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入圍台北電影節主題獎的紀錄片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薔薇泡沫)時間21年前 (2004/02/16 00:2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 引述《fansss (新天堂樂園)》之銘言: : ※ 引述《Gusher (善男信女)》之銘言: : : 的確。 : : 如果要我用兩個字來形容這部片,我會說「耽溺」。 : : 從頭到尾導演自身口述的旁白,對於觀影者來說, : : 是一種不得不接受,帶著強迫性的干擾。 : : (且我真的沒能聽清楚他在說些什麼) : : 倘若非得加入自己的敘述,如果他用較為沈默的文字, : : 來作為自己發聲的方式,也許就一個觀者的角度, : : 會覺得比較舒服些。 : : 但他大量且不間斷紛然而來的口述旁白, : : 加上許多抽象零碎的內在情境象徵之影像, : : 整個結構的處理,顯得鬆散破碎,內在的情緒沒有化開來。 : : 許多部分,讓人覺得很黏膩、牽強、一廂情願。 : 看到你對「旁白」的看法,讓我想到吳乙峰的代表作,《月亮的小孩》(1990)。 : 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應該是紀錄片開始有受到注目並持續運動的時間, : 《月亮的小孩》因時間太長不符合「人間燈火」系列的限制,於是獨立了出來。 : 而《月亮的小孩》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他的旁白是由吳乙峰所配上的, : 可以說是開創性的。 : 我看過「人間燈火」系列的幾部作品,有些都是由專門的配音員講述旁白, : 顯得呆版無情感,而吳乙峰帶有台灣國語的腔調反而為《月亮的小孩》的小孩增添了 你說人間燈火系列有些由專業配音員講述旁白 讓我想到"豬師父阿旭" 阿旭師父草根味十足的台語 和配音員字正腔圓的國語 在片中交替穿插著 雖然故事本身的確感人 卻總覺得有些味道不合 看來我從這裡找到答案了 : 意想不到的作用。還有一部《李文淑與他的孩子》也同樣是吳乙峰自己配音。 : 漸漸的,似乎也謂為潮流。 ‵‵‵‵‵ 似乎還成了所謂"吳式風格" "李文淑與他的孩子"對吳乙峰的意義重大 李老師的孩子在紀錄片的拍攝過程中過世 吳乙峰趕到醫院探視 攝影機跟在一旁 吳乙峰一見李老師,便抱著她安慰 入了鏡,也全剪進影片裡 當時被指稱為導演涉入過深 其實也真是如此 吳乙峰說那是他第一次不知道該如何繼續拍攝下去 或許對觀眾而言那只是個小故事 但是對吳乙峰而言 在日後拍攝紀錄片的過程裡 只要想到李老師開辦少服社的那股堅持 就能找到繼續下去的動力 : 我是很想寫《月亮的小孩》,但是這片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又很怕寫壞了, : 改天想法多一些的時候,再獻醜! 我是吳乙峰的fan..... 嚴重期待今年會預計上映的"生命"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utelineva/ 希望在我反芻生活點滴的喃喃自語中 能有隻字片語觸發你的共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62.70
文章代碼(AID): #10Bvmmni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0Bvmmni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