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詞話》: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2)

看板comment作者 (大叮噹)時間15年前 (2010/11/11 16:2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流行詞話》:華語歌曲相關論著簡述(2) 重返61號公路:《遙遠的鄉愁──台灣現代民歌三十年》,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年9 月 公路,女,黑龍江人,本名待考,筆名來自Bob Dylan一首歌名,「早期受台灣文學、音 樂的影響開始寫作,1997年擔任《音樂生活報》人物版編輯記者、專欄作者。」這也可以 說是一本妖書──你很難想像一個異時異地的大陸同胞,竟能把台灣現代民歌的發展研究 到了寫出這樣一本史書的程度,然而她憑著熱情做到了,還得到楊弦、蘇來、陶曉清…… 等一眾「當事人」的讚嘆與推薦。 這不只是音樂的力量,更是民族文化情感的力量。此書緊扣著「唱自己的歌」這樣一個主 題,作者對李雙澤歌曲〈少年中國〉及相關言論的追述,滿蘊著推崇之心。大陸一般述及 台灣現代民歌時,官方立場者多以國族主義,在政治上推崇〈龍的傳人〉等歌曲中的中華 民族意識,但在音樂本身,及其較是自由主義的文化意識上,就很少談到。公路則特別強 調、推崇了「唱自己的歌」中自由、自主的精神。這也是許多當代大陸同胞的胸中塊壘。 尤其在那幾年間,台灣主流的民族、文化認同還是中國,本土意識尚未完全發展到台獨的 程度,這也就提供了「借酒杯」的便利。在今時今日的台灣讀者看來,這一切皆已恍如隔 世;這隔世之感,便更能讓追述者(有時也包括親歷者)將那「民歌時代」層累地添上浪 漫感。 書分五章。第一章《往事》從台語、國語二領域談1975年以前的台灣流行音樂;第二章《 盛開》上篇從楊弦那 1975年6月6日的中山堂演出談起,中篇從李雙澤開始談「淡江─夏 潮」這一流,下篇〈校園歌曲〉則以1977年新格唱片公司的金韻獎談起,整章的敘事近乎 「志」而兼及人物。第三章《綻放(1977-1983年的民歌小孩)》、第四章《蛻變(1980年代 的國語流行音樂)》、第五章《鄉愁(1990年代的台灣新民謠)》則較多採「列傳」形式列 舉創作人及歌手、專輯作品,傳末也多有作者的感悟和感慨。尾聲《歷史沒有真相》則再 寄望於「我們所有人」的原創精神與文藝追尋,以不使一切消沉在「商業化的淺碟操作」 中。其觀念有情而不濫:「我並不知道全部,只是記下一部份知道的,給想知道的人看。 」 是知此書在今天這個世道的市場上,是小眾的;但作者的情懷,是宏遠的。因此,此 書是可觀的史著,更是可以勵志、可以告慰的文集。 朱耀偉:《歲月如歌─詞話香港粵語流行曲》,香港:三聯,2009年9月 朱耀偉,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教授,人文學課程主任,當前學界極少數研究流行歌詞的學 者之一,也就是我打算跟的導師。「本書乃按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間,筆者與陳師正 小姐於香港電台第二台主持的節目《詞來的春天》的講稿整理而成。」 全書在引言、餘論外分十八章,從1970年代中期香港粵語流行曲興起談起,談到現在,對 期間曾經流行的曲風、歌路及思潮大都有討論到,自然帶出諸詞人、歌手的創作觀念與社 會意識。或因篇幅、場合所限,許多論題未能深入開展(如「雌雄同體」「自虐情歌」或 歌曲低齡化問題),當再參照其他論著。 本書提到每一首歌的時候,都作腳註說明作詞、作曲、主唱者及出品年份,但很少寫出歌 詞內文。這樣,如果不是大部份歌曲都聽過,就不能光憑看的來精讀此書了。註中也沒有 說明原收錄在何專輯裡,這信息其實也不只有方便搜索的意義;所幸現在網路發達,要找 的話還是一搜就能搜到。 最重要的,作者訪問過鄭國江、盧國沾等許多詞人,此書也是綜合過前人觀點(如黃 霑論文)而成的,因此其中觀點可以視為香港相當一部份詞人、學者的共識。今年又出版 了《詞家有道:香港16詞人訪談錄》,到手後當再摘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32.97
文章代碼(AID): #1CswUsGa (comment)
文章代碼(AID): #1CswUsG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