國電影更多了在路邊、牆角、山野勁長的片片野 草。與2000年左右的「賈樟柯」時代相比,中國電影更趨向多元化,一方面有更多跨國合 作、明星璀璨的商業大片爭搶院線市場,一方面小成本、體制外的獨立電影也建立起他們 藝術沙龍式的觀眾群。在從業者方面,「第六代」導演大部分是電影學院的畢業生。DV普 及以後,更多非科班出身的製作者──作家、美術院校的學生、音樂家等等──拿起了攝 相機。  要考察中國電影的走向,已經不能局限於對個體作者的研究,而必須關注電影的生 態,以及新電影人對自己的身分、傳承的理解和創造。宋莊便是中國電影生態的一個重要 的實例。  宋莊鎮位於河北省和北京市的交界。省市交界地區一般管理鬆懈,屬於「三不管」 地帶,所以在九○年代中期漸漸成為「盲流」在北京的藝術青年的棲身之所。1994年,藝 評人栗憲庭和畫家方力鈞率先在這裡安家。 1995年圓明園畫家村被取締後,離北京市區 更遠的宋莊成為一個較保險的選擇,很多從圓明園遷出的藝術家搬到這裡。經過十五年光 陰,宋莊已形成藝術家與農民雜居的村落群。一部分農家院落被改造成藝術家的工作室和 住所,一部分農田上建起了畫廊和美術館。  宋莊成獨立電影重鎮  宋莊成為中國獨立電影重鎮始於2006年。當時致力獨立電影推廣的「現象工作室」 進駐宋莊,「栗憲庭電影基金」也在宋莊成立,兩家聯手,開始了宋莊電影圈的建設。現 象工作室早在2001年底在北京成立,舉辦過很多展映活動,建有活躍的網上社區。而栗憲 庭作為先鋒藝術最有力的藝評者,在藝術圈中也有很強的號召力。現在宋莊每年舉行兩個 重要的獨立電影節:春天的「中國紀錄片交流周」,和夏秋之交的「北京獨立電影展」, 同時也做獨立電影的小規模發行,和為導演提供資金幫助,今年夏天又開辦了「栗憲庭電 影學校」。從培養人才、資助影片製作,到展映、發行,按藝術總監朱日坤的說法,宋莊 在打造自給自足的電影小農經濟。  因現代化和全球化發家的電影,彷彿和「小農經濟」是完全對立的兩個概念。宋莊 用「電影小農經濟」來界定自己的身分和發展模式,表現出遊離於主流電影之外,尋找獨 立空間的志向。宋莊作為在城市邊緣的農村,它的「邊界」位置對於獨立電影的生存十分 有利。所謂「獨立」電影,是指它們沒有經過電影局審查,無法在主流媒體和電影院線放 映,只能在海外的影展和國內小規模的影展中出現。這樣的電影在北京市區很難找到保險 的放映場地,常常被迫遷徙。比如,由酷兒電影導演和批評家崔子恩擔任主要策畫者的北 京酷兒影展,從2001年創始至今,一直無處棲身,最慘的一次是2004年企圖借用北京大學 的百年大講堂,開幕式前10分鐘所有入席觀眾被趕出門去。  現象工作室進駐宋莊後,建了自己的小電影院,在場地上有了自主性,今年五月在 這裡成功舉辦了酷兒電影節,未受任何干擾。除了「邊界」位置外,宋莊「幅員遼闊」, 3000多名藝術家散布在這些村落,既能共享資源、擁有「物以類聚」、「殊途同歸」的快 樂,又因為有足夠空間分散居住,可以「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保持自己精神王國 的相對獨立性。 從城市中心遷移到自給自足的農村,不附庸於主流社會的經濟政治關係 ,是一種「自我放逐」。此舉有得有失,放棄的是直接的社會影響力,得到的是如崔子恩 所說,一個相對穩定的新電影新空間。  在主流視線之外悠然獨立  今年的北京獨立電影展(BiFF)於9月1日至7日在宋莊美術館和現象工作室的小電 影院進行,8天共放映80餘部影片,其中除馬來西亞電影展映單元的12部長片和7部短片, 小川紳介回顧展映單元的3部紀錄長片,和一部HBO的紀錄片《劫後天府淚縱橫》以外,其 餘均為2008和2009年在中國大陸出品的獨立影片,包括劇情、紀錄、實驗和動畫單元。  影展中比較令人矚目的紀錄片是徐童導演的《算命》(2009年)。徐童2008年完成 第一部紀錄片《麥收》(98分鐘),紀錄北京郊區的幾個以賣身為生的年輕姑娘們的生活。 這次影展中,大部分仍用直接電影的手法對拍攝對象作跟蹤觀察。究其原因,一是紀錄片 作者普遍焦慮中國社會的遽變,記錄變化的願望超過了藝術創作的慾望。其二是一部分作 者對電影的表現力有過高的想像,認為只要拍到了鏡頭,就能呈現現實,忽視了對電影語 言的推敲。三是紀錄片評論可能出於捍衛紀錄片「真實性」的考慮,不鼓勵形式上的講究 ,因為形式往往凸顯出作品的人為性,而降低了紀錄片「應有的」直接感和真實感。這種 對紀錄片的捍衛有其合理性,但也放棄了深層拷問影像的機會。最後,從影展看到,紀錄 片作者對社會現象的提煉能力還需加強。一些作品停留在好奇心和人文關懷的層面,還不 能和素材做有力度和深度的碰撞,於是對形式結構等也要求不高。  《南方周末》的記者這樣告誡栗憲庭電影學校的學生:「做獨立電影是不會得到任 何媒體關注的,警告你們,這裡面可沒有名利。」來自四川的導演應亮這樣描寫影展的氣 氛:「除了放映,夜夜啤酒高歌,沒辦任何論壇、研討,更不會有時髦的投資會等等。 BiFF沒有緊鎖的眉頭和攥緊的拳頭,只有朦朧的醉眼和家庭式的歡鬧。」在宋莊,電影在 主流視線之外悠然歡愉,如夏草般生長著。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123.192.206.64 (11/01 21:12)
文章代碼(AID): #1AxOau7G (Indie-Film)
文章代碼(AID): #1AxOau7G (Indi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