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風聲鶴唳刀光劍影~打造華語類型電影的殿堂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6年前 (2009/11/16 15:1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國家電影資料館 電子報 http://epaper.ctfa2.org.tw/epaper91113we/2ye.htm 講者:侯孝賢、陳國富、張大春 主持:陳雅琳 日期:2009年10月21日 地點:台北光點 文字整理:王忠培 黃元瑾 / 攝影:吳豫潔 /錄影:王忠培 華語電語從《臥虎藏龍》到《色戒》到《風聲》,都讓大家覺得越來越好看,華語電影走 到今日,需要有怎麼樣的改變,及如何走下去呢?名導演侯孝賢、陳國富和知名作家張大 春齊聚一堂,與三立新聞當家主播陳雅琳小姐,一同來探討華語電影的未來。 陳國富導演先對其執導的《風聲》一片表達看法,本片的類型是否是一種新的嘗試呢?陳 國富導演說,其實他沒有什麼大理想與抱負,從《雙瞳》到現在的《風聲》,出發點都很 單純;我們都會被小時候喜歡看的電影所影響,這種記憶一直都存在他的腦海裡,也都一 直想拍這種存在腦海裡的電影,拍電影純粹是導演本身自己想要看的東西,並非只是要拍 給觀眾看。 侯孝賢導演認為拍電影是很直覺的,想拍的東西非常多,但電影有其現實面,台灣本土製 作的能力有一定限度,不是每一種想法都能實現。比如說電影要在中國上市,會受到許多 限制,如果碰觸到禁忌,不僅拍攝困難度大增,未來也會受到許多阻礙。所以題材及類型 都要有所考慮,基本上只要不拍出較敏感的現實面, 都還可以執行製作與拍攝。 目前有《風聲》,正在籌劃拍攝《聶隱娘》武俠電影的侯孝賢導演說,目前的年紀要拍這 歷史武俠電影非常辛苦,因為要做許多的功課,是很大的負擔。另外,利用現實的環境來 做場景拍攝,不需要像以前一定要找風光明媚的地方拍攝。導演也希望能有專業的武術指 導來協助拍攝武打鏡頭等,諸如此類有許多的細節要去注意。 陳國富導演說中國流行兩種題材:一是中日戰爭,一是國共相爭。陳導並沒有看過太多此 題材的中國電影,但對岸此類型題材可說是源源不絕;陳導看了《風聲》的小說後認為這 是一個很好的題材,可以來發揮,也讓陳導找到了與內心所想相符,想呈現給觀眾看的電 影。 作家張大春認為古堡和酷刑的題材會讓電影的內在結構顯現出來,古堡為哥德式恐怖小說 的延伸,加上酷刑是很好的題材。《風聲》這部電影是很好拿來討論「類型」電影和「風 格」,不論武俠、功夫、拳腳,類型元素永遠是來自最讓人印象深刻電影的畫面,電影人 應該要有強烈的使命感,讓觀眾感受到電影的類型。《風聲》有一個非常單純的故事性, 觀眾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會不斷在追求故事真相的情況下繼續看下去。 陳導說《風聲》這一部電影並不會帶來諜報類型片的風潮,雖然中國對此一類型題材有大 量的需求與有大量的人才在製作,但始終是難以複製,包括了許多困難與現實面上的考量 ,中國觀眾因生活環境文化上的不同,是否真的用與導演一樣的角度來看待這一部電影, 也值得去探討,到目前為止,陳導最感欣慰的一件事不是票房,而是一名觀眾在看電影的 時候,被電影的緊張感包圍,到結束都忘記吃爆米花。 侯導認為不論任何類型都是要使觀眾進入導演的世界,拍攝電影最重要的元素是對角色的 認同感。侯導認為陳導看到了片中角色的精神與認同感,這才是類型好看的地方,台灣的 邊緣(自由)意識不同於中國的集體意識,有助於台灣的電影類型走入中國電影,就像當初 香港電影對中國電影的角色一般。此外現今中國大陸的電影產業發展,與潛在續航力皆尚 未成熟。因此優先建立起一個穩固的華語電影產業是首當其衝的要務;因為先有基礎的產 業後,電影內容的範圍與類型,才有討論發想的空間。侯孝賢導演認為與他同一輩的台灣 導演,因為長年的培養與經驗,有著對作品類型較精準的銳利眼光,但是創作是將直覺直 接轉換成作品呈現。台灣新一代的導演與電影工作者,第一步應該培養這種優勢與能力, 並將其能量注入未來的華語電影市場。 主持人陳雅琳提出:依據許多數據報導看來,當今與未來,華語電影的市場已十分龐大, 也足以支撐起電影市場。可否請各位談談,具備各種創作優勢的台灣電影工作者,在此一 演化的潮流中,可以扮演何種角色,亦或如何切入此一龐大發展中的工作環境? 陳國富導演表示此一問題是當今台灣電影工作者,最常思考與詢問的問題。但是其實並沒 有一個所謂如膠囊般,濃縮、簡單的答案可以告知。不過籠統的歸納之, 陳國導演表示 大家都太執著於「外銷台灣電影」此一具高度商業氣息的觀念中。其實在台灣高度自由的 創作環境中,新生代導演的作品早就百花齊放。因此他認為「外銷台灣人才」,才是現今 台灣電影工作者應該做的重要第一步。如同國際間諸位知名的華人導演,李安、吳宇森等 ,因為創作出高知名度的電影,進而吸引了更多的資源與市場,使其電影創作得以生生不 息持續出現外,更間接啟發、影響新生代的電影創作人與廣大的電影產業。撇開利益為先 的條件,電影產業中一切如同種子般,需細心慢慢培養、栽培,短視近利的揠苗助長,極 可能扼殺了新生的創作幼苗。 作家張大春補充說,在好萊塢佔據的廣大世界市場中,仍有印度的「寶萊塢」,以同一型 態為主體作品,獨樹一格的特殊市場。現今以創作為主軸的台灣新生代電影,如果以「寶 萊塢」式的操作,以廣大的台灣商業市場為主要考量,那麼台灣獨有的多元、多樣性,或 彈性、吸收性便會消失。因此呼應陳國富導演的觀點,張大春認為台灣特有的多元性文化 ,是需要一些時間去尋覓與發展的;雖然看似以既有的類型、效果包裝,但是其中充滿了 各類風格與題材,才是台灣電影獨有的特色風格。其次張大春提到,除了培養電影工作者 與外銷人才之外,提升華語電影觀眾的觀影文化,培養廣大的忠實但不盲從的華語片觀眾 群,也是較務實的重要工作。落實此項工作的首要是導演在創作電影時,能敏銳的嗅出市 場的口味與方向,並以此包裝運用在其自身的創作中,讓觀眾在潛移默化的熟悉中,提升 觀影的層次。張大春表示完全不受任何媒體、影評、報導與廣告影響,單純以觀看一部電 影的心態,來觀賞《風聲》的觀眾是幸福的。因為他們遠比其它預設立場的觀眾,容易從 電影中得到被陳導演包藏在片中的核心感觸。 陳國富導演認為電影的生態是夢幻的,雖然它牽涉很多現實的因素,但是其核心精神仍不 脫離「想像」二字。因為創作者的「敢想」,才創造出電影的豐富與趣味。最近十分暢銷 ,卻在大陸網路上遭到封殺禁止的,龍應台女士的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陳導演與 編劇在閱讀時,便已想像、轉換出許多可拍成電影的元素與想法。他提出身為一個電影從 業人員,排除現有的制約困難與執行時的現實考量,以一個觀眾的觀點出發,單純的想看 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拍成電影的樣子去想像,是開發各類型電影的第一步。第二步實 際執行與落實,是需要一個集體意志的貫徹;現今韓國電影產業的成功發達,可歸功於 2004年上映的?太極旗飄揚?。另外,2007年的《集結號》以及拍攝中的《賽德克巴萊》, 都有這種眾志成城的精神。 對於十年後,發展成媲美好萊塢的華語電影市場的願景,侯孝賢導演認為根據現在大陸新 興發展的市場看來,成功發展的華語電影市場,是指日可待的。但是侯導在此提出,如同 陳國富導演所說,這必須要一位導演貫徹始終的徹底執行,才有而後技術提升發展的可能 。紮實的技術訓練與培養,需要真正的執行拍攝作品。好萊塢成熟的電影工業,各類風格 的電影拍攝,皆能熟稔的執行,也是在有作品需要被拍攝完成的前提之下,技術邊拍邊進 步發展中才成立。 侯孝賢導演還表示電影產業中雖然存在著現實面,但是龐大發展的大陸市場與資源,會自 動調節、收納成本;所以不實際的給予機會執行拍攝,紙上談兵並不能促進技術提升、發 展。 侯導演更提出電影分工的重要觀念。將電影的拍攝如同工廠生產線般,細細分工執行,導 演不需身兼製片、編劇數職,專注於拍攝即可。強壯龐大的產業,才能吸引精英人才,才 能促進新技術與作品的發展。因此成功發展的華語電影市場,並不是以十年或是二十年的 短期即可論斷,而是須要長遠、精密、與不浮濫、盲從的規劃,脫離好萊塢,創出一個屬 於獨立的華語電影產業與文化。 侯導再說明,想創出獨立華語電影產業的第一課題,是思考如何與好萊塢區別。好萊塢產 業中,有長期與強壯的戲劇傳統背景,作品類型豐富,與中華文化長久傳承下來,對戲劇 抽象的詮釋、探討人倫關係的風格大不相同。雖然技術是可東西方互通有無,但是內容類 型上,華語電影要創發一個新風格,還是專於某一現有類型,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侯孝賢導演建議,台灣的創作者不妨先從「自我表述」上著手,建立拍片基礎。先從自信 與熟悉的題材發揮,先打動自己,建立好基礎,將來才有提升層次、向外發展的方向;如 果短視近利,依樣畫葫蘆的複製他人電影風格,恐怕畫虎不成反類犬,貽笑大方。所以侯 導演建議,目前台灣的電影工作者,應該致力於拍攝屬於台灣自己、如《海角七號》、《 不能沒有你》般的動人台灣電影。 接著陳國富導演提出問題,拍攝完由小說改編的《風聲》,他注意到主流的電影市場中, 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例如好萊塢的《哈利波特》、《達文西密碼》等,佔相當大的比例 ,是十分重要的創作根源。可惜華語電影的類型比例中,卻較少有從文學創作中吸取養分 的作品,將來是否有大力開發的可能? 作家張大春說明,台灣政府既有的文學、電影補助或獎勵的多項制度,有如一刀兩刃般, 對創作者來說,既是助力也是限制;有些制度在固守傳統的情況下,忽略了市場上主流的 快速汰煥,使得一代一代文藝愛好者在創作時,便自我限制在某些特定類型作品中。因而 間接影響到電影選材時,缺乏不同種類型的資源。 再加上速食文化充斥社會的氛圍下,張大春認為略顯怠惰不前的文學,尚不足成為推動台 灣電影起飛的助力;他反而期待現今電影多元綺麗的創作風潮,能成為刺激文學創作再次 鼓動奮起的力量。他更表示給予真正挖掘、而非消費題材的創作者機會,才是提升台灣文 化產業的長久之道。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20.128.63.106 (11/16 15:23)
文章代碼(AID): #1B0FmVGX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B0FmVGX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