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衛藏在墨鏡背後

看板WongKarWai作者時間19年前 (2005/06/10 00:0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香港文匯報 [2005-06-07] 王家衛藏在墨鏡背後 文:阿 島  「以我所知,他基本上是神。」荷里活當紅花旦妮歌潔曼(Nicole Kidman)把香港一位 導演喻為西方世界造物主,那人就是王家衛。  妮歌潔曼日前宣佈,接拍了王家衛執導的《來自上海的女人》(The Lady from Shanghai)。  香港人也許不熟悉,或不喜歡他的電影,但都得承認,他的確在國際享有寵兒地位。有 外地資金,在外地獲取更多認同;他像一位世界公民、國際導演,更甚於香港導演。  王家衛七部作品,一部接一部,反建制、反教條。他揮霍菲林的拍攝方式(傳聞有97%拍 下的膠卷,藏在他抽屜裡),有違本地講求成本控制、市場效益。他的電影語言和敘事方 式,嚴重偏離「畫公仔畫出腸」的主流。結果,與港人欣賞電影的角度,存在很大距離。  王家衛的墨鏡(也是反叛一種),或是故弄玄虛的源頭,卻同時倒映了主流電影的某些缺 失。  「跟許多我那一輩的人一樣,我是從電影和電視來認識世界的。」王家衛說。王一家人 來自上海,語言不通,他的母親選擇了一個較抽離方式,去適應香港環境——每天下午帶 著王家衛看電影。  他後來在電視台當了十年編劇。這不但說明他和香港戲院和電視一起成長,更說明了, 他那些令人難懂的作品中,可能找到他的情懷、創作意念,都和他成長的香港,有著千絲 萬縷關係。  「要是我早出生二十年,可能會選擇音樂表達自己;要是早生五十年,那可能是寫作。 但我是影像伴著長大的,那我選擇鑽研影像,最自然不過了。」  他將電影語言詩意化,對香港觀眾發出警號:香港人一直不重視「文學」、「藝術」的 人文養料,亦對反叛的藝術語言採取過於保守的態度。 沒有劇本的劇本  「即使我日復日、夜復夜地重寫劇本;將整行、整場、甚至整個故事重寫,人們仍覺得 王家衛拍戲沒劇本!」王家衛上星期接受「美聯社」訪問時說。  《春光乍洩》的男主角愛向王家衛要求:「不如我們重頭來過」,道出了導演與主角之 間的糾纏、也道出了拍攝的困局。於是,王家衛總不斷地從頭來過。這種拍攝效率,對香 港電影工業來說,簡直是叛逆。  所以王家衛的電影通常只得到外國投資。王的製作電影手法,對於現在被評為粗製濫造 的本地電影,確實提出了一點反思。  其實,王家衛寫劇本的方法與主流創作方式不同,不以清晰故事線先行;他腦海裡先出 現一個地點、一個空間。「劇本最重要一環,是知道故事所在空間。……空間甚至可以告 知你角色是甚麼人,他們為甚麼會在那空間出現……。決定了一個空間,細節便會一點點 地出現。」  他的首作《旺角卡門》(1988),雖富風格,也只不過是工業體系內的創新,那種成功很 快被吸收:《天若有情》緊隨其後產生。 靈巧戲謔「類型片」  由《阿飛正傳》(1990)開始,至《春光乍洩》(2000)、《花樣年華》(2003)等等的精緻 場景,饒有意味的空間佈局和斷裂敘事特色。這位被譽為啟承新浪潮的香港「第二浪潮」 導演,開創了嶄新的、令人感動的敘事模式。而拼湊的青春情懷《重慶森林》(1994),其 輕盈、零碎的清新手法,在國際影壇屬驚鴻一瞥。  香港的「類型片」,特別是警匪動作功夫片,世界知名。也吸吮「類型片」奶水長大的 王家衛,更希望繼續把玩「類型」。但他對之作出顛覆、變奏,成就一種與本土連繫、亦 很個人的創作。  「當我開始拍一部電影,唯一嘗試要弄得非常清楚的,就是將電影放置在甚麼『類型』 之中。我看著『類型片』長大,被各式各樣『類型片』迷住,如西部片、鬼片、劍俠片… …。我希望我所拍的片,都屬不同『類型』。我想,這是令它們與眾不同的原因之一。好 像《花樣年華》,那是關於兩個人的電影,很容易變得沉悶。但我不把它當作為愛情而拍 ,而決定採用驚悚片的手法,像一部懸疑片。觀眾原以為會看到一部經典愛情片。」 再利用大眾文化符號  對,王家衛也懂得、更擅用大眾文化符號,每部電影也由中外明星參演,梁朝偉、王菲 、鞏俐、木村拓哉、妮歌潔曼……。  雖說香港作為「東方荷里活」,有條件、亦確實出產了不少電影明星。但一直以來,明 星在香港有限的燈光、畫質、劇本本身,未能盡情發揮明星的glamour(光彩)。王家衛作 品裡的精緻場景,倒把明星的美態表露無遺。  但王家衛為了說自己的故事,表達懷舊心情,明星在他手中變作一些icons,塑造他的 小資情懷的一點象徵。所以,會可能出現明星「用背部演出全片」、或者戲份都被丟到剪 接房地板上的情況。《阿飛正傳》中,梁朝偉拍攝了很多鏡頭,但上映時,卻只剩下片末 三鏡。  王家衛還在現代美學的構圖上,配以耳熟的南美酒吧拉丁音樂。大眾文化蒙太奇,結果 得出來的,是王家衛的東西。他並非直接諷刺流行文化,然而是將南美音樂、張曼玉與旗 袍,化作懷舊的感動。  【後記】 記者參考的文本,為「美聯社」訪問文章、《南華早報》專訪、以及台灣文 學雜誌《INK》——沒錯,這些都不是本地中文媒體。  另外,還選讀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的《王家衛的影畫世界》,收編本地電影人對王家 衛電影進行的熱烈解讀文章。  藝術電影導演在香港的曝光比率,出奇地貧乏。王家衛繼續藏在墨鏡背後;本地觀眾則 繼續進戲院,看娛樂電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0.90.86
文章代碼(AID): #12g6cS6R (WongKarWai)
文章代碼(AID): #12g6cS6R (WongKarW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