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背對市場 呈現真實 專訪中國獨立電影導演
2009-11-01 旺報 【記者黃奕瀠/專題報導】
為了保持創作自由,許多電影導演選擇走向獨立電影之路。他們的作品通常只能在
影展等小眾場合現身。他們想訴說的,卻是影展觀眾之外,更廣大的中國群眾的故事。然
而,這些人民的故事,卻受到市場與觀眾的阻絕。
九○年代後,以賈樟柯為代表的導演在艱難的電影創作環境中,形成了對新的中國
獨立電影的理解,他們有著共同的追求,就是以影片記錄現實、呈現現實、介入現實。
而他們更大的特色,便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電影市場擴大、電影界紛紛跨國投資
、拍商業大片之時,尋找一條背對市場、實踐電影的道路。於是,中國的獨立電影僅僅只
能在各種影展與電影放映會中、甚至是化成影碟的形式和觀眾見面,和「小眾」見面。《
中國獨立電影訪談錄》的主編歐陽江河說,「中國獨立電影的現狀是:中國觀眾看不到中
國獨立電影」,這是如此荒誕而昂貴的中國獨立電影歷程。
相較於中國大陸,台灣各大電影節和影展,提供了中國獨立製片的放映機會。本屆
金馬獎主席侯孝賢表示,中國獨立製片在台灣多會得到提名機會,肯定他們的電影貢獻,
「相較於華人文化主流中心,處於邊緣的台灣,不像香港那般商業化、新加坡那般獨裁、
中國那樣專制,台灣的邊緣性格會照映出整個華語文化的多元。」
今年金馬國際影展依然有一個「華人獨立影像」專題,提供多種角度的獨立電影讓
觀眾選擇,而六月舉行的台北電影節,更邀請了多位獨立電影導演來台和觀眾見面,談他
們的電影和導演歷程。本報記者特別訪問了新生代導演彭韜、唐曉白和徐童,他們的影片
訴說了不同角度的中國,受到世界各大電影節的肯定,但特點仍然是:大多數中國觀眾看
不到。
==============================================================================
在乎表達和創作自由的導演 彭韜
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的彭韜,屬於「血統純正」的電影導演,在電影界是大有可為
的。然而,為了對電影的喜愛,也為了保持創作的自由,彭韜選擇了孤獨的獨立電影之路
,希望他的鏡頭可以對準真實的農村和底層社會。
2007年,彭韜的處女作《血蟬》一鳴驚人,在世界各大影展受到注目和肯定,。這
部電影曾在去年台北電影節中播映,是一部由非職業演員演出紀錄片風格的劇情片,內容
描述殘障兒童被收養而後行乞街頭的真實故事。今年台北電影節繼續播映他的第二部作品
《流離》,延續前作的寫實冷調風格,描述鄉下女孩被男孩出賣接客的故事。這些故事都
來自真實社會觀察和社會新聞報導,彭韜認為自己有責任記錄這個面相的中國。
「中國有十多億人口,絕大部分是農民。上海北京不能代表中國,農民才是中國的
面貌。」彭韜對於農民不受關注感到遺憾,他認為藝術以人為本,如果只關注個人抽象的
感覺,那麼作品是沒有生命力的。
然而,這樣的題材不僅冷門,也無法通過中國政府的審批,於是,彭韜沒有選擇的
,必須要獨立製片。所幸他的作品深受國際肯定,來自美國日舞影展的補助以及鹿特丹影
展創始人基金(Hubert Bals Fund)等國際機構的支持,才讓彭韜這位北京導演可以自由
拍攝「社會黑暗面」的議題。
「自由的表達」是彭韜在創作中最在意的事,他透露,若電影要上院線,劇本必須
先送到廣電總局審批,而後立項、拿到許可證,才可以拍攝,拍完後還要送審,才能放映
,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對電影的介入干涉,「從藝術的角度來說,結局可以有四種可能,
但廣電總局只會給你一種結果。」彭韜說,廣電總局傾向「積極向上」的作品,決定也會
影響創作的結果。
因此彭韜寧願電影不上院線,畢竟上院線既要送審,成本也很高,如果不是特別大
的投資需要回收,彭韜喜歡小成本的電影拍攝工作,「我會一直思考拍電影的初衷,我享
受拍片時自由的樂趣。如果僅是為了上映而要強迫自己,就失去了拍片的樂趣了。」而他
的作品,多半透過DVD的形式在華語地區發行。
彭韜表示,大陸一年雖然只有十多部上院線,但實際上有四五千部電影,創作量驚
人,其中很多都是「素人」導演。「現在攝影器材數位化,拍片變成很廉價的事,這讓一
般人都可以拍片,也讓電影平民化。」彭韜說。廚師、農民工都自己拿起攝影機拍片說故
事,這使得電影不再高高在上,有了平民的角度,也更可表達自我強調個性。
「這是賈樟柯的功勞。」彭韜說,曾有電影學院的學生嘲笑說「電影可不是阿貓阿
狗都能拍的」,賈樟柯回應:「難道電影也講階級嗎?」賈樟柯於是拍起「自己的電影」
,而《小武》的成功也鼓勵了很多人:「沒有資源也可以拍電影」,電影門檻自此降低。
彭韜表示他受台灣電影影響很大,過去中國電影充滿教條,但他在侯孝賢等台灣導
演的作品中,看到電影的本質與動人之處,他也非常欣賞《不能沒有你》、《流浪神狗人
》等台灣社會派電影,而他也會繼續拍攝真正反映「中國」的電影。
小檔案
彭韜,男,北京人。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2007年拍攝電影處女作《血蟬》
,榮獲國際各項大獎。新作《流離》也備受肯定。最新電影計畫是《稻草人》,曾於2009
年初入選第38屆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Cine Mart」。該項目深受法國和德國
的製片人青睞,備受矚目。
-----------------------------------------------------------------------------
最有政治勇氣的女導演 唐曉白
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郭力昕曾說唐曉白是「中國最有政治勇氣的女導演」。十年前拍攝暗示
八九學運的《動詞變位》受到矚目,才剛起步就因懷孕而暫停電影之路。唐曉白表示生育
之後思維發生變化,開始關注女性的生命議題。
唐曉白是中國少數能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上有重要作品參加的中國女導演。「生育,
對很多女導演來說,是很困難的選擇,」唐曉白表示,對於這個年紀的女性創作者來說,
她的創作周期會遇上生育周期的問題,而她身邊的女導演都會放棄生育。唐曉白選擇生育
,並放棄她熱愛的電影工作十年,「退下來很容易,選擇堅持下來生命中會產生矛盾,但
我學著在矛盾中成長。」唐曉白說。
唐曉白的家世背景很好,家人對她的期許甚高。「我讀北京大學,是為了給家人一
個交待。」北大畢業後,喜歡藝術的唐曉白再回學校修讀戲劇和導演專業。此時,唐曉白
才開始「看電影」,也迷上電影。
唐曉白還記得觀看《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後的激動,「我在那部電影中,看到台
灣那20年的歷史,而那段歷史對我們來說是空缺的。」唐曉白震驚於這部電影濃縮了三、
四○年代的社會歷史還有各種矛盾,並讓她開始思考:如何創作一部由小事件反映大歷史
的電影。
她的處女作《動詞變位》某種程度上算是這樣的電影。這部電影描述1989年冬季,
一群大學生的經驗與感受。「2000年準備拍電影時,我已經畢業十年,我一直想回頭看自
己的青春是如何結束的。」經歷八九民運的唐曉白表示,那年冬天是個轉折點,有種很絕
望的氣氛,很多人選擇出國、離開,她希望可以真誠呈現這部份,於是無法避開那個事件
。「用藝術反映政治是很難的。」唐曉白說,她選擇以人物故事表現,「在電影中你看不
到那個事件,可是它卻像幽靈一樣出現,很濛的。」
雖然被評為「中國最有政治勇氣的女導演」,唐曉白說她只是想拍個自己的戀愛故
事,若她想要回顧青春終止的歷程,勢必不能繞過六四。「那時候同學正青春,經過一個
運動,突然就老了。」
現在,唐曉白嫁到香港,香港的文化姿態撞擊了她的世界,唐曉白表示,過去中國
單一的教育,讓他們只有單一思想。來到香港,她開始學著多元思考,感受許多不知道的
故事。《完美生活》中移民的問題就是她受到的啟發。然而,「北京是我的家。」唐曉白
表示,北京充滿歷史和各種故事,所以她決定還是回北京拍片。
小檔案
唐曉白,女,北京大學西洋語文學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戲劇學院畢業。
2000年以《動詞變位》受到矚目。唐曉白是中國少數能在三大國際電影節上有重要
作品參加的中國女導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06.64
Indie-Fil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