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海角七號觀後感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erin)時間17年前 (2008/12/13 19:03), 編輯推噓2(201)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網誌版連結:http://www.wretch.cc/blog/oscarli123/6460056 「如果海會說話,如果風愛上沙....」 最近,好多人都看了海角七號 在持續的發燒下 好多人的爸媽也都看了海角七號 姑且不論他們喜歡與否,也算是支持國片的第一步 過去,為了求生存,為了尋求更多的資金協助,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只好往獲得更高的殊榮 ,更多的藝術性邁進 不論結果獲獎與否,卻也因此與國人漸行漸遠 想表達的主題太沉重,或者觀眾根本不認同這些「藝術工作者」內心澎湃的情緒 隨著國片持續不景氣,後來連早期紅極一時的朱延平式幽默,也敵不過星爺及金凱瑞的天 外飛來一筆 而奇蹟,總是在你沒預料到的時候,順理成章的來 它只是夠平凡 一對年輕的戀人,被迫因為戰爭而分開,這幾十年,他們沒能再見面,甚至連思念都無法 傳遞給對方 直到她們老了,死了......我是否,還虧欠了你什麼?.... 一種很美的境界,或者應該說淒美,它混合了太多的無奈與哀傷 最好的形容詞,竟然是一聲嘆 這就是海角七號的背景,就像一幅畫的底色一般 無論畫了什麼,都將被這層底色所影響 而在「海角」畫布上所描繪的,是一種混著三種色調的美麗圖案:「音樂、海風,以及台 灣精神」 可惜的是,海角七號最遜色的部分,就在於這層「底色」沒上好 嘗試了很多方法,卻無法把這層淒美而淡然的「憂傷」烙印在觀眾心中 或許由於經費的不足,這段回憶的故事,只以簡單的畫面呈現,取而代之的是冗長的獨白 但畢竟是日語發音,為了搞懂其中的故事,觀眾只好將注意力放在不斷閃過的文字上,很 難有多餘的心力來咀嚼 更遑論去感受了 這就是所謂的「情溢乎辭」吧,想表達的情感,已遠超過了「你能呈現給觀眾的東西...」 我甚至因此懷疑,有些人第二次進戲院,只是為了想把獨白的文字看懂,以便跟全片做結 合 於是,兩段不同時空的故事,從原本應該是相輔相成,變成各演各的 以致於「底色沒辦法襯托圖案,搭成一幅完美的作品」 這就是「海角」不夠嚴謹,最可惜的地方... 或許有人會說,男女主角間也有戀愛的發酵,是否有加成的效果? 但比之這層淒美的底色來講,這段「不太合邏輯」的戀愛,豈不像是小巫見大巫,抑或是 滄海中的一粟? 但是,我們實在不能否認海角七號的成功, 扣除掉底色 它來自畫布上,那個混著三種色調的的圖案,唯妙唯肖 音樂、海風,以及台灣精神.... 就像你身邊可能發生的事,可能聽到的話語,熟悉而安心 有趣的是,「髒話」這種東西,從老年人跟青少年口中說出來,就是完全不同的效果 一但選錯人罵,可能當場就從「海角七號」變成「少年耶,安啦!」 從馬如龍的堅持,南島的小鎮風情 到茂伯的髒話,成就的是背後那股熟悉而溫暖的「台灣 精神」 而海風, 溫柔的海風,就像大大輕撫著勞馬的臉 又像國境之南裡行雲流水的音符 像棉被一樣,柔柔的蓋在每個熟睡在海邊的團員身上 那一晚,是海角最動人的畫面,只因海風換化為靈巧的筆匠,抹去了畫中嘈雜的不和諧 是音樂! 我們有多久沒跟朋友一起完成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 有多久沒有敞開心胸,毫無顧忌的跟著大夥兒為了一件事情付出? 不記得失? 不用留一手? 十來歲的小孩,八十歲的老人,是否都像掩蓋在你心中,種種的不可能? 沒來由的,我們都被喚起了那曾經的渴望 一再被現實社會澆熄的渴望 是茂伯的月琴,是勞馬的吉他,是水蛙的鼓 是音樂! 一個倉卒成軍的樂團,一絲連觀眾都不確定的緊張 在最後的舞台上,「海角七號」再度點燃了我們塵封已久的熱情 讓我們的好奇、我們的渴望,一次獲得了滿足... 它只是夠平凡.. 我們總覺得,帶來高度藝術價值的,不會是喜劇, 一再為了藝術價值,探討現實的險惡,或是抽象的意境 卻忽略了讓我們微笑的一道彩虹 海角七號,沒有為我們帶來多大的藝術價值 沒有引人遐想,那一抹抽象的驚嘆! 它只是帶來我們早已遺忘的、久違的 單純的熱情 推薦此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219.175

12/18 21:35, , 1F
為何沒人推此篇?
12/18 21:35, 1F

12/19 21:09, , 2F
寫的很讚的觀後感!不會有偏激性說詞!蠻客觀的!推~~
12/19 21:09, 2F

12/24 18:01, , 3F
想細細品味 台灣精神 是啥
12/24 18:01, 3F
文章代碼(AID): #19GvQJ3a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9GvQJ3a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