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 一種不倚靠文字的戲劇

看板TWopera (歌仔戲)作者 (小城之春)時間14年前 (2010/12/03 16:2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轉錄自歌仔戲論壇 http://www.twopera.net/BB/index.php?topic=5549.msg11579;topicseen#msg11579 一種不倚靠文字的戲劇 2010/11/23 劉南芳(台灣歌仔戲班製作人) 「基隆遠東劇院教會」的演出,已經進入第四個禮拜,在一陣兵荒馬亂之中,我們用「活 戲」的方式演出了《打金枝》、《棒打薄情郎》、新編的《福祿添壽》、以及兩本的《甘 國寶過台灣》…。在本週六(12/4)廖秋老師的《雪梅教子》之後,我們將近入農曆11和12 月,到尾牙之前,基隆將還有16場傳統「古冊戲」陸續演出。 這兩個月來大家可以說是「兵不卸甲、馬不離鞍」,建築了一個龐大的歌仔戲工程。這個 工程應該說是違背了目前台灣歌仔戲的流行趨勢。因為當代的、主流的歌仔戲多半為「定 型演出」,有劇本、音樂設計、現代話劇式的布景…,動輒還有全套的管弦樂隊等等。而 這次「基隆遠東劇院教會」的演出,我們掛起了侯壽峰老師的繪畫軟景,回復了「講戲」 的方式,還有日戲、夜戲的傳統…。 這一檔期從民國99年跨越到到了100年,預計要整理和恢復了24個傳統劇目。面對「100年 」,許多人用新奇的、華麗的表演呈現,我倒覺得在100年還能看到這一批經典的傳統歌 仔戲劇目,由一群極優秀的歌仔戲演員呈現,多麼的珍貴! 台灣沒有像大陸戲曲界經過「戲劇改革」,因此許多傳統的表演方法還在民間得到保存, 像是「扣靴尖」、「三追三趕」、「摸金錢」…。但也正因為沒有經過「改革」和重視, 台灣歌仔戲沒一個像是「劇目工作室」的單位,無法有計畫的蒐集、整理自己的傳統劇目 。我們許多老戲都是用「活戲」方式呈現,是「口傳心授」的,當演員離開了舞台,這些 劇目、表演方式也就蕩然無存。 將近在20年前,有一次文建會表演藝術科的一個承辦人問我有沒有《白蛇傳》的歌仔戲劇 本,他們要和其他劇種的《白蛇傳》做比較。我想了半天,真的不知道台灣的《白蛇傳》 是怎麼演的;不同的排戲先生有不同的「手路」,不同的演員又有不同的詮釋,從來沒有 人把他們的排法、演法整理或是呈現出來,變成一個好一點的通用版本。 這固然是台灣歌仔戲靈活之處,看起來百家雜陳,但這是在當年「內台戲」蓬勃的時代, 當這些排戲先生、這些優秀的演員離開了,這些戲齣就亡佚了!這是為什麼在台灣歌仔戲 科找不到劇目教學、找不到劇目演出的原因。歌仔戲科剛成立的時候都演一些「大陸戲」 像是《天鵝宴》、《殺豬狀元》…;不然就是用京劇改編,像是《搖錢樹》、《擋馬》… 等等,少見自己傳統的特色。 早在1930年代以前京劇就已經有一批定型劇目,生旦淨丑都有各自的入門戲、練功戲…, 舞台上有《定軍山》、《武昭關》、《醉酒》、《鎖五龍》…,這是一個劇種得以傳承的 基礎,從中各個角色得到語言、聲腔以及表演方式的訓練,才能傳承劇種的特色。 而台灣歌仔戲似乎在這個地方斷層了! 這十幾年來台灣歌仔戲躍上大舞台,不斷求新求變,不斷向大陸取經,「定型劇本戲」全 面的發展、「定腔定譜」取代了「活奏」…,新編劇崛起、舞台上許多都是大陸的「得獎 劇目」…。有多少人還知道《狄青大鬧萬花樓》?知道《貂蟬弄董卓》?或是《甘國寶過 台灣》的三種版本? 縱然許多台灣的「古冊戲」都是從上海京班、福州班傳承而來,但是台灣歌仔戲的演員、 排戲先生早就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精彩的表演特色。 這次我如果沒有在基隆現場看過美香姐的《打金枝》,我可能永遠想不通,為什麼郭璦打 金枝要「三追三趕」;如果沒看過秀文姐在《甘國寶過台灣》中飾演王蓮蓮,我大概也不 能理解真正「扣靴尖」的「眉角」,不知道什麼叫做「斷外家」。 而當我看到許秀琴老師在《棒打薄情郎》中演出乞丐頭「金福」,他與金玉奴離別時唱的 七字調,那真是精品中的精品!他一方面交代女兒要忍耐、一方面要她原諒莫稽、忘記乞 丐營的生活…那種父親對女兒的疼愛、不捨,言語中透露的委曲求全…,我確定這是京劇 《金玉奴》版本中所沒有的。 這一個月來在「基隆遠東劇院教會」中的演出,真是叫我「大開眼界」!好像練武的人進 深山拜師學藝,功夫頓時精進三十年! 從前我對於「古冊戲」和「活戲」的認識,多半來自我「看戲」的經驗,如今我親身參與 「講戲」的過程,突然深深的體會「百無一用是書生」。我自認是一個還算成熟的編劇, 但是許多我精心設計的情節在講戲中全然被推翻,我辛苦消除、覺得不重要的「武戲」, 最後被全盤保留、而且加強;演員用台上的演出證明了他們的「正確」和「準確」。 原本以為演活戲會「省一點」,但是至今除了《雪梅教子》以外,每次演出都動用到四個 以上的武行、四個龍套,而且整場「疲於奔命」…。後來連在一旁幫忙的大古都被拉下來 「開打」,《棒打薄情郎》中他扮演救駕的武生;《甘國寶過台灣》當中他被阿姨拉去演 「牡丹坑的恆春番」,演員阿姨們努力的教他怎樣化妝成「番仔」,樹葉要怎麼插戴、上 台口白怎麼講…結果這個「半路成番」的「恆春番王」真的是「技驚四座」…。 我覺得我面對的是一個極龐大的「傳統」,這個「傳統」是台灣歌仔戲發展成大戲以來、 在民間非常深厚的積累。當這些優秀的演員聚集起來的時候,這個傳統被淋漓盡致的展現 開來!這是一種「不倚靠文字的戲劇」,當演員上台之後,他的生命被激發出來,他馬上 參與在戲劇創作之中、並且立即成為中堅份子。如果沒有精彩的演員,「幕表」、「大綱 」是難以展現這樣強大的生命力! 當然,這些劇目應該被定型,而且應該快快的整理出一系列專屬台灣風格的「古冊戲」劇 目,因為不定型就沒有「傳承」的可能性。但是一方面我是多麼留戀這樣的「即興」!當 這一批演員逐漸淡出舞台之後,我們還能看到這樣的好戲嗎? 我萬分感謝「基隆遠東劇院教會」給予我們的支持!教會為我們闢建一個精緻的中型劇場 ,每個禮拜這些弟兄姊妹歡喜的款待我們、迎接我們的演出。而他們並沒有要我們演出《 摩西十誡》、《耶穌傳》…,或是宣揚基督教教義;他們樂意支持台灣的「古冊戲」,真 正的喜歡這些演員、喜歡這些傳統的演出。 我也很高興當年我成立了「台灣歌仔戲班」這個劇團,並且從各地招聚了這一群優秀的演 員,像是林美香、王蘭花、許秀琴、杜玉琴、王秀文、謝麗真、沈花梅、王秋冠、青燕、 陳麗紅…等等。這一批演員有的從公共電視的「包羅萬象歌仔調」開始與我合作至今,超 過了二十年;有的是從2002年《長生殿》、以及「重返內台」系列開始合作,也將近十年 。 這些年間我們南來北往在全省各地教會演出「福音歌仔戲」,大家早已經有了很好的默契 和合作的經驗。許多人質疑我們的演員是來自各個民間劇團、是一種「臨時的組合」,但 我必須說,在台灣歌仔戲這種「無以維生」的生態中,這個組合是「難能可貴的」! 這麼多年來,從劇目的整理、演員的調度、以致於服裝、布景、音樂…種種的安排,我們 的製作能力、以及製作品質是整體演出成功的堅實基礎;因為幕後的努力、和幕前的努力 是同等重要。「台灣歌仔戲班」成立了16年,一直是認真而謹慎,我們當中沒有「明星」 ,只有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和堅強的創作、製作班底。 「基隆遠東劇院教會」的演出,是我們今年最辛苦的一次呈現,希望能接續2002年「重返 內台」計畫,為台灣歌仔戲保留彌足珍貴的傳統。接下來16場的劇目已經排出,歡迎大家 「相招來看戲」!!! 更多訊息: http://www.twopera.net/BB/index.php?topic=5524.msg11576;topicseen#msg11576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33.90 ※ 編輯: vician423 來自: 140.112.233.90 (12/03 16:43)
文章代碼(AID): #1C-AfCaV (TWopera)
文章代碼(AID): #1C-AfCaV (TWop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