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從音樂看新的心性潮流

看板comment作者 (反皮草 拒絕血腥時尚)時間18年前 (2006/10/08 13:3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8iikrlxJWw
朱哲琴 七日談MV (Dadawa Seven Days) http://blog.yam.com/windmusic/archives/2222722.html 何訓田的「準宗教」音樂─朱哲琴《七日談》 文/楊忠衡 探索生命的終極意義,不僅是宗教家的使命,也是哲學、文學、藝術家的永恆課題。踏過 無神唯物的歲月,中國人的宗教觀確實曾經出現斷層。隨著生活改善,精神自由空間擴大 ,中國人逐漸恢復對生命終極關懷的探索,成為文化活動的一股潮流。我不認為人們會無 條件延續過往既有思維,在新生代藝術家的作品中,屢屢看到創作者極力在探索路上,自 己走一遭。 何訓田十多年來的作品,就是刻畫著現代知識份子探索的痕跡。這些作品與其說是端出一 個堂皇不可動搖的答案,不如說是一段尋道者的心路歷程。這樣的作品沒有強加於人的教 訓,反而與當代人們渴求生命解答的心靈,激起強大的共鳴。何況,儘管許多宗教已有千 年歷史,然而答案果然己有定論? 九○年代初,何訓田推出《黃孩子》,已打出獨樹一幟的風格。揉合古今中外的作曲手法 ,搭配朱哲琴清亮高亢的嗓音,似乎急欲從塵世濁氣掙脫出來。然而就內涵來說,還是屬 民族情感的。了九○年中的《阿姐鼓》,思維卻有大幅躍進。何訓田與朱哲琴乘著急欲超 脫的心,來到了天地之交的西藏,大量吸納西藏文化的特質和題材。儘管如此,創作者與 演唱者仍畫清它與西藏文化的界線。這是一種誠實。這張唱片推出後極受歡迎,是近代中 國音樂中,極少數在藝術獨創性和商場同時告捷的作品。可惜,接下來的專輯《央金瑪》 各方面都與前作接近,引起注意就沒有那麼多了。 數年過去,2002年何訓田推出為慶祝「雷峰塔」重修落成慶典所寫的《波羅密多》,表面 上,題材和思維和佛教更為貼近,但何訓田依然不鬆口,宣稱這是一部「佛教題材的非佛 教音樂」。從這部作品可以看到作曲家一方面欣賞古老的宗教哲學,一方面有自己不受囿 限的想像空間。可見,藝術家在尋訪個人心目中的真理時,不到最後關頭,不願輕易依附 在既有格局之下。 今年,在多方期待下,何訓田推出與朱哲琴合作的新作《七日談》。內容是連續七天,每 日一悟。從第一天的「有」,繼而「情」、「真」、「生」、「善」、「美」到最終悟到 「無」,用既像情詩又像偈語的詩句,搭配即興而自由的樂思,最後寂然休止。整體結構 的過程,讓我想到佛教禪學優美而智慧的「十牛圖」,從尋牛、得牛、到人牛俱忘、最後 返還「無」,有諸多相通之處。然而「十牛圖」的尋心之旅顯得較循序漸進,邏輯環環相 扣,外表悠淡曠遠,實則有嚴謹的辯証過程。 「七日談」則表現一種自由而多采的軌跡,明明與東方哲學有密不可分的關聯,但氣質卻 像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樣,有「風吹哪一頁,就讀哪一章」的瀟灑。在第七日 的總結裡,從有詞到無詞,從有序到無序,幾個宗教導師如悉達多、耶穌、默哈默德…也 隨機出現在詞裡。好像古今哲人一場愉悅無罣礙的法會。想想,宗教固然穩定人心,卻依 然是世界紛亂的源頭。「七日談」所尋覓的境界,豈不比具體具象的宗教更上層樓? 音樂方面,作曲家更專注聆聽自己心裡的內部聲音,型式顯得自由即興,從古老東方的旋 律與節奏,到現代史特拉汶斯基般的室內樂處理手法,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顯現作曲家悠 遊世界的無垠胸襟。何訓田的作品,看到一種「類宗教」或「準宗教」的藝術正在萌生, 它代表的不僅是一種創作潮流,也是中國人心性哲學的新指標。 --      只是一個介紹歌手中島美雪的部落格               http://blog.yam.com/honkwu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9.91.91.194
文章代碼(AID): #15A8rJFD (comment)
文章代碼(AID): #15A8rJFD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