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電影:根源來自於恐懼】

看板Ourmovies (國片)作者 (I Love Moby)時間22年前 (2003/11/05 19:2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4 (看更多)
數位電影:根源來自於恐懼 《北方的納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影史上都標著這部經典紀錄片是1922年出品 。其實不然,它的出現理應更早,只因導演弗拉爾蒂(Robert J. Flaherty)有不良工作 習慣,在剪輯室時一邊剪一邊抽煙,結果一把火燒掉了全部素材。沒辦法,誰叫弗拉爾 蒂出生得太早。那個時代膠片還未出現,他能掌握的拍攝材質只有易燃的紙質底片。從 這樣一部被指並非紀錄片的經典出發,我們才能真正意識清明的來看數位電影的未來性 。 現在大家談數位電影,應該談背後的潛藏動力,不能只是看表面上的科技進步。電影的 數位化,是很多人的衷心所願,主要的動力是人而非科技。就跟弗拉爾蒂的慘事促成了 當年新一代防火、以賽珞璐為基底的防火膠片問世一樣,後來數位電影的初始,也跟斯 科塞斯、羅伯特·羅德福這些大導演脫離不了關係。這些電影界的巨子,早在80年代 就在倡議。比如說,斯科塞斯擔心的是膠片不能只是防火,現代的膠片還有嚴重的褪 色和脆化問題。羅伯特·羅德福則是關心整個電影工業的活力喪失,以膠片為生產手段 過程太繁雜,他希望能有鋼筆取代鵝毛筆,圓珠筆取代毛筆這樣的變革。他所倡議 的拍攝方式的普羅化,整個精神直指法國新浪潮。特呂弗、戈達爾60年代倡議"攝影機 鋼筆理論",這樣的平民電影,到21世紀的今天,有了DV,有了電腦剪輯設備,有了火 線介面,才真正意義上的,有被實踐的可能。 但是,在肯定數位電影未來性的同時,我也反對高張數位電影的價值。電影文本的意 義,不會因為電影載體的變化而變化。因為,真正推動數位電影的不是科技,也絕非是 人文上的革命。數位電影的根本極其簡單,只有兩個字:恐懼。 因為恐懼影片的毀損,所以,要有數位化的儲存。因為恐懼影片在複製和放映過程中的 影音敗壞,所以,要有數位化的播映。因為恐懼好萊塢,恐懼大製片公司的強權和獨裁, 所以,要有數位化的製作。甚至膠片公司怕市場消失,他們自已也在推動數位化的介質 。只要翻開新聞,就能看到柯達、富士這一類的大廠聯袂攜手,共同召開記者會的身影 。這是資本主義最根本的恐懼--恐懼沒錢賺了。 再推一步,因為恐懼片子拍到一半發生意外(像李國豪拍《烏鴉》時中途殞命)。所以 ,數位化的動力,未來將會深入再深入,將文本的產生也數位化,將李國豪變成史瑞克 和怪獸公司裏的毛怪。這樣的事情絕非科幻小說,而是絕對的必然。 數位化製作、數位化播映、數位化儲存,這其中沒有任何特異性,也不可能因為數位化 而有任何特殊的意義。只因?電影就是電影,它的本質不因介質而變異。只因為恐懼,也 只有恐懼。 題目:先鋒影通社 立題人:bluewater http://www.a.com.cn/salon/article.asp?b=11&tid=2613 -- 他們吐我,ㄉㄨㄞˇ YoYo!就在2:60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56.120
文章代碼(AID): #_gDvtPW (Ourmovies)
文章代碼(AID): #_gDvtPW (Our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