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Brian Eno
胡大哥為Eno所做的介紹。
作者 ricardo (ipso facto) 看板 ricardo
標題 環境音樂的先驅人物 - Brian Eno
時間 Thu Jan 3 17:34:10 2002
───────────────────────────────────────
給誠品好讀的稿子 記得好像是在10月號吧
環境音樂的先驅人物 - Brian Eno
我是:哺乳動物、父親、歐洲人、異性戀者、藝術家、兒子、發明者、
安格魯薩克遜人、叔叔、名人、手淫者、廚師、園藝者、即興者、丈夫
、音樂家、雇主、教師、愛酒者、腳踏車愛用者、非汽車駕駛人、實用
主義者、製作人、作家、電腦使用者、白種人、被訪問者、賭徒以及一
種「流動的淨化器」 - Brian Eno
以上這段文字是布萊恩‧伊諾(Brian Eno)在他1996年出版的一本日記
評論集後頭,對自己所做的一段描述。的確,若要在二十一世紀要談論
或介紹伊諾這位多產的實驗作曲家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當
他的發展觸角遍及歐洲各地四十年後,倘若要重新追探他音樂創作的起
源,或者單只談論他對後世的影響,確實都不是能用簡單的三言兩語就
能描述完的。
伊諾生於1948年英國Woodbridge郡裡的Suffolk 村鎮,父親是一位郵差
,在完成基礎的文法教育後,他前往 Ipswich藝術學院與溫徹斯特藝術
學校就讀,開始學習有關現代藝術、概念繪畫等相關課程的訓練,之後
,約在1969年左右,他前往倫敦並認識了一位薩克斯風手Andy McKay,
當時兩人相談甚歡後,便開始積極策劃如何將他們對於極限主義作曲家
John Cage、LaMonte Young、Terry Riley與電子樂先驅Karlheinz
Stockhausen 的作品融入搖滾樂裡頭。此時的伊諾,雖然仍積極參與一
些搖滾樂團的活動,但是很顯然,前衛、實驗音樂對他的影響,才是他
一直念念不忘的創作根源與動力。
1971年,伊諾加入了Andy McKay所組的藝術搖滾樂團Roxy Music而成為
陣中負責鍵盤樂器演奏的中堅份子,但實際上,他並非真的只是單純地
參與樂手「演奏」的工作,相對的,他是以非樂手的角度去「處理」其
他團員所創作出來的音樂聲響,而且當初他之所以會加入Roxy Music這
樣的搖滾樂團,是因為他被搖滾樂這種具有「如白癡般能量」的音樂型
態所吸引。但很有趣的一點是,儘管他待在Roxy Music時期雖然只有短
短的兩年多,但他對搖滾樂採取這種非傳統直線式演奏/演唱的對待態
度,不僅在當時幾乎只有紐約團體Velvet Underground曾經做過類似的
概念外,而且他直接挪用Moog電子樂器所發出的怪異聲響,亦深深影響
後來許多玩電子音樂的混音DJ。
其實,伊諾一直是一位相當中性化的人,因此在舞台上,伊諾喜歡將自
己打扮的花枝招展,身穿花絨絨的鴕鳥羽毛衣讓他穿梭在其他樂手之間
。他曾經說過,他不喜歡西方傳統男性的服飾,尤其是那些雄赳赳的衣
服,因為西方傳統既定的男性意象總是喜歡將男性的理性相對於女性的
直覺,但他有一大部分的創作卻是相當依賴他自己的直覺而產生的。
也因此,在幫Roxy Music製作了兩張專輯以後,伊諾開始發展他自己個
人一連串相當重要的實驗作品。1973年剛開始時,他便與另一位吉他作
曲家 Robert Fripp共同合作出版了一張名為《No Pussyfooting》的專
輯,兩人往來甚密,而且從這張專輯開始,也非常明顯地顯示出他們兩
位對於當時還處在發展雛形的磁帶延遲混音系統(tape-delay dubbing
)非常感興趣,他們利用了磁帶本身的諸多特性,自己製作出許多的磁
帶循環(tape loop) 來錄製一小節的樂器彈奏,然後再加以不停反覆
的播放,這樣的製作概念不僅沿用了極簡主義(Minimalism)的創作概
念,而且他們運用這些電子錄音器材並不是好好地對待他們,相反地,
從裡頭好幾首曲子可以聽出來,他們兩位其實是在惡搞、濫用這些機器
,再看看這些電子器材被操的最大極限在哪,而其目的就是想要從中搾
取出他們想要的非預期、制式的怪異聲響或噪音。
所以倘若以此脈絡來看,他在次年所發表的第一張專輯《Here Come the
Warm》或是他與 Fripp 兩人往後所發表的《Evening Star》、《God
Save the Queen》幾張專輯都其實只是再持續延展他們這樣的創作概念
而已。只是,相對於這些專輯裡頭非常實驗性的音響操作或是大量而片
段的聲響形塑,伊諾本身的個人專輯就顯得較為溫和而具旋律可聽性。
事實上,伊諾其實一直對改造搖滾樂、流行音樂非常有興趣,一般聽者
或許可以不知道伊諾背後是在玩什麼把戲,但若單就純音樂聆聽的角度
來看,他除了針對傳統流行音樂在作曲結構上動手腳外,他在旋律上的
處理,或對節奏音色的選用都同樣能讓聽者可以地進入他那些模糊而如
夢境囈語般的難懂歌詞。
只可惜,伊諾的健康情形一直不好,首先他在1974年便因演唱會過度的
操勞而導致肺炎,但卻也因他在修養期間的一次舊金山之旅以及他後來
因車禍躺在病床上數月的結果,而間接地讓他瞭解到,原來音樂也可以
如整體周遭環境的一部份,音樂不一定非得如此勾動人的情緒或強佔式
成為環境情緒的主導。就如同現代音樂作曲家Erik Satie的家具音樂一
樣,使得伊諾藉由這點體悟後,進而創造出他名為環境音樂(Ambient)
這樣一種強調即使是音樂,也可以如同四周的背景景致或房間內的壁紙
顏色,讓你幾乎不會感覺他的存在,或是用強烈的旋律、聲響來刺激引
起聽者的注意。
至此,伊諾在現代流行音樂的貢獻便是相當清楚而顯著的,由於他不僅
將二十世紀後來發展的前衛、實驗音樂的概念引入流行音樂的創作,而
且他對事物或音樂處理的獨特態度與觀念,讓他在八零年代製作搖滾樂
團U2專輯裡頭再次得到印證,當然,也更不用說在八、九零年代以後許
多玩hip-hop、電子音樂常用的拼貼概念手法,就完全是伊諾當年tape
loop概念的再延伸了。
※ 引述《jasontang (Yankee Hotel Foxtrot)》之銘言:
: 請問他的專輯從哪些開始聽比較好呢
: 最近在博客來上看到這四片
: 西洋音樂 BRIAN ENO / THE PLATEAUX OF MIRROR(布萊恩伊諾 / 鏡子) EMI 399
: 西洋音樂 BRIAN ENO / DISCREET MUSIC(布萊恩伊諾 / 樂音) EMI 399
: 西洋音樂 BRIAN ENO / MUSIC FOR AIRPORT(布萊恩伊諾 / 機場) EMI 399
: 西洋音樂 BRIAN ENO / ON LAND(布萊恩伊諾 / 大地) EMI 399
: 適合當作入門嗎
: 感謝回答囉
--
「眼淚的存在,是為了證明悲傷不是一場幻覺。」
~羅蘭巴特《戀人絮語》
羅蘭巴特提出理論,而我證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4.137.132
推
10/03 00:32, , 1F
10/03 00:32, 1F
推
10/12 01:05, , 2F
10/12 01:05, 2F
→
10/12 01:06, , 3F
10/12 01:06, 3F
→
10/12 19:27, , 4F
10/12 19:27, 4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electron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