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記者幹掉四星將軍(杜念中)
這篇文章是討論最近的滾石雜誌事件
裡面提到記者與受訪者之間的關係
記者幹掉四星將軍(杜念中)
2010年06月30日蘋果日報
美國《滾石》雜誌長期被看成流行音樂重鎮,內容絕大多數和音樂、樂手、樂評有關,本
期的封面故事就是當紅歌手Lady Gaga的專題報導。但這期最叫座的倒不是封面故事,而
是自由作家哈斯丁(Michael Hasting) 報導美軍阿富汗最高指揮官麥克里斯托和幕僚對
總統歐巴馬、副總統拜登及國安高層的批評。這些怨言見刊後引發軒然大波,麥克里斯托
也遭總統解職。
報導中所引述的評論或怨言包括:總統首次召見多位將軍時顯得不安;副總統只是個會罵
人的蠢蛋;國安顧問是個小丑等。這些話聽起來非常人性,哪國的士官不罵軍官,軍官不
罵司令,司令不罵總司令,總司令不罵總統、國防部長、參謀總長。軍人和老百姓一樣,
私下聚會話題同樣離不開人事,牢騷也總與工作有關。只是這樣的牢騷不能見光,一旦見
光,事情不大條都很難。
「牢騷」撼總統威信
這次駐阿美軍的牢騷被看成對總統威信的考驗,也被視為前線軍官對阿富汗政策的反映。
這些都是至關緊要的大事。但大家當然不免要問:為什麼前線將官的牢騷會被刊登出來?
有人就說,麥克里斯托被記者出賣了,因為採訪與受訪者之間存在不言自明的規範。屬於
背景資料的,記者只能參考,不能寫出。在非正式場合、尤其是杯斛交錯間的談話也不列
入紀錄。而這篇報導所引述的許多「名言」,都是麥克里斯托和幕僚在巴黎旅館幾杯老酒
下肚後吐露出來的。麥克里斯托和幕僚的輕鬆場合,記者哈斯丁也受邀參加,幕僚事後抱
怨,當時曾告誡記者,如果要加入就不算是採訪。言下之意,哈斯丁出賣了他的採訪對象
。
但是哈斯丁的回應也很有趣。他說,從巴黎到阿富汗,人人都知道他是記者。他從未隱藏
他的隨身錄音機,談話時總在勤寫筆記。他不認為自己破壞了承諾,更不必對已刊出的報
導愧疚。他強調,並非所有的採訪資料都被刊出,他其實還做了許多保留。《紐約時報》
專欄作家布魯克斯批評哈斯丁不懂得華府上層社會採訪與受訪者的默契;哈斯丁反譏說,
他是在戰地採訪,不懂得出席宴會的規矩,也不是華府上流社會的媒體名人。
報導反映戰地實情
《滾石》這篇報導扯出了新聞倫理的案外案,但新聞倫理是個不容易講清楚的議題,因為
它不是既定原則,往往涉及採訪的時空背景,和特殊情境下人與人間的相互理解與默契。
哈斯丁的報導資料許多來自基層士兵,他們同樣對戰地指揮官充滿怨憤與不滿,只是這些
士官兵因階級太低反而不會受罰。如果跳過一些引發爭議的引述,報導通篇看來相當能反
映阿富汗戰場的氣氛和美軍的挫折;挫折感不只將官獨有,而是普遍存在於每天面臨神學
士威脅的士兵群間。
美國的名記者往往是在菜鳥時代建立奇功。《紐約客》特約作者賀許(Seymour Hersh)因
挖掘越戰美萊村屠殺事件和美國政府的遮掩而獲得1970年普立茲獎,那時他才30歲出頭。
伍華德與伯恩斯坦在報導水門案時也剛初出茅廬。新聞工作者一旦揚名立萬,很容易成為
權貴的上賓、上流社會的寵兒。不幸的是,這也往往是許多記者沉淪的起點。哈斯丁不是
伍華德,至今仍衝鋒陷陣,令人眼界一開,而伍華德僅靠著人際關係穩坐在《華盛頓郵報
》辦公室內寫著一任任總統的內幕。當然伍華德不是壞的典範,更多喪失好奇心而又喪失
鬥志的記者早已被這個行業淘汰了。
作者為《蘋果日報》社長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624228/IssueID/201006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1.184.195.37
media-chao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