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對生命的疑問....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咖啡與菸一日之所需)時間21年前 (2004/10/08 01:1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5 (看更多)
※ 引述《pipiyiyi (我要P幣!!!  )》之銘言: : 1.在海報上的標題是「五封寄不出去的信」 : 指的是導演口白的那部分嗎? : 他單向寫給家勳的信,大概有五封吧? : 只是我以為,如果所謂「寄不出去的信」指的是活著的人寫給親人的 : 那些口白的部分,會不會更加切題? 口白的部分,加上活著的災民寫給親人的都是。 : 2.吳乙峰以他和家勳的信貫穿整部電影 : 有什麼意義嗎? : 尤其配合最後的結局,更加讓人無法了解....... : 加上最後一封信,提到他和家勳有些誤會 : 家勳一直沒有回信..... : 對照結局,怎麼好像更混亂...... 家勳是他的好朋友,雖然很早的時候就不在人世, 但活著的人總是還有好多話想要說。 他不斷的寫,寫內心的掙扎矛盾,包括看見災民的痛苦, 以及父親因為病痛而厭世的心情。 裡頭的內容其實是自問自答, (似乎有些時候如果我們要訴說的對象不在了,我們也會選擇自問自答, 想著如果某某還在的話,他一定會說xxxxx) 而書信的舖成在紀錄片裡頭蠻常被使用的(很多導演都用過), 我想吳乙峰也藉由這樣的書寫得到了一些抒發。 : 3.即使大家都說這部電影不會灑狗血 : 可是我覺得,在訪問佩如的那部分(她說錄遺書的那段) : 佩如已經都沒有再談親人逝去哀痛的感覺了 : 吳乙峰還是刻意提到這個話題 : 好像反而挑起佩如不穩定的情緒 : 而有了吳乙峰言詞犀利的批判,這樣震撼的發展..... 在這部片裡頭,導演涉入了很多。 好像不再是單純訪問者的角色,他用很多主觀的問題去引導受訪者, 但是也因為這樣,彼此想必建立了一些感情以及關係。 或許是吳乙峰個人的特質,在面對一個"朋友"的時候, 他用了很直接的方法激勵別人。(在我們觀影者眼中甚至是粗暴的) 但是或許對佩如來說並不若我們看到這般, 他們的關係與對話之間的張力,我想只有當事人才明白, 而狗血的話,或許也因為我們由鏡頭看到吳乙峰與佩如的關係,而有所聯想。 (畢竟他們認識了三年,我們只在影片上看見了兩個小時) : 4.其實我很不喜歡鏡頭把焦點對在受訪者臉部的表情 : 把他們泛紅的眼眶、淚水放大十倍的呈現 : 現在新聞的處理方式就是這樣 : 以同理心來想,如果你自己已經很難過了 : 看到電視上滿滿的畫面是自己哀傷的表情 : 心中作何感想? : 不過,因為這部片是紀錄片 : 受訪者都知道鏡頭正對著他們 : 都知道他們哀傷的臉正是鏡頭要強調的內容 : 所以,這一點就不去苛責.......... : 綜上,我覺得 : 以吳乙峰想要拍這部片的動機 : 以及他所呈現的方式 : 我的疑問應該都有一個有意義的解答 : 只是我實在無法感受出來 : 所以向和各位一起討論討論 : 這部片,應該不只只有這些........... 我覺得他想要呈現的就是"生命"這件事情, 在父親與受訪者的態度之下,有很大的反差。 其實在921發生之後決定拍攝紀錄片時, 他們應該也沒想到可以拍出這麼多支不同的片子吧, 似乎在拍攝期間慢慢的歸納出一個更整體的方向, 因為實在不知道下一步受訪者會有怎麼樣的動作。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一個結論, 但是我總覺得這部片子是一個台灣大家的共同記憶, 有些人921的時候酣然大睡,也有些人全家只剩下他一個, 有些人脆弱即將崩潰的同時,電視報導的畫面,所有所謂"中立"的新聞報導, 卻沒有辦法讓另一些酒醉酣飽的人感到他們的傷痛。 但我不認為這部紀錄片是要帶給其他人傷痛的, 雖然很多人看完這部片之後,其實有一種不忍卒睹的感覺, 裡頭多的數不清的死亡以及無奈,顯得人與螞蟻其實沒有區別。 但是除了表現人的渺小以及生命的韌性,或許還有一點別的什麼, 我只覺得,我們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需要為彼此承載一些記憶, 或許我們會更認真的看待這片家園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30.124.93
文章代碼(AID): #11PNdGNY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1PNdGNY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