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真實的?《練習曲》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18年前 (2007/05/23 13:23), 編輯推噓5(501)
留言6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7305076 「一部沒有劇情的電影能打動人,那麼它靠的究竟是什麼呢?」我一直這樣思索著…。 直到字幕整個跑完了,我才緩緩起身,帶著些微的滿足感步出戲院。隨著聽障少年 的七天環島之旅,《練習曲》的確帶人領略了一股專屬於台灣的民俗風情,滄桑又 帶點可愛,不完美中卻意外地純然。 當男主角說出第一句台詞時,怪腔模糊的語調引起了我不少驚奇。而正是在這個聽 力受損設定下,我們必須更費力的去理解他所說的一切,要仔細的聽,要用心的聽 。一如他必須更努力的去聽我們講話,去理解我們這些大多數人的作為。 這其實也代表著某種與世俗不同的觀點。因此,每當主角駐足於某些地點,他所看 見的風景雖然不再是我們所熟悉的「都市」或「觀光景點」,而相遇的事件也並非 是主流社會新聞的寵兒。但,在電影的大螢幕上,沿途出現的這一群群平民主角, 譬如家庭失和的母子、地方與現代建築的爭議、拉布條抗議的女工們、枯萎的木麻 黃…等等,縱然只是點到為止,沒有太多話語,但在安靜的凝視與傾聽中,彷彿給 了觀眾更多的暗示和關心,更意外的開啟了一種被觀眾接受的可能。 不過若是把《練習曲》看作一部純粹的劇情片,其中不乏有許多片段相當「刻意」 ,更是把不同語言、口音、世代、族群、議題給硬拉進電影裡來,碎片式的萍水相 逢無法堆砌起真正豐厚的內容;而假若《練習曲》作為一部紀錄片,那麼其追蹤主 題的方式又只見廣淺而不見深。 對我而言,《練習曲》的半紀實風格近乎巧詐地使得影片介於劇情片與紀錄片中間 的模糊地帶。撇去情節張力的堆疊,導演陳懷恩自信的將「影像」建立於觀眾們對 於島嶼的集體記憶與共通情感之上。而「追尋」與「成長」這兩個公路電影的重要 元素,在導演魔術般的敘事軸線,將「第一天」放在片末,這種旅程既是結束也是 開始的隱喻,使得主角原本「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的衝動動機 ,竟展現著一種對人、對土地的熱情嚮往。 是呀,人生公路正要啟程,成長點滴才要在心中發芽。 近來有許多國片紛紛上市,產量也有增加的趨勢,其中不乏有電影做出通俗的嘗試 ,極力塑造明星魅力,或是力圖打動年輕族群…等等,但就普遍評價與票房而言, 表現並不出色,沉緩的《練習曲》卻反而在大家力求商業、能拍出賺錢的電影裡殺 出頭來,實在有點令人意外。 然而,像《練習曲》這樣一部攝取了大量現‧實作為素材,近乎紀錄片創作的電影 ,縱然能引起觀眾們的情感共鳴,也巧妙的免去了許多「電影創作」上的責難,但 實際上仍透露了一種眾家電影創作的盲點,其所顯示出來的隱憂警訊,是影像創作 者對於電影劇本的想像過於貧乏,或是故事根本無血無肉,以致於只要一出現相當 「真實(的悸動)」的元素,觀眾就會被打動,就如同前幾年所謂紀錄片的熱潮一 般。 究竟何時台灣電影才會出現「深刻」又「豐厚」的劇本呢?(特別我接續著看完 《刺青》後),這是我看完《練習曲》後的小期待與小雜感。 --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就不會做了…」 這句話,其實很機車,根本是放諸四海皆準嘛!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3.6.165

05/23 14:58, , 1F
其實有很多票房是自行車族群狂推的啊...像我就看兩遍~
05/23 14:58, 1F

05/23 15:21, , 2F
推!我也看了兩遍耶!
05/23 15:21, 2F

05/23 17:28, , 3F
你不是要跟我去看的嗎Q_Q
05/23 17:28, 3F

05/23 19:17, , 4F
其實我覺得黑狗來了很深刻也很豐厚 ....
05/23 19:17, 4F

05/24 00:41, , 5F
我也單車環過島,我也看了兩遍:P
05/24 00:41, 5F

10/21 10:12, , 6F
推一個,我也覺得太過瑣碎淺薄
10/21 10:12, 6F
文章代碼(AID): #16Ky-y9G (movie)
文章代碼(AID): #16Ky-y9G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