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lik 。 Mozart
庫貝利克的莫札特生涯始於慕尼黑時期。1961年,他繼約夫姆之後接任巴伐利亞廣播
交響樂團(Bavarian RSO)常任指揮的位子。在這之前,遊走各地的他,曲目集中在,
因流亡生涯而起的宣揚捷克民族意識,如史麥塔納,德佛札克,蘇克等作曲家作品,
像每個樂友家裡大概都有一張的「我的祖國」,「新世界」交響曲,以及當代的作曲
家楊那柴克和馬替奴的作品。雖然交響曲「布拉格」也在他早年的演出曲目之中,但
那裡頭的情感性大於對莫札特作品的理解。
1961年,約夫姆離開慕尼黑往阿姆斯特丹發展,給庫貝利克留下BRSO常任指揮的位子
,和支援伍茲堡莫札特音樂節的工作。莫札特在庫貝利克的音樂生涯不得不重要起來
,在樂季裡他排入越來越多的莫札特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1969年冬季他還排入莫札
特cycle ,並以「安魂曲」做閉幕。直到他1980年以健康因素為由辭去BRSO常任指揮
的位子,可以說在慕尼黑的時光才擴展了他的曲目:從中世紀的Palestrina到布列頓
,從韓德爾到楊那柴克,從海頓到漢茲。
庫貝利克對莫札特的理解顯然是浪漫主義色彩的。他並不企圖以小巧精緻的室內樂形
式來重現當年莫札特時代的交響曲特色,而是不避諱現代樂團大編制,由力道、音色
、節拍、速度、空間感、層次感來表現莫札特交響曲中各主題的對照性,並且,不論
是在弦樂各部,弦樂與木管,木管與銅管的份量和音色上,取得極佳的平衡感。
直至1985年為止,庫貝利克依舊擔任BRSO的客座指揮。就我所知庫貝利克與BRSO的莫
札特交響曲40與41有兩個演出:一是1980年十月與六月的錄音室錄音,收在莫札特中
後期交響曲的錄音中;另一是1985年五月十日的現場實況錄音。我想聽過他貝多芬「
合唱」現場版的人,應該都難忘那流暢的第三樂章,和弦樂泛動的美感。1980年的錄
音室錄音裡頭,實在有太多精緻修飾的元素,這真是個整齊的樂團,弦樂的精美依舊
,各聲部層次感鮮明,不論是快的段落,或聲部承接、轉折的地方,庫貝利克將表情
修飾的非常精緻,而銅管的音色與弦樂又非常符合,(塞爾的莫札特40雖好,唯獨那
銅管太炫了,破壞了做為樂曲整體的一致性)。40號是陰暗中帶著喜悅,他採用了較
正常的速度,音符與音符之間便顯出難以言喻意味悠長的空間感,於是第一樂章便染
上淡淡的陰沈了;轉入第二主題時在表情上做了細微的變化。第四樂章開頭弦樂帶出
緊張感,進入第二主題時卻是那麼平靜優美,木管流暢又細緻。
41號與40號創作時間只相差兩週,在性格上卻是那麼不同。生命的盡頭,莫札特又回
到C 大調,視野卻是那樣的光明。庫貝利克將速度調的比較正常,因此除了在一開始
的裝飾奏相當整齊之外,主題自然而廣大的開展,呈現優雅的氣度。每次聽第四樂章
,都會想到海江田艦長的那幕:「進入molto allegro 時就是你們的死期」「將音量
一秒鐘一格轉小」,這個樂章的天堂意味是不言可喻的。永難忘懷的,是華爾特與哥
倫比亞交響樂團的演出,華爾特真的將這個樂章變成了大賦格,那種恢弘的氣勢,比
起一些線條亂七八糟,只知道強調小提琴,聲線混濁不堪,連賦格都做不好的演出,
在我心中是難以超越的。庫貝利克線條清晰,層次又鮮明,雖然不強調賦格的意味,
卻不會讓哪一部份爭鋒鬥豔,聽那聲部的交替起伏是一種享受。
若要說錄音室版有什麼缺點,好聲音美則美矣,在動感上卻略遜一籌。過於沈溺美感
,陷於細節的修飾和華美,使得衝突性和爆發力差了點味,即使該突強記號的地方也
耽於溫和的詩情。但是,現場版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白熱化」是個陳腔套詞,用
來形容1985年的現場版卻是再適當不過。一開始他就採取較緊湊的速度,樂團在聲響
上除了細緻外還多了份緻密。表情的幅度加大了,可以感覺樂團放的開了,對於情緒
的營造可以刻畫的更深。40號不是藉由深遠的空間感渲染淡淡哀傷,而是訴諸直觀的
表現力。大提琴強勁有力,撐起下降音型的巨柱。末樂章的大賦格,情緒起伏更大了
,格局揮灑的更廣了,聲部間此起彼落交疊穿插饒富趣味,是個完成度非常高的演出
,即使因為反覆使得這個樂章達十二分鐘之久,卻一點也不覺得冗長乏味。在他的「
41」中,這大概是最優秀的錄音了。平實優秀的演出,真的不需要高深的學問啊。
庫貝利克於1996年8月11日逝世於瑞士的洛桑。
--
海西時,諸公每朝,朝堂猶暗。唯會稽王來,軒軒如朝霞舉。
贊曰:因為司馬昱老愛遲到,等到他來上朝,天光都已經大亮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twbbs.org)
◆ From: med.mc.ntu.edu.tw
cl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