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沈睡的水下巨人》首部台灣沉船生態紀錄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陸坡)時間19小時前 (2025/05/07 14:05), 19小時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18小時前最新討論串1/1
當人工製造墮入海,是共生存還是汙染源? 四面環海的台灣,在過去拚經濟的年代,比較少講到關於海洋保育這一塊。2020年時台灣 政府成立海洋委員會後,對於海洋的法規才逐漸整合成形,雖然目的較多偏向於國土安全 這一塊,還是逐步完善一些保育措施。 例如:設例如綠島、墾丁、小琉球等地方海洋保護區,但非法捕獵、非法養殖與汙染、對 於海洋認知教育的不足,仍被國際認為是「剛起步」的階段。這也讓近年許多民間團體、 海洋運動相關團體開始推廣台灣人民對於海的認識。 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是台灣首支以島外海底沉船生態為拍攝主題的電影。由本身 為生化碩士、和台灣行腳節目《水下三十米》的導演-李景白主導。花了四年時間到台灣 八艘沈船海域,拍攝水下周邊的海洋生態,紀錄關於台灣海底世界的美景與憂心,有些船 生態圈豐富多樣,有些沈船則無聲無息,反思人工之物與海洋的關係。 《沈睡的水下巨人》是什麼電影? 每到夏日將近,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從與海洋有關的活動,例如海上衝浪、浮潛、海灘游 泳或踏青之類的。基本上我是很少去做這樣的活動,頂多就是藝術節或音樂祭如果在海灘 時,會用腳踏個水花過過涼快之癮。台灣從事水上活動的人其實不多,更不說有危險性的 水下運動,幾乎是很稀有的小眾群體。根據近幾年,中華民國潛水協會的統計,台灣的潛 水人口約只有四萬人,潛水俱樂部約百家。不過近年受到國外自由潛水運動的影響,許多 人開始從岸上浮潛,嘗試更有挑戰性的海下潛水運動。 潛水運動人口的增加,絕大多數要多虧,一些潛水教練和海洋愛好者的努力推廣,如台灣 自由潛水紀錄保持者-楊世豪、代表台灣參與自由潛水世界錦標賽的運動員-張書豪,都 因為參與國際賽事而讓台灣人知道潛水運動,和台灣多種的潛水海域。 由於台灣對於潛水運動發展較晚,故在近幾年才開始蓬勃的發展休閒浮潛、潛水證照,潛 水運動等,讓人更近海的水中運動。但拍攝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導演李景白卻擔心 ,雖然人們開始對海洋感興趣,但在某方面海域的打擾加上過往漁業過度補撈的狀況,是 否會再次對台灣的海洋生態發生衝擊? 《沈睡的水下巨人》是耗費上百次下潛深入50公尺深的海域所拍攝記錄的台灣各地海域沉 船,現今與海中周邊生態融合的狀況,拍攝出台灣的水中世界,也是首次公開在院線,讓 許多觀眾可以看到在台灣表面所沒有中裏下水中風景,拍攝多艘已知被潛放水中的退役和 因戰事意外而沉下的船隻潛艦。這樣的拍攝相當不容易,一來是為了要拍攝水中生態需要 控制水下的光源、還有海域的混濁濃度變化,此外潛水夫和拍攝者的人身安全也是考量, 在拍攝時也曾遇到過差點因設備問題缺氧窒息的狀況。 因為潛水愛好,所以讓導演李景白想將水中世界呈現給大眾,而潛水所見的海底景觀,生 態豐富度與水中生物的活躍,往往都跟該地的海洋保育脫離不了關係。在電影裡有讓人熟 知的海龜、魚群,也有我們少見看過的海馬、水草等,構成台灣海洋獨一無二的生態圈。 《沈睡的水下巨人》電影是一度以柔性和美好的方式,呼籲大眾對海洋保育的重視,也讓 政府完善海洋相關政策的腳步。而也因如此,導演李景白影視作品的積累,都是靠著自我 摸索的方式慢慢前進。 《沈睡的水下巨人》分析與延伸: 雖然聽起來不像,但將潛艇或其他軍艦、廢棄船隻,刻意有意的沉入海中,其實有易於水 中生態保育,當然並不是隨便弄沉了事,在沉船前需要排除船支上面各種可能危害海域的 裝備與有毒設計。例如去除油污、清理船艙、武裝設備拆除,這樣才可以確保沉船沉入海 中成為「人工海礁」。因為這種艦艇的人工海礁,往往具有歷史意義與故事性,故除了增 加當地海洋生物多樣性外,也吸引想了解或喜歡海域的觀光客,如果保持良好的平衡,將 有利於海域復甦。 這種下沉物品製作成人工魚礁的概念,其實已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以日本為例:十七世 紀的江戶時代漁民,就有所謂的「沈め物漁法(沈物養魚法)」。沈物養魚法是一種古老 的捕魚技術,在水中製作人工製物,變成魚群棲息與聚集處,在適當的時間點捕撈,來獲 取穩定的漁獲。 故過去人工海礁的概念其實是為了漁獲,而非現在的環保意識。以更近代50年的美國為例 :投放人工海礁是因為無地方存放大量報廢的車輛和機械製品,近而解體後丟入海中,意 外的發現魚群和水中生物成長的狀況,而開始投入關於人工海礁的研究。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氣候總署,對此的研究發現人工魚礁至所以可以讓海洋生物棲地活化可 能有以下幾點:一、因為人類的機械廢棄物多為多孔結構,可以增加小魚跟小生物躲避獵 食者。二、藻類的附著面積增加,等同於製作了多樣化的空間,讓藻類與微生物更能存活 。三、聚集了小魚和海藻後,就會吸引更多水中食物鏈生物,故成為了一個生態循環。這 之中唯一會打破這種生態圈的,其實只有不屬於水域中的人類,但同樣會造成這種生態鏈 的也是人類,可以說人類在這裏扮演著很矛盾的角色。 台灣的人工海礁的發展是從1970年代開始,當初也不是以海域環保帷幕定,主要是為了沿 海漁業資源和捕撈發展事業。而台灣也開始將廢棄的軍艦用於人工海礁的需求內,但早期 因為胡亂投放,反而造成棲息地的破壞。 在《沈睡的水下巨人》電影裡,就有拍攝台灣最大的沉船軍艦「鎮海艦」如今的生態,而 有趣的是因為台灣水域的複雜性,其實有著多時代性的沉船,而發展出很多變、多規模、 多元的海中生態結構,故這也是電影希望可以表達,關注這些水下世界保育,不希望消逝 不見的呼籲。 《沈睡的水下巨人》值得一看嗎? 我認為這部台灣紀錄片有它的價值與意義,光是水下世界這個主題,那怕不是在台灣,甚 至在世界上都是相當冷門的電影主題,而且更多與水下有關的多為潛水運動、或是古代遺 跡和知名郵輪沉沒的探討(例如:鐵達尼號)。 紀錄片《沈睡的水下巨人》則是以台灣海洋內部的生態與沈船做結合,無疑是很可貴的讓 觀眾看到台灣海底世界的樣貌與風采,但這部電影也因為這個主題爆露出很嚴重的問題, 讓我沒有很推薦大家去看這部電影。 如果還是有人對海洋與台灣海域生態有興趣,想看或需要看這部電影的觀眾,首先你需要 知道,這部片長一個半小時只有約十分鐘的時間,開頭拍攝達悟族的飛魚祭典、和中間過 場的潛水員準備從船上跳入海底執行工作外,所有的場景都是海中拍攝的畫面,全部都是 水裡沈船、魚群、海中生物的畫面,加上旁白,並且環繞全片的交響樂,這就是這部電影 九成的內容,直到電影結束。我認為這可以說大膽,但也可以說是非常不安全的拍攝和呈 現電影的方法。 一來我認為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每片海域的差異,即便有旁白提醒和敘述,電影觀眾,甚至 可能有潛水經驗的人,都很難馬上了解台灣每個海域的區別,故對於這些人包含我自己, 都會覺得「就是海」。導演努力的想透過生態、沈船艦艇構造、可視度光線等,來說明各 種差異,但結果並不顯著。 想要拍攝出台灣水中的美是很好的一點,電影也的確做到這點,但是一部曝光了一個小時 半的海底美景,是會讓觀眾審美疲勞,倒置後半部幾乎不會有人在乎水裡面發生什麼事, 或是對於畫面後面的爆點(大批魚群附著艦艇)感到驚艷,反而更加無感。 《沈睡的水下巨人》紀錄片的節奏與敘事都出了很大的問題,也許導演覺得只要美景就夠 其他並不是重點,但恰巧一些細節與額外的敘事點綴,才更能襯托出導演要的讓觀眾驚訝 與堆疊層次的美感。訪談專家、甚至與淺水員對話、加入多一些艦艇故事與歷史文件、甚 至拍攝幕後花絮的剪進等等,有很多方式可以增加這部《沈睡的水下巨人》的親和力與賣 點,但這部紀錄片卻選擇更硬的方式只講海洋,也只有海洋。最終讓整部紀錄片,變成了 在水族館裡會反覆撥放,自由觀看,卻乏人問津的擺設背景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vBxc770QM
-- 個人Blog: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 小說連載頁: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269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8.93.9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46597904.A.C1B.html ※ 編輯: KevinMoleaf (125.228.93.96 臺灣), 05/07/2025 14:05:59

05/07 14:59, 18小時前 , 1F
我把這部當節目在看,一集一個地點
05/07 14:59, 1F
文章代碼(AID): #1e6lWGmR (movie)
文章代碼(AID): #1e6lWGmR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