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客文藝復興 飆出電影新顯學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3年前 (2012/04/03 11:3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2012-03-31 01:18 中國時報 【(執筆:張士達)】  當范逸臣在《海角七號》片頭,從讓他挫敗的台北大都會回到屏東老家,也同時為 國片開啟了一段至今方興未艾的台客風潮。從《海角七號》到《艋舺》,從《父後七日》 到《陣頭》,台灣本土文化在短短數年之間,儼然搖身成為票房寵兒與賣座公式。台客不 再是只限於穿著藍白拖飆出流利台罵的狹義形象,而更是一種色彩繽紛且跨越族群的台灣 文化進行式。  本土文化元素,早在一九五○、六○年代風行的台語電影,以及八○、九○年代間 的台灣新電影時期,都曾一度成為主流。台灣電影凋敝十多年之後,新一波銀幕台客所收 割的驚人票房,所反映的卻是在長久壓抑後終於出頭的集體情緒。電影裡存在於台灣每一 個角落的小人物,都彷彿滿足了觀眾對於鄉土尋根的渴求,肯定了在地的價值,更宣洩了 一種對抗外來霸權的民族情感。  《艋舺》開拍前第一次在媒體前公開曝光,就在精準的策畫下,選擇了鮮明而瑰麗 的符號:男主角阮經天剃著小平頭、踩著拖鞋,八○年代的服裝之下露出身上的刺青,以 及頸上掛著的寺廟護身符。眷村軍人家庭背景出身的阮經天,從此搖身成為台灣影史最酷 帥的台客代表。台客氣味的元素被重新提煉重組,曾經被視為草莽俗豔的,如今成為當道 的美學風格。  《海角七號》與《艋舺》讓台客文化成為顯學之後,台灣電影並未就此一帆風順, 但在跌跌撞撞的試探過程中,本土文化逐漸站穩了足以與好萊塢電影分庭抗禮的票房實力 。小成本而製作品質未臻精緻的《父後七日》,因道出台灣喪葬文化獨有的悲喜交織荒謬 色彩,竟意外地小兵立大功。今年的《陣頭》同樣結合台灣特有的宗教文化,以及跨越世 代與城鄉的情感衝突,再度創下驚人票房。能否抓住台灣觀眾的脾性與胃口,似乎比是否 砸大錢請明星作特效來得更加重要。  然而基於台灣有限的市場胃納,台灣電影意氣風發的台客風潮,卻終將成為未來進 攻海外跨區域市場的兩難。銀幕台客風潮若達巔峰而轉型,將左右台灣電影能否邁向更大 版圖的全面起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8.63.106
文章代碼(AID): #1FUcyfyy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1FUcyfyy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