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漫話中國大學校歌
※ [本文轉錄自 China 看板]
作者: ahamin (荒漠貓) 看板: China
標題: 漫話中國大學校歌
時間: Thu Apr 5 19:29:14 2007
http://www.ceclub.cn/blog/user1/1/archives/2006/2989.shtml
國有國歌,軍有軍歌,市有市歌,廠有廠歌……校有校歌。各行業各地區各單位的
歌,都是為了塑造和展示自己的形象,都是形象之歌。大學校歌也不例外。校歌是一種
宣示,宣示著自己的立校宗旨和傳統,也是一種號召和承諾。對於學生的成才,對於學
校的建設,校歌猶如學校的精神圖騰,與校徽、校訓等相得益彰,其作用概括說來有二
:對內,在於自我激勵,以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對外,在於自我張揚,以展現風貌,
廣告天下。
中國最早的大學校歌,大概要數1897年問世的南洋公學(1896年創建於上海)師範
院的院歌——《警醒歌》。歌詞共四章,每一章都以「警警警」開頭,「醒醒醒」結束
。「懼而思奮,愧而思奮,勤學勤誨,急所當務」,警醒同道,激勵師生的報國之志,
是其主題。
這首院歌的影響應該是很大的。1902年,黃遵憲一口氣寫出《軍歌二十四章》,每
一章的結束語均為三個重疊的字,如「鼓鼓鼓」、「勇勇勇」,可能就是學了《警醒歌
》。
南洋公學後改為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交通大學前身),1909年有了由校長
唐文治作詞的校歌:「珠光燦,青龍飛,美哉吾國徽,醒獅起,搏大地,壯哉吾校旗。
願吾師生全體,明白旗中意,既醒勿睡,既明勿昧,精神常提起。實心實力求實學,實
心實力務實業,光輝吾國徽,便是光輝吾校旗。」
早期的中國大學校歌,有不少帶著濃重的儒家文化色彩。創作於1916年前後的《南
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歌》(該校首任校長江謙作詞,李叔同制譜,今南京大學校歌),就
極為推崇萬世師表孔聖人和儒家學說:「大哉一誠天下動,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
曰勇。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1919年初誕生的《南開大學校歌》也是這樣:「渤海之濱白河之津巍巍我南開精神
,汲汲鋟鋟月異日新發煌我前途無垠。美哉大仁智勇真純,以鑄以陶文質彬彬。」這大
仁、智勇、真純,文質彬彬,正是儒家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形象。
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終於有校歌開始張揚科學民主精神,倡導思想和學術的自由
。1925年,由劉大白作詞、豐子愷作曲《復旦大學校歌》這樣開篇:「復旦復旦旦復旦
,巍巍學府文章煥,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這大概是迄今為止,中國
最具風骨的大學校歌,鮮有可與之爭鋒者。劉大白是五四時代的新詩人,其《賣布謠》
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的痛苦,廣為流傳。他做復旦大學教授時寫下的這首校歌,展現了其
詩歌的另一種風範(1929年,劉大白出任教育部常任次長,學而優則仕,不知其此後對
於不仕者的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有無「羈絆」?)。
1928年東北大學六週年校慶前夕,校長張學良邀請詩人教授劉半農、音樂家教授趙
元任創作《東北大學校歌》,歌詞深情地謳歌了東北地靈人傑,抒發了學子們報效桑梓
報效祖國的歷史使命感,並毫不隱晦地道出了時人對於日、俄侵略勢力進一步掠奪我東
北河山的擔憂:「痛國難之未已,恆怒火之中燒。東夷兮狡詐,北虜兮矯驍;苟捍衛之
不力,奚宰割之能逃?惟臥薪嘗膽,庶雪恥於一朝。」這是劉半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的愛國情懷的又一次痛切的傾訴。
抗日戰爭中產生的《廣西大學校歌》則分明是戰火硝煙中的一代學子報國的吶喊:
「保衛中華,發達廣西,是我們立校本意。為國犧牲,為民工作,是我們求學目的。」
抗日戰爭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南遷,歷「長沙臨時大學」半年,值南京
失守,更西遷昆明,立「西南聯合大學」。由聯大中文系教授羅庸作詞的《西南聯大校
歌》,抒寫了這段流亡的艱辛和悲憤,更表達了驅逐敵寇、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決心和信
念,表達了一代學人擔當國運的精神,足為岳飛《滿江紅》八百年後的一個新版。而歌
詞中的「仇寇」二字,原為「倭虜」: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
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
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
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
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
便一城三戶,壯懷難折。
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
待驅逐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1940年,河南大學流亡嵩縣,在抗戰烽火中誕生了《河南大學校歌》:「嵩岳蒼蒼
,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長。濟濟多士,風雨一堂,繼往開來揚輝光。四郊多壘,國
仇難忘,民主是式,科學允張,猗歟吾校永無疆。」於救亡語境中仍不忘民主與科學,
有著救亡與啟蒙的雙重主題。
成仿吾(1897~1984)被認為是由「文化人」成為「革命人」的典型,一生做過好
幾家大學的校長(黨委書記),從陝北公學到中國人民大學,幾乎是當一處校長寫一篇
校歌。
且看他作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山東大學校歌》:「東臨黃海,南望泰山,這兒
是我們學習勞動的樂園。共產黨和人民給了我們一切,教我們發展德智體,又紅又專。
我們高舉毛澤東思想紅旗,學習馬列主義與科學知識,要徹底改造思想,服務於人民,
要永遠朝氣蓬勃革命到底。奮鬥啊,奮鬥啊,為了社會主義建設;奮鬥啊,奮鬥啊,為
了人類解放事業。」
還有1980年作的《中國人民大學校歌》:「記取,祖國的兒女們,為了挽救民族的
危難,從四面八方衝破封鎖,團聚到可愛的延水河邊。忠誠,團結,活潑,緊張,學習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了堅持華北的抗戰,跨越祖國的萬水千山。八年抗戰,血染
華北峻嶺與平原,前進,人民的大學,繼承先烈的革命模範。艱苦奮鬥,勇於登攀,為
新中國做出最大貢獻。堅持無產階級政治,克服非無產階級錯誤流傳。我們永遠前進,
前進,信守忠於人民的誓言,奮勇前進,爭取共產主義的明天。」
1958年,中國科學院所屬的中國科技大學在北京成立前夕,院長兼校長的郭沫若
起草了校歌《永恆的東風》:「迎接著永恆的東風,把紅旗高舉起來,插上科學的高峰
,科學的高峰在不斷創造,高峰要高過無窮,紅旗要紅過九重。我們是祖國的好兒女,
要刻苦鍛煉,辛勤勞動,在黨的溫暖撫育堅強領導下,為共產主義事業做先鋒。又紅又
專,理實交融,團結互助,活潑英勇,永遠向人民學習,學習偉大領袖毛澤東。」這校
歌與他的《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有承襲之處。隊歌作於1949年底,其中「為了新中國
的建設而鬥爭,戰鬥在民主陣營的最前線」一句,到1953年改為「為了新中國的建設而
奮鬥,學習偉大的領袖毛澤東」。
東北師範大學的歷史可追溯到1945年中共從延安大學抽調部分教師和幹部到東北
創建東北大學之時。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公木作《東北師範大學校歌》:「烽煙滾
滾,雪海茫茫,東北群英融匯一堂,越過平原,跨過松江,智慧的大隊在戰鬥中成長。
燃燒著青春的火焰,沐浴著黨的陽光,揚起那科學的風帆,泛游知識的海洋。前進,前
進,向著勝利,向著未來,前進,前進,向著共產主義理想。」(第二段略)
這些,就是延安以來的一種校歌風格,近似軍歌或黨校的校歌。
二
近年來一個有趣的文化現象是,一些名校紛紛廢止新校歌,或不再徵選新校歌,而
恢復老校歌。例如上海復旦大學,其老校歌作於1925年。試看其三段歌詞之一:
復旦復旦旦復旦,巍巍學府文章煥。
學術獨立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
無羈絆,前程遠,向前向前,向前進展。
復旦復旦旦復旦,日月光華同燦爛。
其新校歌作於1988年:「你是復旦人,我是復旦人,我們共同擁有新的理想。民族
的崛起,人民的富強,未來的歷史重任在我們肩上。刻苦嚴謹,求實創新,努力前程,
為國棟樑。文明健康,團結奮發,復旦復旦,日月輝煌。」
2005年初夏,復旦百年校慶之際,在廣大師生的強烈呼籲下,學校當局決定停用新
校歌,恢復老校歌。全校一片歡欣鼓舞。到復旦的校園網和BBS上去看一看:「新校歌輕
飄飄的好像念兒歌」,「無論歌詞還是曲譜,現行校歌和老校歌都不可同日而語,第一
次聽老校歌讓我為自己是復旦學生而自豪,第一次聽新校歌讓我覺得無地自容」,「老
校歌之內涵、思想以及文筆,無需渲染,已夠我輩激動自豪不已,特別是『學術獨立思
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在國內是何等的缺乏,何等的令人神往」,「就是歌詞的
大氣與個性,豈是新校歌所及萬一」,「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歌不如故」
……只不知如此拙劣的新校歌當年是怎樣出籠的?怎麼會有這等罔顧民意、讓黃鐘毀棄
瓦釜雷鳴的怪事曾經發生?
與此相映成趣的是,清華大學老校歌誕生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文革」後,清華
曾搞過新校歌的徵集,但至今尚無一首得到大家的認同,倒是老校歌魅力依舊。
南京大學,經過近兩年的徵集,應徵者踴躍,無奈「過盡千帆皆不是」,最後確定
復辟該校歷史上最早的校歌,即1916年前後問世的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歌。反對者說
,校歌應該有時代精神;贊成者說,校歌不是流行歌曲,更應該貫穿時代,超越時代,
是學校文化底蘊的體現。 浙江大學的校歌是:「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
際於天地。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為1938年11月該校流
亡廣西宜山期間,由竺可楨校長請國學家馬一浮所作,其文辭古奧,含義深幽。1985年
、1996年,浙大兩次決定重寫校歌,終因徵集到的詞曲均「新不如故」,不得不作罷。
也有堅持新校歌不改的。例如華東師範大學,其現行的校歌是:「懷著燦爛的希望
,我們來到麗娃河旁,帶著青春的豪情,我們漫步華夏路上。春風拂岸柳,夏雨催鳴蟬
,秋水映麗虹,冬霧迎霞光。美麗的校園滋養著我們,百花齊放,未來的園丁努力學習
,茁壯成長……」不知出於什麼人的手筆,應該說淺白浮泛得還算可以,而作為該校前
身之一的光華大學,其被人遺忘的校歌就很勁健:「鯤魚久蟄北溟中,今已化為鵬,去
以六月羊角風,重霄一奮沖。我有前聖羲與農,肇造文明啟晦蒙。我有後聖周與孔,旁
流教澤施無窮。觀國之光遠有耀,重任在吾躬。中華民氣原俊偉,奮起自為雄……」
武漢大學1998年誕生的代校歌也嫌輕薄:「東湖之濱,珞珈山上,這是我們親愛的
學堂。百年滄桑,弘毅自強,根深葉茂育桃李,滿園芬芳。啊,美麗的珞珈山,多少雄
鷹競翱翔……」遠不及其國立時期老校歌的典重雋永:「黃鵠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
朝斯夕斯,日就月將……」
與之毗鄰的華中師範大學,有一首《南湖秋月》據稱是其校歌,在其百年校慶晚會
上演唱,曾由中央電視台播出:「朦朧月光,夜色未央,南湖水搖醒一片藍夢鄉。萬籟
都寂靜,暖風輕輕唱,花香瀰漫中,燈火幾扇窗。噢,南湖的夜啊,波光吻月光,青春
的夢啊,伴月任徜徉……」可它分明只是一首情歌,一支小夜曲,與校歌相去甚遠。而
在該校歷史上,是有過一首真正的校歌的:「同學興起,立德立言立功。當仁不讓,發
奮天下為雄……」不知兩校有沒有「復古」之意。
北京大學百年校慶(1998年)後,有人歸納了三大遺憾,其中之一就是沒有一首能
夠代表北大精神的校歌。不過,北大歷史上還是有過被稱為校歌的作品的。
胡適做北大校長時,他的《蘭花草》(原詩題為《希望》):「我從山中來,帶著
蘭花草。種在校園中,希望花開早……」就在校園裡流行,被戲稱為北大校歌。其實,
「蘭為王者香,不與眾草伍」,尚蘭友蘭,分明寄寓著一種不屑流俗的追求和自信,說
是北大校歌,也並非全是戲言。
景山門啟鱣幃成,均又新,弦誦一堂春。
破朝昏,雞鳴風雨相親。
數分科,有東西秘文。
論同堂,盡南北儒珍。
珍重讀書身,莫白了青青雙鬢。
男兒自有真,誰不是良時豪俊。
待培養出,文章氣節少年人。
此歌名為《正宮錦纏道·寄北雍諸生》,為國學大師吳梅所作,被蔡元培用做北京
大學校歌。據說,在北大百年校慶時,一些青年學子唱著它竟愴然涕下。有人感慨,可
能「文章氣節」這舊時文人的老生常談真是和讀書人久違了吧。而這才是北大的老傳統
、真精神。
棫樸樂英才,試語同儕,追想遜清時創立此堂齋,景山麗日開,舊家主第門桯改。
春明起講台,春風盡異才,滄海動風雷,弦誦無妨礙,到如今費多少桃李栽培。
喜此時幸遇先生蔡,從頭細揣算,匆匆歲月,已是廿年來。
此歌亦為吳梅所作,被認為是北大校歌之一。歌詞回顧了北大初期的校史,流露了
對「先生蔡」的景仰和懷念之情。蔡元培1916年12月被任命為北大校長。1919年6月發表
《不肯再任北大校長的宣言》,提出中國現代大學的基本理念:第一,大學應當是獨立
的和自主的;第二,大學應當具有思想自由和學術自由;第三,大學學術與思想自由需
要相應自由的社會政治環境。1923年1月蔡元培被迫辭職出走歐洲。
紅樓飛雪,一時英傑,
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憶昔長別,陽關千疊,
狂歌曾竟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約。
我們來自江南塞北,情繫著城鎮鄉野;
我們走向海角天涯,指點著三山五嶽。
我們今天東風桃李,用青春完成作業;
我們明天巨木成林,讓中華震驚世界。
燕園情,千千結,問少年心事,
眼底未名水,胸中黃河月。
這首《燕園情》,應該作於1952年北大遷入燕園之後,也被認為是北大校歌。歌詞
先對五四先哲的夙求和西南聯大的顛沛作了回顧,然後抒寫今日學子的讀書報國之志。
按照時下的提法,用語比較規範,卻已不大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這
一為蔡元培公之天下的校訓《燕園情》,用作校歌,格調似乎不夠。
而燕京大學原來是有自己的校歌的:「菁莪雅化,學明行修,教澤奏奇功。人文薈
萃,中外交孚,聲譽滿寰中。良師益友,如琢如磨,情志每相同。踴躍奮進,探求真理
,自由生活豐。燕京,燕京,事業浩瀚,規模更恢宏。人才輩出,服務同群,為國效藎
忠。」北京大學進駐燕園,鳩佔鵲巢,又不好進而掠美,只得襲用人家的校歌。
而西南聯大的校歌,三家分晉,北大只佔其一,也不好據為己有,何況那是戰亂年
代的一段悲情記錄,內容也不相宜。
可歎北大,至今沒有一首響亮的校歌。
三
1949年國民黨政府敗退台灣,帶走了多家名校的校長和教授,在台灣「復校」。這
樣,就出現了一塊校牌,分掛兩岸,並同唱一支校歌的現象。
清華大學的老校歌,在北京清華園被冷落許久之後又重新唱響,而在台灣新竹清華
園則綿延不絕。其三段歌詞之一是: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
莘莘學子來遠方,莘莘學子來遠方,
春風化雨樂未央,行健不息須自強。
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1932年,鄒魯第二次出任中山大學校長,重新撰寫了中山大學校歌。歌詞是:
白雲山高,珠江水長。吾校矗立,蔚為國光。
國父手創,遺澤余芳。三民主義,儀型四方。
民國基礎,大同梯航。莘莘學子,濟濟一堂。
學以致用,不息自強。發揚光大,貫徹主張。
懿瞰勉旃,勿墮勿忘。
1949年以後,廣州的中山大學很長時間沒有理會校歌,直到1994年建校七十週年,
決定沿用老校歌,但對歌詞作了修改,將其中「國父首創」改為「中山首創」,將「三
民主義」等四句,改為「博學審問,慎思不罔,明辨篤行,為國棟樑」,將最後兩句改
為「振興中華,永誌勿忘」。
台灣的中山大學,則由於校址已遠離了「白雲山」、「珠江水」,就把歌詞開頭兩
句改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美哉吾校,真理之花,青年之楷模,邦國之榮華。
校旗飄揚,與日俱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鼓舞群倫,啟發我睿智,激勵我熱忱。
英俊濟蹌,經營四方,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性靈泉源,科學之奧府,藝術之林園。
實業擴張,進步無疆,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美哉吾校,燦爛文化,實學培國本,民族得中興。
宇土茫茫,山高水長,為世界之光,為世界之光。
這是國立交通大學1943年的校歌。1959年,大陸的交通大學一分為二。西安交通大
學在多年沉默之後,於2005年4月宣佈啟用老校歌,一字不改,遂得了一份嫡傳。上海交
通大學則於此前已另作新歌:「相聚在東海之濱,吸取知識的甘泉,交大,交大,學府
莊嚴,師生切磋共涉艱險。為飛躍而求實,為創業而攻堅,同學們,同學們,振興中華
,振興中華,宏圖在胸,重任在肩……」可惜又是一個「新不如故」。
重建於台灣新竹的交通大學則沿用老校歌蕭友梅的原曲,對歌詞作了較多改動。其
中「滬渝平唐」四字概括了交大於戰亂中顛沛流離的沿革歷史:
美哉中華,誕育異葩,吾校啟新運,燦爛若朝霞。
濟濟蹌蹌,滬渝平唐,為經世之學,奪天工之長。
開物成務,播化明倫,乘桴興寶島,擊楫復神京。
作教上庠,理工管航,為經世之學,奪天工之長。
不過,新竹的交大校歌,也忒多了一點政治情懷,還有著「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的悲號,還存「擊楫復神京」的癡念,想必是在當年內戰炮火余煙未盡之時所作。
而我們見到的像交大這樣的理工農醫類院校的校歌,多專注於自己的專業領域,並
不刻意作更多的社會關懷、政治煽情。如《西北工業大學校歌》,其所言之志,只在「
縷木鑠金,飛天巡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歌》只惦記著「傚法羲和馭天馬,志在
長空牧群星。越重關,秉琴心劍膽,御風行」;中國農業大學最近啟用的校歌《金色的
希望》,只道是「翻開我們的書本,就聞到五穀淡淡的清香。走出我們的校門,就擔起
天下飽暖和安康」。
一些醫科院校的校歌也只是專注於救死扶傷的事業。例如上海中國醫學院1933年的
院歌突出的是「啟迪炎黃絕學」、「獨步國醫壇」;高雄醫學大學校歌強調「奉獻愛心
服務人類,譽滿杏林永芬芳」;首都醫科大學也只以「白衣天使的搖籃,人民健康的希
望」自許。
也有「出格」的。1924年開辦的廣州中醫藥專門學校,其校歌理想居然是「上醫醫
國」(廣東人孫逸仙就是上醫醫國的一個典範吧)。中國醫科大學1940年問世的校歌也
宣稱:「我們正是社會的治療家,使受傷的祖國走向健康,走向新生。」
理工農醫類院校的校歌,到底是該教導學生潛心專業研修,做專門的科學技術人才
,還是該教導學生超越專業,熱心政治,兼做公共知識分子,心憂天下,修齊治平,看
來還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四
大哉一誠天下動,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
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
巍巍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
吾願無窮兮,如日方暾。
早期的校歌多文言,文辭古奧,對於今天的學子已相當費解。所以,當南京大學決
定恢復這首最早的校歌,儘管歌詞突顯了以萬世師表孔子為代表的中華文化的精神和力
量,有囊括六合、天地渾一之勢,又有大象無形、道清境遠之趣,具有足夠的征服力量
,但還是有南大學生感歎校歌難唱、拗口,建議校歌年輕化。還有工科研究生對著古漢
語辭典,將它譯成現代漢語:「多麼偉大啊誠實之德,整個世界都為之鼓動。像鼎之三
足支撐著它的,是智慧、仁愛和奮勇。集大成的聖人是孔子,是眾聖匯聚歸依的正宗。
直到千秋萬代,旁及四面八方,我們的目標都相同……」譯文大抵不錯,可是原詞的典
雅凝重之風,譯成白話後卻喪失大半。對於校歌,也許寧可失之艱深古奧,也不可失之
淺俗無文。今天,在膚淺直白的流行歌曲中泡大的一代,驟然接觸到古奧的校歌,會有
挫折感,會近乎本能地予以排斥,這很正常,也很不正常。大學生、研究生不懂文言,
不諳古典,並不是什麼光榮。不是在提倡傳統文化教育嗎?不是提倡學生讀經嗎?那麼
,就讓文言的校歌為之掃一掃文言之盲,或營造一點嚮往傳統文化的氣氛也好。
當然,這並不是說校歌一定要用文言寫成,以白話寫的校歌就一定不好。在台灣,
舉世皆「文」惟我獨「白」的《台灣大學校歌》号沈剛伯詞、趙元任曲国就全是以白話
寫成,倒還顯得獨有精神:
台大的環境鬱鬱蔥蔥,
台大的氣象勃勃蓬蓬。
遠望那玉山突出雲表,
正象徵我們目標的高崇;
近看蜿蜒的淡水他不捨晝夜的流動,
正顯示我們百折不撓的作風,
這百折不撓的作風,
定使我們一切事業都成功。
筆者現在供職的華僑大學,以招收海外僑生、傳播中華文化為特色,喬羽、谷建芬
兩位當代歌壇名家應邀合作的校歌《一方沃土》,其詞句也白得不乏神韻:
造一方沃土,播種我們的希望,
引一道清泉,灌溉我們的理想。
昨日五洲四海,遙遙相望,
今日絃歌聲聲,歡聚一堂。
會通中外今古,攻讀世紀新章。
山巍巍,水洋洋,大好神州是故鄉。
至於有的校歌淺白無文,不是因為它沒用文言,而是說它沒有文采。白話並不等於
白開水,白話詩、白話歌詞照樣可以寫得文采斐然。
成仿吾、郭沫若等做校長時作的校歌,是當年的時勢使然,時尚使然,反過來又推
動了一種時勢時尚的形成,這且按下不表。今見有些近年問世的校歌也實在不像樣子,
簡直有損其學校聲譽。試看:
《東北農業大學校歌》:「東農東農,你誕生在共和國的黎明之前,東農東農,輝
煌與磨難造就你鳳凰涅槃。如今滿園的綠色,蘊藏著師生綠色的夢幻,放眼校園的繁華
,綻放著服務『三農』的心願……」其詞平庸而且不通。試問,誕生在「黎明之前」,
究竟是你的光榮還是你的不幸?強調這一點是什麼意思?
《韶關學院校歌》:「迎著丹霞的朝陽,帶著北江的激浪,來到韶關學院校園,社
會也是我們的課堂。以知識美麗我們的年華,以勤奮繡美我們的青春。立志崇德,勤學
創新,學好本領報效人民,熱血澆出祖國的繁榮……」浮泛俗套不說,以知識「美麗」
年華之後,難道就找不到一個替換詞,還必須以勤奮「繡美」青春?
《中央財經大學校歌》:「禮花將你送來,肩負殷切期待,有志青年神往,湧向你
寬闊胸懷。你用科學的乳汁,哺育莘莘學子,你用理想的彩筆,描繪美好未來。我們熱
愛中財,我們歌唱中財,無論天南地北,愛心永系中財……」這歌詞是「萬金油」,只
要把「中財」換成任何別的學校的簡稱,如「東理」、「南工」、「西農」、「北醫」
,就可以成為任何別的學校的校歌,放之九洲而皆准。
未見其校,先聞其聲,聽一首不入流的校歌,讓人不能不疑心那是一家不入流的學
校。不知那校歌是怎麼出籠的?是偌大校園偌大時空竟不曾有一擅詞之人,還是其文采
不足、雅興有餘的校長書記硬要以權售私,獻醜現眼?
不過,要把一首校歌寫得雍容典雅,又別緻新穎,在全國數以千計的校歌中個性鮮
明,魅力四射,在校園內外流行起來,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概是久為校歌的創作
所苦吧,1992年,中國地質大學索性將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流行全國的一首《勘探隊員
之歌》定為自己的校歌:「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
我們的帳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
國尋找出豐富的寶藏。」這一選擇倒有些機智,不乏創意,用一首已經流行的歌,來做
自家的形象之歌,也很討巧。可惜的是有些勉強,畢竟地質大學不是專門培養勘探隊員
的。如果地質大學可以用《勘探隊員之歌》作校歌,那石油大學也可以用《我為祖國獻
石油》作校歌,讓師生們每日高唱「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哇,頭戴鋁盔走天涯」,那
農業大學早些年就乾脆唱《社員都是向陽花》算了。
看兩首最簡短的校歌吧。《金陵大學校歌》僅四十六字:「大江滔滔東入海,我居
江東,石城虎踞山蟠龍,我當其中。三院嵯峨,藝術之宮,文理與林農,思如潮,氣如
虹,永為南國雄。」《焦作工學院校歌》(今中國礦業大學校歌)僅四十一字:「太行
之陽河水東,莘莘學子救國重勞工。源深流自遠,物阜民用豐。山蔥蔥,水溶溶,努力
,努力,行健天同功。」
再看幾行最牛的校歌吧。北洋大學(天津大學):「花堤藹藹,北運滔滔,巍巍學
府北洋高。」湖南大學:「楚材蔚起,奮志安壤。」東吳大學:「東吳東吳,人中鸞鳳
,世界同推重。」清華大學:「赫赫吾校名無窮。」浙江大學:「樹我邦國,天下來同
。」東南大學:「日新臻化境,四海領風騷。」中國文化大學:「為天地立心,為生民
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政治大學:「政治是管理眾人的事,我們就是
管理眾人的人。」
--
荒漠貓屬哺乳綱、食肉目、貓科。又名「草猞猁」、「漠貓」,拉丁學名為Felis biet
i。它是中國所特有的種屬,分佈於中國北部和西北部的乾旱地區,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94.9.58
推
04/06 23:19,
04/06 23:19
→
04/06 23:21,
04/06 23:21
→
04/06 23:21,
04/06 23:21
推
04/07 14:19,
04/07 14:19
--
時候到了。看著,
當我推開這大門,
重新震醒你們的時候,那光芒--
這光芒,便是一萬丈!
http://www.youtien.idv.tw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0.246
→
04/11 23:31, , 1F
04/11 23:31, 1F
comment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