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一齣「生命」上演,觀眾請買票入場!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小毬)時間21年前 (2004/09/25 01:2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5 (看更多)
※ 引述《cplinn (Solaris)》之銘言: : 我覺得這篇文章是有些空洞的. 不提紀錄片, 所有現在我們視為經典 : 的 "藝術電影" 也都曾經是院線片啊. 而且我覺得只要情況允許, 那 : 些我們視為大師的導演一定希望能有更多的觀眾進電影院看他們的電 : 影. 蔡導最近幾部電影不也是拼了命的宣傳嗎? 可見行銷的手法本身 : 並沒有罪, 也未必一定就會帶來制式化和庸俗. 更別說 "行銷的手法 : " 和 "觀眾觀影的體驗" 之間的薄弱連結了. 我想那個趙假在文章裡還滿肯定紀錄片上院線 可以讓更多沒有管道看紀錄片的人看到紀錄片吧 : 但是最空洞的是, 這篇文章先是質疑 "但是紀錄片在院線放映也應尊 : 循著這樣的遊戲規則 (指好來塢的行銷手法和預售票等等) 嗎?" 然 : 後說 "上院線或許是一種新的紀錄片放映模式,但是想要「使用」紀 : 錄片成為振興台灣國片「消費市場」的思考可能需要更細緻". 但是, : 這 "細緻的思考" 究竟是什麼呢? 除了上院線以外, 什麼樣的方式可 : 以讓更多人看到, 卻又保持那 "獨特的觀影經驗" 呢? 沒有任何答案 : , 作者只是發發牢騷就結束了這篇文章. 我覺得趙假文章裡並沒有強調如何維持''獨特的觀影經驗''啊 他不也說了上院線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只是觀眾或是作者在對待紀錄片上院線這件事 應該不只限於好萊塢行銷手法的想像吧! : 最後, 這陣牢騷到底從何而來? 我有些懷疑還是精英意識作祟. 好像 : 藝術精品只能在小眾愛好者間互相流傳, 一旦 "大眾化" 後就會損耗 : 它的光芒一般. 我則覺得每個人的觀影經驗都是獨特的, 偶而才看一 : 部藝術電影的人所獲得的未必比天天看電影的專業影評人少, 有這種 : 憂慮實在是太輕視每個人生命經驗的獨特了. : 何況再怎麼說, 這種憂慮也得先等國片市場振興了以後再說. 什麼是精英意識作祟呢? 如果是精英意識作祟的話,幹嘛要用這麼淺顯易懂的方式寫文章啊 他大可以用一大堆論述來嚇死人,例如政治經濟學,文化工業等等等沒人聽得懂的話 紀錄片若變成振興國片市場的工具時,觀眾也在不知不覺中變的很倒楣吧 我倒覺得趙假跟林木材他們提出了我們在一面倒支持生命時的不同思考面 紀錄片上院線越多人看當然越好啊,因為紀錄片又不是要釵n萊塢一樣要大賣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44.250
文章代碼(AID): #11L5atH7 (documenta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1L5atH7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