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白領記者缺席 與其變成閹雞工會不如解 …
http://www.e-journalism.org.tw/modules/news002/article.php?storyid=63
白領記者缺席 與其變成閹雞工會不如解散--陳文賢談中時工會解散
/林靖堂
901記者節,兩年前已經被資方開除,但仍義務在中時工會協助會務的中時工會常
務理事陳文賢先生,在記協「記者要團結 捍衛勞動權」記者會中,從中時工會的解
散,直言批判白領記者欠缺勞動意識,無法將思轉化為行動的盲點。
工會早就想過要解散
在中時工會內部,解散工會的聲浪,事實上,早在中南編抗爭時罷工未果後,便
已浮上檯面。自此,幾乎每年,工會會員們都會思考著,「如果這個工會不能戰鬥
,是否該要解散」?三年前,這個聲音更具體化為正式提案,因為,他們不知道,
到底是要一個無法有能力與資方抗衡到底的強硬工會,還是要一個徒有空殼的軟弱
工會。陳文賢表示,在當時,即使工會早以大不如前,會員們還是認為工會要繼續
下去,大家了解到,得先把工會的功能定位清楚,未來才有可能。而當時大家的選
擇是繼續保留。直到今年,中國時報決定大裁員後,決定了中時工會終歸要解散的
命運。
白領記者無意加入工會
7月17日,工會進行罷工投票,結果五票之差功敗垂成,之前中時工會特別開放了
一個門,歡迎所有的中國時報同仁加入工會,尤其是所謂「白領階級」的記者與編
輯。然而,陳文賢與幹部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跑遍所有中時報系的白領單位,甚
至到中南部,與地方記者接觸。令人失望的是,花了那麼多力氣,結果最後決定加
入工會的55位新會員中,54位仍是印刷場的藍領工人,只有一位白領記者(而且因
為工會要求入會必須簽一張五萬元的本票,做為罷工基金,所以該位記者的入會手
續最後並未完成)。
而在整個中國時報一千多位員工裡,工會會員僅有184位,工會人數不到全體員工
數的六分之一(中時工會一度出現資方與勞方爭奪主導權,人數最多時達到1800多
人,後來資方撤守,會員人數維持在一千人左右,但經歷數次裁員與優離,這些相
對比較有勞工意識的工會會員們,多體認到時報的大江東去,有機會便選擇離開,
人數逐漸減少至不到兩百人),也因此,工會當然希望其他報社員工能夠參與工會
運作,而這些人裡,絕大多數便是那些白領階級。
重點就在於,白領記者遲遲未視勞動權的團結,為爭取工作權保障的重要方式。
為何身為白領階級的記者編輯,遲遲未了解工會的重要性?陳文賢一直在思考著。
陳文賢舉了中晚關門的例子。當中時晚報決定關門時,曾有記者進行網路連署。
但是,連署時的第一個動作,卻是希望工會不要介入。理由是,「我們不像他們(
工會),這樣動刀動槍的。」
思考無法化為行動
陳文賢又舉了一個例子。有一位極有正義感的記者,看到中時總編輯在裁員當下
,卻還在炫燿報社大樓重新裝潢獲得設計首獎時,他一度欲起身與那位總編輯當面
嗆聲。然而,最後他卻仍未有行動。記者說,「我沒有辦法,我不會吵架,只會講
道理,不然就是回去寫文章」。
陳文賢認為,記者本身欲意行動時,會有各式各樣的矛盾。當遇到問題,想提出
有效的解決手段時,往往卻做出無效的動作,比如像只會寫文章。陳文賢覺得,「
這是不會有用的,這一步終究要跨出來,參加工會也好」。
許多時候,記者會加入工會,但往往只是交錢,從不參加開會。陳文賢說,「中
時工會已有20年沒有白領記者的提案,沒有記者針對自己的利益去提案,並來說服
大家一起去爭取」。而每當工會要提出行動來捍衛權益時,往往只有工會前往,這
些同仁往往躲起來不見蹤影。
不願被資方收編 最愛工會的會員要求解散
中時工會此次的解散,由七位會員提議。陳文賢提到,雖然這7個人皆要求工會解
散,然而他們卻是最熱愛工會的會員。他們認為,一個有戰鬥力的工會需要三項條
件;第一,是參與度高的會員;二則,要有能夠打仗的工會幹部;三來,是要有足
夠經費養活會務人員,並且讓會務人員能細緻完成應做的工會工作。
對他們而言,在這些條件以後都不復存在的情況下,很清楚的是,只剩兩條路可
以走:第一,以後不再是現存的戰鬥工會,工會轉型,變成閹雞也好,或一個空殼
工會也罷;第二,解散。現在,他們選擇要求解散。
陳文賢說,在最後的會員大會上,原有人仍希望工會能繼續保存。先前所述的幾
位熱愛工會的會員,六度邀請想留住工會的人出來說服大家,結果卻是無人敢再出
來多說什麼。因此會員們清楚認知到,中時工會不願轉型成沒有反抗力量的工會。
這個工會,從過去的能夠戰鬥,到後來的不能戰鬥卻還能抵抗,直到現在的連抵抗
都恐怕都沒有辦法。會員們最後選擇,讓中時工會留下一個光榮的結束。
然而,這個工會是否真正結束了嗎?對陳文賢而言,其實它並未結束。
陳文賢認為,這個工會過去培養出來許多經過戰鬥的人。目前已經離職的工會會
員有一千多人,這其中,有許多人具有爭取工作權益的經驗。這些人,回到社區後
,在社區裡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諸如社區管委會開會,由於經過工會運動洗禮,
這些人在思路與決策上,以及對有效手段的判斷上,皆與眾不同,也因此能夠帶領
社區爭取更多權益與福利。而這正是許多記者所缺乏的能力。
寧可過勞死,不願上街頭?
陳文賢最後表示,台視記者平宗正的殉職、蘋果日報記者朱慶文的過勞死,都顯
示許多媒體工作者的勞動條件惡劣不堪,若是沒有集體力量,個人又如何爭取權益
的改善?
--
每個人想伸手去捕捉那屬於自己的星球。但卻沒有人能正確地知道自己的星星在
哪一個位置!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67.110.132
※ 編輯: uus 來自: 203.67.110.132 (09/05 17:21)
推
09/05 17:52, , 1F
09/05 17:52, 1F
media-chao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