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石頭夢 (觀影與戲外戲心得)

看板documentary (紀錄片)作者 (陌日程式)時間20年前 (2005/02/26 10:1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記得研二上質化研究時,社會學者夏曉鵑老師曾經到課堂上演講 還放映了她的紀錄片「越南新娘在美濃」 那時對這部紀錄片的印象不深,只覺得有點悶,有點像很新聞影帶的「紀錄」片 不過對於一位社會學者而言,紀錄片的魅力在於能化文字為流動的影像 將觀點的載具從書本紙張轉為電子媒體,其餘的什麼剪接啦、畫面的構圖啦 或是音樂的使用,似乎不是他們所關注的 胡台麗的《石頭夢》也是一樣,這是一部非常「民族誌學」的紀錄片 《石頭夢》用16釐米底片拍攝,以30年前陳耀圻導演的作品《開墾大隊》的主角劉必稼為述事主軸 描寫他如何在戰爭的洗禮、漂洋來台展開新生活與退伍弟兄開發河川地、娶了原住民為妻 最後靠政府的補助,在台灣建立起自己的家族的故事 看完之後,我和同去觀影的大哥面面相覷 由於大哥之前跟胡台麗老師拍過片,知道老師的一些想法 他說:「每個人拍片都是追隨自己的典範。」 或許民族誌是胡老師的典範,這點我很尊重 只是她拍攝的手法與主題,其實很難打動這世代的年青人 甚至是連大哥40幾歲的人,搞不好也很難理解片中老兵的心情 或許是因為,台灣人對於這種老兵的歷史傷痛 已經在台灣人數幾十年對政治歷史傷痛的刻意迴避(與冷感),而產生了疏離 而且劉必稼娶的又是原住民新娘,在講述自己的家族歷史時 較難跟台灣的大部份族群(閩南與客家)有所共嗚 大哥最後問我,你認為這部片子會賣嗎? 我搖搖頭,不是不知道會不會賣,而是認為不太可能賣座 畢竟這部紀錄片不像吳乙峰的《生命》一樣,處理的是台灣人的共同生命經驗 而且無論在剪接、影片品質與敘事結構,都不符合現代人觀看電影的需求與標準 這部紀錄片很明顯是胡老師對於自己所持有的典範之再詮釋 我們無從置喙 所以我睡著了…… 胡老師真是不好意思呀 話說回來,首映場的大頭人物還真多 陳總統和呂副總統都來了,我們還被警衛人員趕了一下而有點小不爽 不過現在的國片,如果有一些知名人物的加持(或背書) 搞不好票房會好一點 或許這成為台灣新型態的電影行銷策略吧 哈哈! ※ 引述《beuys (真心相待)》之銘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231.138

220.140.40.8 07/05, , 1F
我看的時候剛成年..還蠻能打動我的啦...(抓頭)
220.140.40.8 07/05, 1F
文章代碼(AID): #127znM6C (documentary)
文章代碼(AID): #127znM6C (documen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