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台大搖滾音樂季】張鐵志專訪

看板guitar (吉他)作者 (哈密瓜)時間15年前 (2010/04/23 19:3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台大搖滾音樂季【張鐵志專訪】 張鐵志老師因故臨時無法來台大和各位同學見面,但很榮幸的我們在一個陽光普照的下午 來到了【路邊撿到一隻貓】與鐵志老師對談,將原本預計要講的演講內容濃縮起來 原文出處:http://blog.richi.cc/musicfestival/?p=446 --- 【關於大環境】 Q:鐵志老師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學位時,對美國當地與台灣的音樂環境差異有什 麼觀察嗎? A:紐約是美國搖滾樂很重要的地方,不管是五零年的垮世代、六零的Bob Dylan或是八 零的音速青春都從紐約發跡。紐約一直是孕育實驗跟創新,那邊有很多小型的Live pub, 大都藏在很破舊的地方,雖然不太起眼,但有很強的生命力。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在紐約的這個社群網絡,音樂人、詩人或是藝術家間彼此的互動 很多,所以這個土壤讓音樂人不只侷限於音樂,也會關注其它的文化活動。我一直覺得音 樂應該是要有思想的,而這種與他人的互動,才有機會去創造新的思考,音樂其實就是從 這種小小的地方開始生根、成長。 Q:紐約有很多像CBGB一樣經典的音樂場景,你覺得台灣live house與紐約live house 有很明顯的不同嗎? A: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差異。本地的Live House像是地下社會,也提供了另類的音樂文化 很重要的空間,很多人在這裡從事地下文化的活動,不管是音樂還是劇場,可以算是一個 另類文化的中心。在台北的文化史裡面應該被記下一筆 Q:可以分享一下對台灣當前的音樂社群,或其他領域發展的看法嗎? A:在台灣,政府應該要鼓勵一些Live house的延續,而不只是大型的音樂節的活動。 綜觀現在我們認為對音樂文化重要的音樂人,像早期的伍佰到現在的陳綺貞、張懸等都 從Live house出生,這才是本土音樂真正的根源,是透過不斷的磨練、唱自己的聲音, 而不單純是被唱片公司製造的。 此外,最近台灣的當代藝術家陳界仁、徐文瑞和我們一群朋友,在西門町組了個新 的單位叫「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希望透過這個空間讓創作者有更多的交流空間,讓視 覺藝術跟劇場、電影以及音樂界有更多的互動與結合。與其批評現在的環境,不如就直 接去做。 Q:近年來大陸的音樂也逐漸被注意到,鐵志老師目前也擔任大陸一些搖滾獎項的評審, 你覺得北京、上海的音樂文化有什麼特色嗎? A:大陸現在的風格很多元,搖滾樂也慢慢成為青年次文化的一環,甚至逐漸在與國際 接軌。當然因為中國熱,於是國際知名的製作人、樂手都願意與中國合作,幫他們錄音 等等。另一方面,因為搖滾音樂本質上是反叛的,但在中共的威權政權下卻受到很多的 限制。 Q:中國大陸現在的環境,與當年捷克獨裁統治下的「絲絨革命」類似嗎? A:今天的中國跟當年的捷克有本質上的差別。當時宇宙塑膠人其實並沒有批判政府, 他們只是唱自己的歌,不管政府在做什麼。但因為捷克政府的集權主義,無法容許不同 的言論,或道德低落、嬉皮的表現,於是強行壓制不同於官方的文化。中國現跟當時捷 克有所不同,他們鼓勵娛樂化,但不能政治化。所以就有人說中國的搖滾樂彷彿被閹割 了,變成了一個年輕人狂歡的樂園,但卻少了那種反叛的力量. Q:以一個音樂評論者的角度,對獨立樂團的推廣有什麼建議嗎? A:現在的環境跟以前比是有好有壞。網路讓被聽到的機會變多,但傳統的主流媒體卻 越來越保守。以前還有一些本土的音樂雜誌,現在什麼都沒有。台灣主流媒體除了明星 八卦外,有關台灣其他文化方面,幾乎看不到介紹。 不過拜現在科技所賜,現在年輕人可以自己DIY,不論是音樂的生產,或是透過網路 的傳播。因為一切都得靠自己,在彼此的連結上面就更顯得重要。大家怎麼去創造一個 環境,去在主流媒體之外開拓新的可能。 Q:台灣比較少看到樂評是會與其社會文化背景作連結的,請問你認為理解音樂的時空 架構與歷史背景是重要的嗎?對現在一般的音樂評論有什麼看法? A:我會覺得現在大家聽音樂,都太投入在音樂裡面。但其實國外的樂評不是像台灣這樣 子,就算不談音樂跟大的歷史文化背景,談論一張專輯、一個藝人也會把他放到搖滾樂自 己的文化史當中。而我們對更台灣自己的音樂文化討論更少。大部分樂評都是技術性的, 或是一些抽象的、情感的描述。但是音樂產生一定跟它的背景環境有關係。 【關於台灣的搖滾樂】 Q:鐵志老師的著作比較多在介紹跟討論西洋搖滾樂的發展,可以稍微簡述一下台灣三十 年來的音樂與社會關係嗎?解嚴前後的音樂有什麼脈絡可循嗎? A:台灣在1987年解嚴前是威權時期,威權時期很難有太直接批評政治的東西,出版審查 得很嚴格。1970年代才開始有一些聲音出現。1970年代是台灣一個啟蒙的時代,這時的變 革包含很多政治因素,包括台灣退出聯合國、開放增額立委選舉等等,所以從70年代開始 ,政府的集權漸漸鬆動,整個社會開始去思考回歸現實的問題、自我認同的問題。像雲門 舞集的出現、鄉土文學的興起…因為過去大家活在一個虛化的大中國體制下,這時候我們 才開始去思考我們是誰?什麼是中國? 當時最具時代意義的一首歌,就是李雙澤譜曲的「美麗島」,不知道你們現在還曉不 曉得當年的「淡江可樂事件」?美麗島這首歌,只是單純的傳達那一代的人,對自己生活 在這塊土地上的一些情感,被政府認定具有台獨傾向,其實是很諷刺的。而演唱這首歌的 民歌手楊祖珺,當時曾經紅極一時,卻因為參與社運,為弱勢唱歌、和社會做連結,而被 官方打壓最後只能退出螢光幕。 1982年,被喻為社會良心歌手的羅大佑出現,才開始在歌曲中提到一些議題,城鄉問 題、都市化問題、電腦兒童…,不過他並沒有直接參與社會運動,所以很難說是一個抗議 歌手。另一方面,此一時期很多台語老歌被不同場合挪用,並賦予政治意義,例如「黃昏 的故鄉」就成為當時海外黑名單的國歌。 明顯企圖批判社會的歌曲,是在1987年之後才出現。第一個重要的作品是1989年的 「抓狂歌」,團名是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在錄音帶內頁就表明-要替台灣的民謠尋根。 一群聽西洋音樂長大的搖滾青年,卻用台語來唱搖滾,在當時是很不一樣的結合。很來 掀起了新台語歌運動,包括林強、伍佰、陳明章、朱約信等。 新台語歌革命有三個重要意義,第一個是語言的革命,因為主要用台語演唱,後來也 被稱為新台語歌。第二個是加入了很多搖滾、rap的元素,第三個則是都有對社會的關懷。 90年代初還有一個重要的音樂人,很可惜在相關的討論中常被忽略,那就是趙一豪。 當年出了一張專輯<把我自己掏出來>,這是一張概念專輯,談的是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 因為裡面有大量的性愛描寫,所以被新聞局查禁,說是妨礙社會善良風俗。 90年代後,歌曲包括出現的議題就更多元,像是同志、原住民、客家、無殼蝸牛等等 。此外,從當時就持續關注這些議題的代表樂團,例如濁水溪公社、交工、黑手那卡西, 到今天都是最要代表性的樂團。當然交工解散,但是主要人物,林生祥或是陳冠宇都還是 用音樂表達對社會的思考。   兩千年之後,獨立音樂場景更為蓬勃,一方面因為音樂節越來熱鬧,另方面因為科技 和網路使得音樂生產更為容易。獨立音樂逐漸成為更多年輕人喜歡的音樂,不再像九零年 代所謂地下音樂的反叛性格。然而,不像許多人所想的,新一代的音樂人其實有很多是很 關心社會議題,並且願意參與的,如農村武裝青年、拷秋勤、吳志寧,甚至回聲、白目都 參與過人權議題演唱會。 採訪、整理/紀柏豪、林昶亨 --- 台大搖滾音樂季 "Why So Loud?" http://musicfestival.richi.cc 主辦:台大學生會活動部 協辦:台大課外活動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9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95 ※ 編輯: stu84096 來自: 140.112.4.195 (04/23 19:3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95 ※ 編輯: stu84096 來自: 140.112.4.195 (04/23 19:36) [部份違規或廣告推文已被系統自動刪除] [部份違規或廣告推文已被系統自動刪除]
文章代碼(AID): #1BqOOXz0 (guitar)
文章代碼(AID): #1BqOOXz0 (gui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