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祖師爺的女兒
※ 引述《inhan (積極進取的小進)》之銘言:
: ※ 引述《chiaro (拿滑鼠的工頭)》之銘言:
: : 反倒是朱陸豪,我個人實在不喜歡他在這部戲的演出,
: : 這幾年他在公視戲劇的出現頻率頗高,演技著實沒話可說,
: : 不過他在這部戲中,一方面台語的怪腔調太明顯,
: : 另方面國劇身段又太外露,總覺得他來演歌仔戲(還第一武生咧)實在格格不入,
: 國劇這段,我有查一下資料
: 當時歌仔戲有受過國劇的影響
: 所以一些武生的表現會帶點國劇意味
: 如果這點來看的話,倒是還好啦
「歌仔戲受京劇影響」這種說法,我覺得不盡正確完整,
事實上歌仔戲雖然土生土長發源自台灣,卻也算是中華傳統戲曲文化的一支,
(就歷史看,歌仔戲最初是由閩南移民傳入台灣,而後在蘭陽生根茁壯的)
與目前仍活躍於中國大陸的昆劇、豫劇、粵劇...等地方戲曲幾乎沒兩樣,
這些傳統戲曲在同一種文化養分下彼此交流揉合,求同存異是很自然的現象,
例如,表演方式都有所謂「唱、念、做、打」四功,
身段則有「手、眼、身、法、步」 五法,
腳色可大致歸類出「生、旦、淨、末、丑、雜」六種,
伴奏樂器也不脫鐃、鈸、鑼、鼓、笛、胡琴、弦琴、嗩吶等敲擊和管弦樂器,
所以要找出它們之間的共通點並不足為奇。
即便被稱為國劇的京劇,實際的發展歷史至今也僅約二百多年,並非戲曲始祖,
京劇追根溯源其實來自俗稱南方的長江流域,並非發源自北京,
一直到清乾隆年間,這些南方的地方戲班才開始流傳至北京演出,
並因應當地北京話腔調不斷豐富其聲腔變化,
現今京劇的皮黃腔,就是結合南方二黃腔和北方西皮腔演變而來,
也因為此特色在當時被稱為「皮黃戲」,後來才慢慢轉型成所謂的新劇種「京劇」!
此外,京劇擅長使用形而上的抽象藝術,從身段和臉譜就可以看得出來,
例如:以鞭代表馬、以槳代表船、以旗代表車隊大軍,臉譜就更不用說了,
雖然這種抽象表現法在很多舞台劇也見得到,
京劇卻是當中發揮最淋漓盡致的,所以才有人稱京劇為一種「虛擬的表演藝術」,
但反觀歌仔戲,卻顯得具象活潑多了!
再說,和京劇相較之下,
北管、閩南高甲戲對歌仔戲的影響更為顯著,
所以與其說「歌仔戲受京劇影響」,
我認為遠不如說「台灣歌仔戲是受到中原傳統戲曲啟發」來得恰當!
而我上述所謂朱在戲中的格格不入,大概就是和其聲腔和身段有關,
其一,聲腔方面,很明顯聽得出來還是帶著京劇高昂而趨近假音的唱腔,
嘴形也因為這種發聲方式的關係而變得不太一樣。
其二,身段方面,則大概長期習於京劇的抽象表演方式,
肢體在頓點時的角度特別大,同時眉目嘴角會跟著誇張的戲劇性變化。
(如:瞪大眼睛、兩頰肌肉因過分拉扯露出法令紋..)
傳統上歌仔戲以女生反串男角居多,所以可能有人會認為是性別因素使然,
恰好最近公視也正密集播出河洛歌仔戲,有興趣不妨關注當中男演員的表演,
仔細觀察歌仔戲科班演員的表現方式,不難發覺兩者的差異。
我前面提過的楊懷民(葉青歌仔戲的當家小生),也可以看出同樣的端倪,
不過楊小生的閩南話道地多了,而且扮相也頗英偉俊俏,
被譽為歌仔戲當家小生還比較令人接受。 ^^||
其實傳統戲曲是個很大的研究題目,老實說我只略懂皮毛不敢僭稱專業,
不過如果連我這外行人都明顯感覺得出兩者不同,
科班出身肯定可以指出更多細微的差異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9.210.190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TaiwanDrama 近期熱門文章
326
673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