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AI電影試做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treasurehill (寶藏巖公社,你還未夠班S)時間5小時前 (2025/11/08 17:58)推噓0(0推 0噓 0→)留言0則, 0人參與討論串11/12 (看更多)
笑死!回去念書好嗎!不要在這邊丟人現眼了!
1. 蒙太奇:結構與意義的建構(約 1920s - 1930s)
蒙太奇(Montage)是蘇聯電影學派的核心概念,強調剪接是電影的本質。
核心思想:
‧ 電影的本質是運動(Motion)而非繪畫(Painting): 否定靜態的影像,強調時
間和空間的重新組合。
‧ 蒙太奇即衝突 (Montage = Conflict): 最著名的論點,由愛森斯坦 (Sergei
Eisenstein) 提出。他認為將兩個獨立的鏡頭(A + B)並置,會產生一個新的、第三個
意義(C),這個新意義是辯證的、思想性的,而不是簡單的線性敘事。
o A + B -->C {新意義}
‧ 目的: 目的不是為了準確記錄現實,而是為了引導觀眾的思想,傳達意識形態和
哲學概念。
簡單來說,蒙太奇處理的是「如何組裝碎片來創造一個強有力的、思想驅動的訊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擬象語法:真實的消亡(約 1970s 至今)
「擬象」或「擬像」的概念主要來自法國哲學家尚·布希亞 (Jean Baudrillard),他對
後現代社會進行了激進的批判。當這個概念被應用於電影理論時,通常會涉及後結構主義
和後現代電影的探討。
核心思想:
‧ 擬像(Simulacrum): 在後現代社會中,符號(Sign)與它所指涉的真實對象之
間的關係崩塌了。符號不再是現實的「複製品」(Copy),而是**「沒有原型的複製品」
**。
‧ 四個階段(Baudrillard): 符號的發展經歷了:
1. 忠實的反映(聖像)。
2. 扭曲的反映(偽造)。
3. 掩蓋缺失的反映(假裝是原型的)。
4. 完全沒有原型的純粹擬像(Hyperreality,超真實)。
‧ 擬象語法 (Simulacra Grammar): 當這個概念應用於電影時,它意味著:
o 電影不再是**「現實的窗口」**(如寫實主義所言)。
o 電影的「真實性」完全是自身符號的遊戲(Self-Referential),與外部世界無關
。
o 特效、CGI、高飽和度的數位影像等,都是超真實的體現——它們比「真實」看起來
更真實,但本質上是空洞的。
簡單來說,擬象語法處理的是「當電影本身不再追求與現實的對應,而是沉浸在自身符號
遊戲時,我們如何理解它的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兩者的對比與過渡
特點 蒙太奇 (Montage) 擬象語法 (Simulacra Grammar)
時代背景 現代主義初期(強調進步、意識形態) 後現代主義(懷疑宏大敘事)
關注焦點 鏡頭的組合與思想的創造 影像的表層與真實性的消失
與現實的關係 透過辯證的組合來超越或批判現實 現實已被符號淹沒,電影模仿無
原型
核心美學 衝突、節奏、思想的生成 奇觀、複製、超真實 (Hyperreality)
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辯證法、形式主義 後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布希亞哲學
過渡的橋樑:
從蒙太奇到擬象的過渡,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結構主義(特別是克里斯蒂安·梅茲
Christian Metz 的電影符號學)開始將電影視為一種語言系統。一旦電影被視為一套封
閉的符號系統,理論家們便開始質疑:如果這套「語言」可以完全自洽,那麼它對外部「
真實」的指涉就變得不重要了,從而為後現代對「真實」的解構鋪平了道路。
※ 引述《T800 ()》之銘言:
: 笑死,是中了支那的毒,
: 只會抄襲,然後以為是自己做的就了不起,
: 做AI只會做假,不會做補助應用,
: 那跟其他特效、美術有啥不同?
: 想像AI能夠隨心所欲製作出電影,
: 多少人劇本或小說,
: 不分語言、不分國籍、不分時代,
: 千年以上都可以,從文字轉化影像,
: 寫得再差勁,AI都幫你製作。
: 那麼,還需要做假的電影嗎?
: 是否看真人真實互動才精彩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9.216.188.20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62595932.A.BEC.html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movie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