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以「國外研究指出」開頭的報導...

看板media-chaos (媒亂(媒體亂象))作者 (默然)時間15年前 (2010/05/19 23:31), 編輯推噓3(304)
留言7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昨天下午又注意到一則中廣新聞:「男人比女人愛說 謊,年說謊一千一百次」,馬上回頭找英國媒體Telegraph, 果然發現一篇同主題的報導:「Men lie more than women, finds survey」(6:20AM BST 18 May 2010)。 http://ppt.cc/akM6 依照觀察到的模式,後續應該有更多相關報導會出現。果 不其然,「中國青年網:男人一年說謊12萬次,揭秘兩性 間十大謊言 」、「聯合報:研究證明,男人確實比女人愛說 謊 」、「自由電子報:女比男誠實,男一年說謊破千次 」、 「中國時報:英國最新研究,男人比女人愛說謊 」、「新浪: 調查顯示男性愛說謊,平均每天約3次」。   兩天的追蹤發現,英國大報的研究報導,在一兩天內 就會透過「編譯」的模式出現在其他媒體,然後透過網路 四處轉貼。這種模式,我不專業地稱之為「媒體共生(寄 生)關係」。其實不只是這幾天關切的「研究報導」有這樣 的模式,國內媒體也盛行「跟著別人的報導追新聞」,我不 知道專業的媒體工作者如何評判這樣的現象?這樣的模式 豈不侷限了社會關注的範圍?   就亂下標題來說,「男人一年說謊12萬次,揭秘兩性 間十大謊言」出現嚴重錯誤,若細看內文,應該是男人「一 生」說謊12萬次,在標題卻變成「一年」說謊12萬次。 若一年說謊12萬次,平均一天男人要說328個謊,這實在 「差很大」!但透過媒體共生關係,這則報導會被轉貼到 最初報導者難以控管的地方,例如某個社群的論壇,個人 的部落格......「錯誤的標題」被反覆複製,就算原報導媒 體發出勘誤說明,也無法修正那些「複製品」的錯誤。除 了「謬誤的標題」,一個「有瑕疵」的報導也會被反覆複製, 將會造成怎樣的後果?例如「越小學會撒謊,越能當上執 行長」,傳達了研究者未提到的錯誤訊息,我可以想見有些 學生會把這拿來說嘴。或許報導者有不同的觀點或立場, 但對於「真」的追求應該是專業媒體必須堅持的,不是嗎?   就這個「男女生說謊次數」研究的類型來說,它其實 是問卷調查的統計結果,而且是受訪者的「主觀回答」。「主 觀回答」與「真實狀況」是否一致?這是我們必須注意的 關鍵。當受訪者說「我一天說三次謊」,可能是他「察覺」 到的說謊次數,說不定真實次數更多,也有可能他明知道 自己說了三次以上,但為了某些考量,說自己只講了三次。 受訪者回答的表面數字,並不會告訴你背後的故事。此外, 性別會不會有差異呢?如果男生比較「大方地」承認自己 的說謊次數,女生則對吐實有所顧忌,會不會影響了「男 生比較愛說謊」的論斷?在同樣的數字背後(男多女少), 有種可能是男生女生的說謊次數一樣,只不過男生比較坦 白,女生則掩飾,或者男生比較誇大(顯示自己是壞男 人?),而女生比較真誠。換句話說,「坦白程度」可能影 響了受訪者說出的數字。所以這個調查研究很好玩,想要 透過男女生的回答知道他們說謊的次數,可是卻無法確認 他們說的是不是真的。如果報導的論斷是「男生比較愛說 謊」,那研究者該不該相信男生回答的說謊次數?   會有人質疑這些都是「可能」,你怎麼知道真實是如 何?的確,有水準的研究企圖周全地處理「真實」,盡可能 瞭解「真實」,而主觀意見的調查可以做表面的數字統計, 但怎麼能夠確認或篩選隱藏在數字背後的可能?與此相 比,昨日被報導的李康教授「兒童說謊」的研究設計比較 周全,因為他設計了真實情境去觀察受試者的反應,而不 是讓受試者陳述自己有沒有說謊。總結來說,報導裡都說 是「研究」,但有些研究設計本身有瑕疵,不能將研究結果 過度類推。然而報導者是否有能力或者願意去判斷?當粗 略有明顯缺失的調查結果被放到「科學」類別,而原本有 些教育意義的研究卻被改了標題,放進「新奇」類別。我 覺得「研究」一詞已經喪失了應有的規格與尊重。   思考這些問題之後,我在Ptt發文批判:「一、記者抄 新聞、專業在哪?媒體共生結構越強,新聞就越缺乏多元; 二、許多『研究』根本不夠水準,卻掛著研究之名,記者 應該用腦袋判斷;三、就算原本是有水準的研究,也常被 記者加個聳動性的標題,斷章取義,誤導讀者。」引來了 一些回應,其中某位網友批評我搞不清楚「記者、編譯與 編輯」的差別,他說「記者」與「編譯」是兩組人,而下 標題的「大多是」「編輯」,而不是記者。這樣的指點我全 然接受,因為我真的不懂這三者的差別,所以錯誤地用「記 者」來含括所有媒體工作者。若這樣讓「記者」蒙受不白 之冤,我願意道歉,以後我也會提醒自己「記者」不等於 所有「媒體工作者」。   但這位網友最後說「這年頭對媒體一知半解也能批評 了是嗎?」我對此有意見。我不認為自己不懂「記者、編 譯與編輯」的差別就不能批評媒體。因為我看到的就是「存 在謬誤的報導」以及「習於編譯國外報導的模式」,你可以 說這是「編譯」造成的,你可以說標題大多是「編輯」下 的,不是記者。但為什麼我不清楚媒體內部的分工合作方 式,就不能批評這個現象?「專業」是一種令人信賴的知 能或技術,而不是一堵阻擋外人批評的高牆。若媒體報導 讓我產生不信賴感,請用專業向我這個門外漢說明,而非 拿「不懂專業還敢批評!」來封我的嘴。 -- http://blog.coolla.idv.tw/ 尋夢記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70.4.182

05/20 04:18, , 1F
05/20 04:18, 1F

05/20 10:05, , 2F
05/20 10:05, 2F

05/21 21:51, , 3F
這種主題新聞學20年幾前就有人研究了,相關論文很多
05/21 21:51, 3F

05/21 21:52, , 4F
議題擴散是已經爛到沒人想研究的主題,並不特別
05/21 21:52, 4F

05/21 23:43, , 5F
謝謝指教。若要搜尋論文,關鍵字用「議題擴散」嗎?
05/21 23:43, 5F

05/28 00:59, , 6F
05/28 00:59, 6F

06/02 11:07, , 7F
其實一直很好奇英國人有那麼閒嗎?老是一堆英國研究
06/02 11:07, 7F
文章代碼(AID): #1Bz0HbuJ (media-chaos)
文章代碼(AID): #1Bz0HbuJ (media-ch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