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旺角卡門》到《2046》的王家衛 (上)

看板WongKarWai作者時間21年前 (2004/09/30 23:5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從《旺角卡門》到《2046》的王家衛 2004年09月30日 17:23 南方週末 陳漢澤   9月20日,《2046》全球首映式在上海舉行。9月25日,《2046》又在北京 舉辦了大型公映會。王家衛的影片從未在中國內地如此大張旗鼓地推廣,王家 衛也從未在媒體和觀眾面前顯得如此活躍。   除木村拓哉和正在美國的章子怡、鞏俐之外,王家衛帶著他的豪華班底-- 梁朝偉、張曼玉、王菲、張震、劉嘉玲、董潔"傾巢"出動,以至於首映式的女 主持將之形容為"以王家衛為核心的2046"。   就像《重慶森林》和《墮落天使》起源于同一個劇本大綱一樣,《花樣年 華》和《2046》這兩個"背靠背"的故事最初源于1997年王家衛一個名為《北京 之夏》的原始創作。嘗試過送審報批,並且在北京拍攝一段時間之後,《北京 之夏》卻申請不到拍攝許可。由於負責獨立監製的澤東公司是依靠賣"片花"來 投入電影實質運作,對於澤東而言,《北京之夏》放棄,就意味著必須給片商 另一部電影交待。而原本《北京之夏》劇本中原有主角每天買雲吞面吃的細節 ,王家衛將之放大,從而衍生出1999年的《花樣年華》乃至如今《2046》的未 來架構。   今年5月,經過5年的拍攝製作,《2046》終於在戛納電影節首映後,部分 觀眾已經將這部電影視為王家衛對過往創作的回顧與總結,在9月19日《2046》 舉行的全球首映記者會上,王家衛在黑雲壓陣的國際媒體前也坦承了這一點。 "這種題材我們拍了十多年,積累了相當經驗,估計以我們的能力,即使想在 近幾年突破也不大可能。所以我們想借《2046》來個總結,然後開始嘗試其他 。"   在9月初的威尼斯電影節上,王家衛與安東尼奧尼和史蒂芬·索德伯格聯合 執導的短片集《愛神》首次公映。在王家衛負責的名為"手"的那部分中,舒緩 豔麗的旗袍再一次成了主角。這讓不少人擔心王家衛的創作團隊會身陷上世紀 60年代情緒無法自拔。幸好王家衛說他仍然願意改變,因為"追求改變是每一 個人的要求"。   但這種"改變"大概不包括拍攝技巧。慢鏡頭般拖曳的畫面、影片中的旁白 已經與墨鏡一起成為王家衛的招牌。《2046》不但有旁白,而且一開場就來上 了一大段。王家衛喜歡讓攝影機在拍攝主要人物時,把速度放慢下來,演員也 以慢速表演,而背景人群則以常速行動,用這種差異來體現人群與角色間的疏 離。《2046》中的未來場景則再次讓觀眾溫習了"王家衛式慢鏡加印",王家衛 這樣解釋在未來列車上演員們的表演:"在幻想部分,演員們在2046年都是機 器人,在拍攝時我把攝影機速度放慢1倍,要求演員每個動作必須放慢2倍,有 機械感。"張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慢2倍速流淚是讓他最痛苦的部分。   對於這個被影評人議論、同行借鑒最多的技巧,王家衛式的解答卻是"這 麼拍是因為膠片不夠"。   王家衛一向與傳媒保持著很遠的距離,但為了這部帶有自傳性質的電影, 他卻在上海和北京頻頻出鏡。也許同樣是由於對《2046》的緊張,王家衛也前 所未有地表現出對傳媒評價的重視。   當王家衛在我對面坐下時,我意識到自己正面對一個"對時間敏感到任何一 根毛孔都會隨之顫動"的創作者,於是我的提問也就按照他生命中一個個精准的 刻度來進行。   1988:《旺角卡門》   "拍《旺角卡門》之前,我在鄧光榮的影之傑公司當編劇。他(鄧光榮)走過 來問我要不要做導演,我說好,於是就拍了《旺角卡門》。"   記者:為什麼在1988年,忽然會有一筆投資會讓你從編劇直接當上導演?   王家衛:拍《旺角卡門》之前,我在鄧光榮的影之傑公司當編劇,那也是規 模很大的一個公司。有一天他(鄧光榮)走過來問我要不要做導演,我說好,於是 就拍了《旺角卡門》。   1988年正好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新浪潮(指以徐克、許鞍華、方育言等 人為首的香港新浪潮電影風潮)過去了。從《英雄本色》開始,忽然從韓國、新 加坡、馬來西亞以及臺灣等地區湧來無數的錢,要求拍攝江湖片。(只要)你說需 要拍戲,就會有投資,市場需要很多很多的電影。   還有一個原因是,那時候很多新的導演出現,只要你有這樣的一個可能性, 他們就會投資去拍。   記者:《旺角卡門》在今天看來,似乎是王家衛作品中惟一具有完整故事的 作品。   王家衛:《旺角卡門》之前,我和導演譚家明曾經合作很長時期,他當導演 ,我當編劇。《英雄本色》出來以後,我們在想怎麼樣把所謂的"英雄"重新定義 一下,我們設想出兩個小混混在十幾歲、二十歲、三十歲三個不同時期的故事梗 概,後來譚家明拍的《最後的勝利》其實是最後一部,兩個混混都成長了:一個 成功一個失敗。但是他拍完最後這部之後就沒有機會再拍了,因為那個時候市場 需要"英雄",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反英雄"。   等到我有機會當導演的時候,我就把第二個故事重新拿出來拍,這就是《旺 角卡門》。   記者:《旺角卡門》和後來的作品相比風格差別非常明顯,故事完整。這是 因為你作為新人導演對於影片整體格局缺乏控制,還是個人的風格正在逐漸形成?   王家衛:我不會說《旺角卡門》跟我其他的電影有什麼不同,我會說在那個 時間裏我能拍的就是那個樣子。如果你今天讓我去拍,那肯定會不同,但是要我 跳回十幾年前去拍,我想肯定還會那個樣子。   記者:你有自己演變的過程。   王家衛:對。   記者:從劉德華、張曼玉出演《旺角卡門》開始,你的電影就是明星雲集, 到《重慶森林》又開始起用金城武等臺灣新人,使用明星是否是票房方面的要求?   王家衛:不是的,我從小看電影就希望看到明星,電影沒有明星就不好看,這 是我的習慣。所以每當我開始構思一個電影的時候,我會根據梁朝偉、張曼玉他們 的樣子去想每一段情節。   我的電影裏沒有臨時演員,他們表演一定要到位。化妝不能說這是主要角色, 那是次要角色,所以次要角色可以馬虎。還有,我喜歡用一些真實的人,比如劇組 中負責服裝、道具的人,他們也扮演片中的角色,來和影片中明星的身份對撞,這 個非常有意思。   1991:《阿飛正傳》   "我們第一天開工,我跟他們說這個電影是有旁白的,所有人就昏倒了。"   記者:從《阿飛正傳》開始,旁觀者覺得你的電影是真正開始進入個人化創作。   王家衛:《旺角卡門》很成功,讓很多人問我下一部是什麼。我就說一直很想拍 一個六七十年代故事,講幾個人共同成長。上一部的背景放在1960年,下一部的背景 就放在1966年。   香港那時候很多電影都是配音,而我一直不相信配音,我覺得一配音電影就不好 看了。拍《阿飛正傳》我就要求同期錄音,那個時候基本沒有(同期錄音)這回事,連 收音設備都是從電臺借來的。因為沒有先例,電影出來大家就說,哇,這是怎麼一回 事,電影怎麼會這樣。我們那個時候就是想做到最精緻為止。   所以很多事情我想是實踐中慢慢積累起來的,《阿飛正傳》要是放在今天就對了 ,但在那個時代,他們看到那樣的陣容,用了那麼大的"卡士"(梁朝偉、張曼玉、劉德 華、張學友、劉嘉玲)基本上會想是一個江湖片。   記者:《阿飛》第一集結尾,梁朝偉穿好西裝後就再也沒機會出現了。   王家衛:對,《阿飛正傳》第一部商業上不成功,投資商就不敢拍第二集。   我們第一天開工,我跟他們說這個電影是有旁白的,所有人就昏倒了。那個時候 有旁白的電影是三大禁忌之一,是絕對不能做的事情,只要有,別人就說你是悶片。   記者:徐克做過。   王家衛:徐克的《蝶變》旁白很簡單,講幾幾年幾月幾號,這個人去做什麼, 《阿飛正傳》大段內心獨白讓觀眾很納悶,問"這是什麼"。    記者:《阿飛正傳》票房不好,在當時有"票房毒藥"的稱號,你又退回去做《猛鬼 學堂》的編劇,在這種情況下,1993年怎樣再找到資金投拍《東邪西毒》?   王家衛:《阿飛正傳》也讓我面臨壓力,香港是以票房論英雄,一部這麼大"卡士 "的電影不賣錢,他們會感覺這個導演很危險。我要做其他電影,投資商就覺得我們給 你故事,我們要求你怎麼去拍才可以。可我不相信這一套,我不相信電影只有一個拍 法。   還有最主要就是那個時代的製片人都很懶,什麼東西好賣,我們就趕快照抄一個 收錢,但是電影不該只有一個類型。還好我們趕在了"王晶時代",你自己做電影也可 以,只要你有故事,有演員。我們就開始嘗試這樣去做,自己做監製,找演員,拿一 個故事賣給製片人,然後做自己想做的電影。   好像是從《重慶森林》開始,它去賣埠時我們就說這部戲有林青霞、金城武,是 警匪片,還有動作鏡頭。那時要賣埠沒動作不行。而《東邪西毒》是緊接在《東方不 敗》之後,當時警匪片已經沒落了,我們就說這是古裝武俠片,還有金庸的小說。   記者:這種"曲線救國"會否讓片商覺得受騙?   王家衛:片商都不是笨人,第一次他可能會說受騙了,但後來他們都知道是怎麼 回事。有時候一些事情是他們估計不到的,一開始《重慶森林》到韓國,他們以為肯 定會虧,結果卻大賣。而且我和很多地區的發行片商都變成朋友,那段時間基本那些 地區就是那幾個人。後來慢慢地多開一些市場,我拍戲的壓力就不會太大,還有就是 片商也知道了你在做什麼。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8.188.192
文章代碼(AID): #11N2reG3 (WongKarWai)
文章代碼(AID): #11N2reG3 (WongKar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