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雷] 四月,她將到來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chris510700)時間19小時前 (2025/04/04 01:48), 編輯推噓2(204)
留言6則, 4人參與, 16小時前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https://i.imgur.com/CjLzmaJ.jpeg
https://i.imgur.com/eu04fJy.jpeg
開場拍的很美,配上小春的獨白 讓我掉入這部片的節奏 藉著口述的寫信文字,可以理解到這是小春踏上自我療傷的旅程 畫面一轉我們看到即將結婚的藤代(佐藤健)與彌生(長澤雅美)在教堂討論結婚儀式 回到家裡,兩人平凡的問答,發現月份來到四月 以及這是彌生的生日,藤代提出要不要喝酒 隨後彌生不小心打破高腳杯,藤代妥當的處置 看似沒有問題的生活小事,卻看到彌生的表情似乎有了轉變 隔天彌生就此不見 https://i.imgur.com/B6xr2JI.jpeg
隨著劇情推進,理解到藤代就是一位不冷不熱的人 就連調色也像是藤代這個人一樣處於冷色調 但是在劇情回顧大學時代,藤代遇到小春的劇情裡,色調就有了轉變 隨著兩人越來越親密,色調漸漸的溫暖了起來 https://i.imgur.com/LpWFERz.jpeg
當兩人想追逐夢想時,卻被小春的爸爸硬生生的破壞 小春的爸爸,因為她媽媽當時喜歡上第三人離開 進而轉變成控制欲極強的父親,以情緒勒索般的掌控女兒 而小春因為跟爸爸相依為命,把父親看的比自己還重 也造成兩人分手的原因,畫面也重回了冷色調 https://i.imgur.com/O03yVbQ.jpeg
藤代離開小春後,成為精神科醫師單身了七年 遇到了彌生來看病,了解到彌生這時即將結婚 但這時的彌生卻發現自己似乎沒有那麼愛著未婚夫 必須藉著工作不見他才能讓自己感到安心 此時的兩人說著彼此的戀情,已經不像是醫師與患者的關係 更像是彼此受傷的生物互相舔舐著傷口,療傷彼此 當藤代發現自己戀上彌生,以身為醫師卻愛上病患為藉口逃離 看到櫻花紛飛想起初遇追小春的月份,再次勇敢的在追上去 這次的戀情,藤代與彌生濃厚的愛意 讓色調又漸漸的有了溫暖的色調,但在彌生的自問自答 「讓愛不要走向終點的方法」 「就是不要去愛」 剎那間,兩人的距離漸漸的有了距離 不再用心去愛,不再分享細微的小事 這時可以發現,雖然有了距離,彌生的愛依然還在 而藤代的愛,似乎就像是漸漸淡去一樣 而尋找消失的未婚妻,要說不積極也不是、積極也不是 才知道為何藤代這麼的不溫不熱,對任何事都是淡淡的 大概就是那句不要去愛,淺意識的讓自己不在愛著那麼深 https://i.imgur.com/74i1qrF.jpeg
劇情後段,小春寄信給藤代 是發現自己來日不長,所以踏上當初悔恨沒去的旅程 懷著當時與藤代的夢想,又滿是懺悔的心情 看著約束的場景拍著一張張的照片,彌補缺憾 並且好好的告別這讓她在原地打轉許久的愛戀 而消失的彌生,就是看著小春寄出的信 想理解為何經歷了十年,小春對藤代的愛為何還在 所以跑去了安養院當志工,接近小春尋找答案 小春與彌生也在這裡彼此敞開心扉對話 最後隨著小春的病逝,藤代拿到小春的相機與底片 藉著洗片才知道小春與彌生已見過面 也才正式誠實的面對自己,追到安養院海邊找到彌生 此時此刻的兩人也才知道造成轉淚點的問題答案 其實答案一直都很簡單 「一直去愛」 https://i.imgur.com/thwvX0t.jpeg
-- https://i.imgur.com/52mQGGj.jpg
https://i.imgur.com/WfkYWjG.jpg
https://i.imgur.com/DHuqO3g.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231.208.3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43702507.A.556.html

04/04 02:03, 19小時前 , 1F
長澤雅美推
04/04 02:03, 1F

04/04 02:24, 19小時前 , 2F
佐藤健演大學生超怪
04/04 02:24, 2F

04/04 02:27, 18小時前 , 3F
同意樓上 佐藤健真的不適合演大學生了 這部最大優點
04/04 02:27, 3F

04/04 02:27, 18小時前 , 4F
就是攝影和藤井風的主題曲很好聽
04/04 02:27, 4F

04/04 04:51, 16小時前 , 5F
我覺得森七菜的的聲音跟畫面搭在一起超級完美,有真
04/04 04:51, 5F

04/04 04:51, 16小時前 , 6F
不愧是曾經被新海誠選中的人那種感覺
04/04 04:51, 6F
文章代碼(AID): #1dxidhLM (movie)
文章代碼(AID): #1dxidhLM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