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個初製作紀錄片朋友的禮讚...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21年前 (2004/06/26 23:42),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就自己的經驗來說,能夠理解到「影像」那種可怕與龐大的可能性與影響力, 是在於看完一部異常感人的紀錄片〈月亮的小孩〉,自此之後,不僅僅迷戀上 了紀錄片的魅力,對於影像的態度,也從原本的輕鬆娛樂,轉變到認真嚴肅以 對。 接著引起我興趣的,已不是那些身經百戰的紀錄片老手們的影片。我時常在想 ,究竟要通過怎麼樣的訓練與課程,拍出來的紀錄片才會被肯定,被稱為所謂 的「好」? 要單純論述影片本身的好壞,不外乎是就形式與內容加以分析,而攝影、敘事 手法、剪接....等等,各項能夠在電影相關技術類書籍出現的名詞,都有著一 定的評斷標準。紀錄片當然也不例外的必須接受這些審視,在經歷多場的紀錄 片映後討論,上述的各種名詞被提及的次數多不可數,但對於「人」的討論, 實在少之又少。 對於我那個初接觸影像製作的朋友,在給予建議的同時,實在很難找出一個評 斷的標準。她的片子透露出自我極大的焦慮與不安,很想有勇氣說些什麼,但 卻又不知為何,時而低聲呢喃,時而恐懼不語,最後似乎變成必須藉由被攝者 的話語,才能闡述自己的心聲。 在她拍攝與後製影片的過程當中,相互聊天的內容中,確切能夠感受到她對於 自我的期許與壓力。影片公播完畢後,各種看法與建議蜂擁而至,然而這些都 是單就影片而論,對於作者心態應該怎麼改變,才能更有勇氣接觸攝影機與被 攝者?紀錄片作者要怎麼樣站穩腳步,堅定自己的想法?要怎麼誠實面對觀眾 ?要怎麼盡量客觀紀錄呢?這些問題極少被提及,我也不知道答案,只是當時 坐在觀眾席上的我,看著大家滔滔不絕的評論影片,卻忽略了在我們所觀看影 像的背後,其實是一個略帶茫然與幾乎將自己剖白的作者,這些根本性的問題 ,我幫不上忙,只是感到不忍與惋惜,尤其是看到映後她更加糟糕的表情與心 情。 我們究竟是看有感情的紀錄片?還是在看一個單純的影像作品?她的作品很特 別,無法切斷自身與影片的關連性,這點,我想「作者已死」的概念實在不適 用。 有一天,她剪接到一半休息時,跑來跟我說,「好難,真的好難」。 是阿!我也認為真的很難、非常難。 所有的失敗與挫折,能不能轉化為經驗,就看自己的調適了。 往好的方面想,至少,至少,已經有勇氣跨出那最難的第一步了。 一個資深紀錄片工作者老愛提康德的名言: 「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 加油! -- 電影‧人生‧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ans/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42.19.249 ※ 編輯: fansss 來自: 220.142.19.249 (06/26 15:50)

211.22.58.226 06/28, , 1F
請問哪裡看這部片?
211.22.58.226 06/28, 1F

220.142.51.39 06/28, , 2F
看看十月烏山頭作者願不願意播
220.142.51.39 06/28, 2F
文章代碼(AID): #10tPbcVh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0tPbcVh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