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全集恨!!
轉貼一篇文章,但偶不知作者是誰,內容粉有趣滴....大家可以對號入座。
"全集恨
在我CD買得最勤的那幾年,蒐集了好些套裝全集,比如說九張一套的Edith Pief
EMI錄音全集,十張精裝的Billie Holiday Verve全集,或是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
集、莫札特鋼琴作品全集等等。但我漸漸發現,只要是全集,我就不大聽。每次
在CD架前猶疑,順手抓出的總是單張CD,很難輪到全集。
問題可能就出在全集的概念太有系統、太堂皇,跟漫無計劃的日常生活搭不上線
。而精裝版的全集,厚厚重重一大盒,又總讓人想起當年那令人昏昏欲睡、卻
又不得不抱頭苦讀的微積分課本。我總覺得要等待某種特別的勵志時刻,窗明几
淨,端正坐好,才好迎出全集來研究一番(且不說是聽),但出乎自己意料之外,
隨著年歲增長,那種時刻絕少到來。當然,這問題不單是CD有,套書更常見。我
家客廳的資治通鑑和莎士比亞全集,就長年名列點看率榜尾,多年來最大的作用
就是將書架略為壓彎了一點。
很偶而搬出一套全集來,八張十張的,從哪張聽起又是個問題。DG的Kempff舒伯特
全集別具巧思,將晚期的成熟作品擺在前面,猶如電影的倒敘法,第一張第一首是
D.960─主人翁蒼茫訣別,然後是D.959、D.958 ...,最後一張最後一首才是D.157
─嬰兒哇哇墜地。其他多數的全集就不這樣,早期小個子的作品就得站前面,然後
才是中個子、大個子...,紀律森然,誰也不許插隊。因此,在創作第一張CD的曲
子時,那作曲家可能還沒上小學。你必得狠心跳過前面這些開胃菜,才不會一旦主
食上桌,已經全無食慾。
全集還意味著單調、缺乏變化。比如說,誰有興緻一次聽51首蕭邦的馬祖卡舞曲?
但錄這種全集的卻不乏其人,包括魯賓斯坦,通常是兩張一套,按作品編號排列,
聽得人了無生趣,此之謂overdose是也。如果光論這點,Ashkenazy的蕭邦大全集
就值得稱讚,唱片公司將不同類型的曲子打散,混合編排,每張的曲目都有起承轉
合,聽個一二張尚堪承受,但若想找特定一首曲子來聽,就必須與厚厚的目錄纏
鬥一番,這是缺點。
另有一種全集,更有著道德上的嚴重缺憾。唱片公司將音樂家(通常已經過世,沒
有反抗能力)錄過的所有段落,無論優劣,全數出版。裡面可能包含錄壞的演奏、
笑場、唱到一半咳嗽等等應該銷毀的片段,但是在“為歷史留見證”的名號下,堂
而皇之全數推出,將音樂家最後的剩餘價值榨個精光。Billy Holiday的幾套全集都
有這種毛病。
傅聰認為「全集演奏家」性格上勢必帶有某種強迫性,很對。曲子不可能每首都好
,演奏家更不可能每曲都喜歡,錄全集卻必須由A彈到Z,有悖於藝術家的真性情與絕
對誠實。Richter彈奏曲目很廣,但絕少錄全集,他的貝多芬奏鳴曲與蕭邦前奏曲就
都是跳著彈的﹔相較於他,Ashkenazy就是個典型的全集演奏家,犧牲奉獻,為人所
不為。
對收藏家而言,全集是美夢也是惡夢。例如Heifetz迷在得知RCA推出數十張一套的
Heifetz大全集時,免不了悲欣交集,喜的是長年苦尋的對象一次到齊,得來全不費
工夫﹔悲的是心願已了,接下來沒事可做,下半生何以自處?雖說音樂家何其多,
換個人蒐集不就得了,但君不見拉赫曼尼諾夫全集、克萊斯勒全集、卡羅素全集、
葛魯米歐全集、顧爾德全集,乃至最近的盧賓斯坦全集等等,排山倒海而來,在在
挑戰著收藏家的生存意志。
全集之為全集,最大的敵人自然就是殘缺,這在實際上也構成困擾。譬如說,其中
一張刮壞了,怎麼辦?再買一套嗎?更可恨的是:刮壞的那張通常就是最常聽最鍾
愛的一張。
最後,也是我多年的疑惑:究竟哪種人會買海頓的104首交響曲全集?有誰能告訴我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0.205.233
→
10/21 00:12, , 1F
10/21 00:12, 1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 之 3 篇):
0
1
cl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7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