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米奇17號
雷文防雷資訊頁
~*-*~*-*~*-*~*-*~*-*~*-*~*-*~*-*~*-*~*-*~*-*~*-*~
~~~~~~~~~~~~~~~~~~~ 雷文 主文分隔線 ~~~~~~~~~~~~~~~~~~~~~~~~~~~~~~~~~
奧斯卡金獎導演奉俊昊擅長拍攝犯罪懸疑、具黑色幽默且關注社會議題的作品,最為人所
熟知的莫過於《非常母親》、《玉子》、《寄生上流》與《末日列車》等片。進軍好萊塢
後首次執導,推出《米奇17號》,雖說獲得普遍好評,但與他過去的佳作相比仍舊差強人
意。
《米奇17號》的主角是一名「消耗工」,過去好萊塢拍攝類似的科技倫理主題時,多半以
複製人或人工智慧為主,以此去探討他們是否具有靈魂與人性。不過,此次討論的米奇,
確實是活生生的人,他只是具有「列印重生」的機會而已,電影也透過「按鈕」來象徵米
奇的恐懼。由於他五歲時,按下車上的紅色按鈕後,媽媽就出車禍喪命,米奇從此帶著這
個愧疚過一生。即便18號口口聲聲告訴米奇17號,當年的車禍不是他的錯,但仍然無法輕
易揮別這個陰影。
等到電影末段,伏蟲媽媽告訴米奇,一命換一命,所以人類也要償還,18號便衝上馬歇爾
參議員的戰車與對方扭打,最後準備按下按鈕同歸於盡。這時,米奇的遲疑讓馬歇爾笑說
:「其實你也會怕嘛。」即使本來還能重新列印都一定會怕了,更何況記憶都已經被他刪
除,怎麼可能不怕呢?但是,有趣的是,這裡的紅色按鈕是屬於17號的,而最後米奇18號
按下的是屬於自己的白色按紐。
最後,代表進步與自由的米奇以獲得解放的退役消耗工身分,即將負責按下炸毀列印機的
按鈕。看著手上的紅色按鈕,他陷入恐懼與回憶之中,並做了一個有關參議員與伊兒法利
用列印機死而復生的惡夢。導演受訪時表示,正因為小時候的經歷讓米奇害怕紅色按鈕,
因此摧毀列印機的行為雖然代表著17號的勝利,但這場夢境同樣象徵米奇對於發生最壞情
況的焦慮感。但回過神來後,他看著紅色按鈕,堅定地按下,也代表米奇已經揮別過去,
邁向嶄新的未來。
好萊塢並不是第一次拍攝外星殖民的電影,但既然《米奇17號》是奉俊昊導演的作品,自
然免不了談論環境議題。伏蟲對人類來說當然是外星生物,但就像娜夏所說,大老遠跑來
伏蟲居住的星球肆虐的他們才是不折不扣的「外星人」。面對未知,產生恐懼感很正常,
但就算17號已經告訴馬歇爾參議員伏蟲無意吃人,馬歇爾還是執意要將對方趕盡殺絕,便
不能怪「原住民」起義反抗。雖說並不是電影的核心主旨,但《米奇17號》還是隱諱地討
論殖民擴張與佔據的倫理問題。
比起殖民所需的生存,電影真正的命題是「死亡」,在參議員的太空殖民計畫裡,消耗工
專門負責沒人要做的3D工作(骯髒、危險、困難)。從片中故事來看,即便是像米奇一樣
的地球魯蛇,也沒有人想要申請應徵這份工作。即使不小心因公殉職,個性、記憶與意識
都能夠重新列印到全新的身體裡,聽起來好像不錯,但可以死而復生不代表「死亡」本身
不恐怖。同樣參與計畫的其他人對17號的經歷也都非常好奇,經常詢問米奇「死掉是什麼
感覺」。
其實,不要說記憶更新往往不包括前一位消耗工死去的當下,光用想的就還是很可怕。如
同特技演員每一次被摔,每一次挨打都會痛一樣,過去任何講述能夠一再重來的電影,主
角還是會感受到死亡的痛楚與恐懼。對米奇來說,一再重複死去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創傷
經驗,在18號按下按鈕前,他對馬歇爾參議員說「怕死本身就證明自己是個人」,但馬歇
爾只認為反正米奇可以重生,從來都只把他當作消耗品。
觀影後,觀眾或許會疑問,既然個性、記憶與意識都保留,為何片中提到每一任消耗工的
個性都有所差異呢?米奇列印出來之後,他也會與人相處,且就算死亡當下的記憶無法儲
存,米奇長時間以來從事的高壓工作,肯定會對他的性格造成影響。原著為《米奇7號》
,但電影聚焦在米奇17號與18號所遭遇的事件,光是這兩版的個性就有天壤之別,一個懦
弱,一個強悍。
其實,這就好比DNA排序「幾乎」相同的雙胞胎,依舊是兩個獨立的個體一樣。由於科學
家已經太過習慣,每次列印過程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小問題,偶爾還能看到列印機把米奇的
身體退回去再補列印特定區塊,可能就是這些些微的不同造成差異。這不禁讓人思考:究
竟所有的消耗工都是同一個人,還是每一位米奇都是不同的人呢?就像各種探討複製人倫
理的電影,《米奇17號》也設定「複數人」必須消滅的規定,但當除了長相之外判若兩人
的17號與米奇18號已然存在,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項技術呢?
在觀察這兩任消耗工的差異時,觀眾其實也在欣賞男主角羅伯‧派汀森越發精湛的演技。
他以身為最新任的《蝙蝠俠》與《暮光之城》聞名,但派汀森這幾年其實也積極開拓不同
的戲路。《米奇17號》他甚至不是一人分飾兩角,而是一人分飾多角,只是前面幾代有的
「存活」時間極短,包括開發疫苗期間喪命的幾號,甚至還有尚未死透就送去回收槽的情
況。
在羅伯以旁白的角度訴說米奇的遭遇時,大銀幕上同時呈現出這份工作所必須執行的各種
任務,像是負責暴露在未知病毒以研發疫苗、汽車碰撞測試、執行太空任務順便讓科學家
觀察太空對皮膚的影響等要是讓真人執行肯定會引發道德爭議的內容。羅伯‧派汀森在這
些場景的困惑、驚恐、無奈等表情極具說服力,當然最厲害的地方還是刻畫出個性截然不
同的17號與米奇18號,彷彿內心小天使小惡魔的設定,讓人不會偏愛哪一位,而是能夠同
等同理這兩位消耗工不同的心境與選擇。
《米奇17號》與導演另一部同為探討階級的末世後科幻電影《末日列車》一樣富含階級符
號。《末日列車》裡,貧民車廂的乘客只能吃著昆蟲製成的蛋白質棒,而上流車廂的乘客
卻正吃香喝辣;《米奇17號》中,工作人員只能吃難吃的星艦飛機餐,但參議員與伊兒法
卻成天關心醬料這種錦上添花的東西,就連邀請米奇共進晚餐都只讓他吃人工合成的組合
肉,甚至還是實驗的一部份,顯見他們從來沒有將星艦上的其他人視為共同開創偉大人類
歷史的一份子,只是馬歇爾參議員達到個人目的的墊腳石罷了。
可是,雖然《米奇17號》尚屬佳作,但與奉俊昊導演其他作品相比,還是讓人有些失望。
姑且不論奪得奧斯卡各項大獎的經典《寄生上流》,光是《末日列車》裡類似於此次的符
號,處理上都更為乾淨俐落且鮮明,並以列車車廂象徵階級,再從故事情節帶出導演想納
入的其他議題,反觀《米奇17號》看似揉合倫理、科技、階級、殖民與人性等多重議題,
但卻讓死亡這個關鍵命題的重量減輕不少,甚是可惜。
--
Viola's World:Screen Scream影迷尖叫屋
http://screenscreamviola.blogspot.tw/
請大家多多指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3.249.3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41591974.A.C2D.html
噓
03/11 01:30,
4月前
, 1F
03/11 01:30, 1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movie 近期熱門文章
20
32
14
33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21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