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弔詭的「生命現象」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小駱)時間21年前 (2004/09/29 09:23),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fansss (新天堂樂園)》之銘言: : 弔詭的「生命現象」  文/林木材 : 我們都明白電影中所可能涵蓋的知識與力量,每個人走進戲院,當然也帶著各自的期望 : 與目的,但在過分商業的運作機制之下,重金的包裝與行銷,連絕對奢華的影城也出現 : 了(台北大直六福皇宮大千電影院),週邊飲食的販賣,俊美的明星巨形看板,使得大 : 眾往往忽略電影除了娛樂之外的其他價值,「電影」被操縱成為一種理所當然的「商品」 : ,而「看電影」這樣的行為,更直接成了一種純粹消費行為。 : 台灣電影不振是不爭的事實,不過在今年卻破天荒的有著多部紀錄片被推上院線,(包 : 括了《跳舞時代》、《歌舞中國》與《海洋熱》),加上麥克摩爾所製作的《華式911ꄊ: n在國際得獎頻頻,使得紀錄片的聲勢高漲討論風波不斷,曝光的機會增加,也喚起了的 : 更多人的注目。 : 紀錄片在台灣長期處於極小眾市場,甚至必須在影展與某特定節目中才能窺見。而「全 : 景映像季」這次以台灣人民共同記憶的九二一為主題,打破了過往紀錄片上院線總是特 : 殊題材(如陳俊志的《美麗少年》,同志題材)的範疇,一直以「人」(平民百姓)為 : 紀錄對象,強調「蹲點」紀錄方式,作者往往涉入其中,與被攝者所產生的互動關係( : 社會實踐的一種)都是全景的一貫特色。而《生命》一片場場爆滿,幾乎肯定成為今年 : 最賣座的國片,不過當這樣的稍具私密情感的紀錄片被搬上大螢幕讓觀眾買票觀看,紀 : 錄片本質與商業之間的衝突矛盾,是首當其衝必須面對的問題。 : 強大的「生命效應」蔓延著(之後會在中部與南部放映,可能超越《月亮的小孩》,成為 : 台灣最多人觀賞過的紀錄片),好多好多人看過了之後,紛紛說出「我好慚愧」、「我真 : 是膚淺」,感動掉淚的人更是不在話下,《生命》所引起的迴響當然無庸置疑,成為一部 : 對於作者本身、被攝者、觀眾甚至是整個大環境都有正面影響的典範作品。但當我們觀賞 : 著影片中主角用各自方式撫平生命創傷的過程,那些曾被紀錄下的任何言語舉止,都將變 : 成永恆。或許能夠盡量避免,但誰都無法預料這些鮮活主角對著鏡頭發洩情緒與訴說心情 : 時,對於所可能指涉到的任何人、事、物是不是會造成任何負面的傷害,況且紀錄片上院 : 線,是只要有錢(願意排隊)就得以觀賞,開放性的觀影方式暴露了被攝者的尷尬處境, : 更考驗著作者的能力與良知。 吳乙峰演講時經常提出一個創作的理念:人比作品更重要.若非得到當事人的同意,他不會粗暴的為了衝票房,而故意讓我們看到如同連續劇一樣 為了衝高票房而讓觀眾看到灑狗血的鏡頭.否則和他們一再批評的媒體有何兩樣?全景拍記 錄片向就不是為了賺錢,十五年來無非是抱著挖掘生命的真善美,讓人的善良尊貴得以呈現當然發現人性的真相, ,當然若發現人性的真相,他們也不會迴避,如同部落之音這部紀錄片,他們曾讓當事人看過,當事人不同意在部落公開放映,怕部落的情感會因此再度撕裂 擔心又會引起部落的紛爭,但可以在其他地方放映.這就是作者的良知. 當然公開放映之後,會有什麼負面的結果,我相信以他們多年從事紀錄片拍攝的經驗一定設 想過了.生命的賣座是全景始料未及的,他們卯足了全力宣傳,是為了更多人能看到台灣的괊苦難以及人性的尊嚴,即使場場爆滿,也無法彌補一千多萬的虧損,只是確保全景不至於解散 .台灣 的製片環境這麼惡劣,我對創作者只有敬意,即使李安跟好萊塢靠攏我都沒意見,仍然對他充滿敬意. 對他充滿敬意.而觀眾願意買票進來看從前不屑一顧的國片,我也只有樂觀其成,至於影響如何 何,等作品夠多市場夠旺再說吧,吳乙峰一再呼籲大家看國片,並不限全景,包括純十六影展, 千萬不要因全景的賣座而懷疑他們的誠意,有不要懷疑觀眾的眼光,即使抱著湊熱鬧的心理, 看一部好片又有什麼關係呢?未免想太多了吧. 吳乙峰講過台灣有太多故事,但不見得都適合用紀錄片呈現,以後他們可能要嘗試劇情片.只是不知要等多久,乙 是以目前的環境,不知還要等多久? : 《生命》固然值得推薦,它特殊的敘事與形式,使得觀眾清楚明白的得以進入主角心境, : 許多觀眾都直呼「好看」、「感動」,但這種觀後感會不會僅止於消費式的?那麼紀錄片 : 《生命》又與一部極至感人的劇情片有什麼差別呢?我想這應該不是全景力求推上院線讓 : 更多人得以觀賞的初衷。 : 《生命》拓展了一般人對紀錄片的印象,許多人不再苦於無門接觸紀錄片,但我們更必須 : 明瞭,《生命》只是台灣眾多紀錄片裡的其中一部,若將吳乙峰(不等於全景)奉為圭臬 : 主流,不僅僅會把紀錄片推入「作者論」的陷阱裡,遺忘了被攝者的重要性,只是成就了 : 作者(導演),更可能扭曲紀錄片的意義。另外,雖然《生命》仍延續了吳乙峰的一貫特 : 色,但在《天下第一家》卻出現迥異的風格,若僅僅只看過《生命》,那這個「生命現象 : 」可能使得眾多創作者紛紛效法所謂的「吳式」紀錄片,但卻只能成為空有溫情表面,無 : 法達到真正關懷與高度人道精神的深層內在。 : 將紀錄片推向院線市場,實在是一個與民接觸的好管道,但是多少創作者能向全景一樣總 : 是堅持到底,雖窮困但展現憾人的氣力。有人宣稱讓《生命》成為公共財[p1] ,但我們是 : 在「觀看」他人的生命,而不是「買斷」他們的生命,這樣的做法是否有尊重片中所有的 : 被攝者呢?說穿了不過是個觀看者一廂情願之請罷了。當紀錄片成為必須顧及消費導向與 : 商業利益的同時,可以想像的剝削被攝者與違背拍攝倫理也將開始。「紀錄片」或許是台 : 灣電影的另一個希望,但這個「生命現象」只是偶然,並非絕對。 : -------------------------------------------------------------------------------- : [p1]2004.09.23 : 中國時報,讓《生命》成為公共財,文/陳豐偉 : 轉錄From: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4.52.253

220.142.16.32 09/29, , 1F
可以借我轉錄到新聞台嗎?謝謝!
220.142.16.32 09/29, 1F
文章代碼(AID): #11MWvvZd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1MWvvZd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