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我的父親是BTK連環殺手》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陸坡)時間2小時前 (2025/11/21 16:37), 2小時前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2小時前最新討論串1/1
陌生父親臉孔,殺人犯女兒的身份崩解 在網路發達的年代,社會公審幾乎天天發生,並且有時候伴隨著各種道德指標與標籤。雖 然許多時候只是某句話、某件事引發出的爭執和論點的網路小戰場,但有時候卻還是有駭 人大事件,被受社會大眾討論。 其中又以連續犯罪、引發社會事件的人物,最受到爭議,並且也連帶影響了爭議人物身邊 的同事、朋友或對此不知情的親人。 紀錄片《我的父親是BTK連環殺手》,是敘述美國堪薩斯州在1974年開始活動,將近18年 的連環殺人犯「BTK」被捕後,女兒凱麗勞森的視角,來看自己的殺人犯父親。凱麗在26 歲,從FBI知道父親是知名的殺人犯,產生一系列自我厭惡和焦慮衝突,不知如何面對原 生、新組建、受害者家庭,隨著電影,重新回顧自己在殺人犯父親底下成長的過程。 《我的父親是BTK連環殺手》是什麼電影? 還記得在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2019)正夯,一場電影院的隨機殺人案,引發受害者 家屬、加害者家屬之間的觀點,受到許多人討論,其中加害者兇嫌的母親一句:「全天下 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一個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也展現出加害者家屬在事件的立場 ,甚至在社會之中一種牽連過來的各種指控與困境。這也思考關於一個對社會有大型危害 的兇手,是否真出於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的父母或親人是否必須因此負責,是一件值得 思考的事情。 雖然《我們與惡的距離》是虛構的故事,但某些情境也符合真實案例中.加害者的家屬在 社會上的處境與會遇到的狀況。當兇手已經被逮捕,雖然就法律程序將會審視案情,親人 與朋友往往對兇嫌所作所為往往並不了解,但在社會上仍然會有許多人會將其視為「共犯 」。 尤其是受害者,並未如此容易去面對加害者本人或家屬,反過來兇嫌的家庭也同樣會迎來 目光,例如媒體的追逐、周遭人士的眼光和私生活上各種揣測與曝光,在過去較少會有媒 體,去站在兇嫌家人的角度,來觀看案件的另外一面。 《我的父親是BTK連環殺手》是Netflix探討真實犯罪題材系列作品之一,導演-史凱博格 曼,不以辦案警察、受害者或兇手的視角,而是以連環殺人犯「BTK」兇嫌的女兒凱麗勞 森的角度,來去敘述與自己生活26年的殺人犯父親。 根據警方的資料顯示,在與凱麗勞森和母親生活的18年中,代號BTK的連續殺人魔,丹尼 斯雷德,一直扮演著父親、殺人魔兩個角色,不僅周遭人沒有起疑,連家人也沒有發現他 的異常。是一直到自大的丹尼斯雷德挑釁警察,寄送磁碟片中留有他上教會的資料,才依 照這可靠的證據逮捕歸案。 這部新的紀錄片,主要是以女兒凱麗勞森的角度來看,為什麼父親會成為連環殺人魔?實 際上可能凱麗也無法清楚知道自己父親在想什麼,而且他對於父親有矛盾的愛與恨,也因 這次紀錄片凱麗重新回舊家現場、並再度展開書信,與父親交流,並且試圖回憶過去的點 滴,來完整到底是從甚麼時候父親開始有犯案的念頭?在抽絲剝繭的情況下,凱麗勞森感 覺自己似乎發現更令他顫抖、恐怖的真相,可能來於她的童年記憶。 《我的父親是BTK連環殺手》分析與延伸: BTK,是連環殺人犯丹尼斯雷德給自己的稱號,主要是以他的犯案手法「綁住(Bind)、 折磨(Torture)、殺害(Kill)」三個詞彙首字命名。由於丹尼斯雷德在過去的紀錄都 是良好,且己婚有家庭孩子、上教堂禮拜,都符合當時傳統的良好的中年白人男性的形象 ,讓警方和許多人並無察覺他活動可疑之處。再來是當時70年代警方辦案,並沒有DNA技 術,且丹尼斯雷德懂得怎麼迴避警報系統和湮滅證據和破壞現場,而讓警察無法找到有力 的調查方向。 在後續的研究中,發現BTK連環殺人犯丹尼斯雷德,很符合過去許多連續殺人魔、變態殺 人魔的各種特徵,例如都有「自戀型人格」、從小就有控制慾極強的性虐想像、人格抽離 和破碎性。 受害者是滿足他的虐殺性幻想(男、女皆有)、而對警方的多次挑釁則是滿足自戀和目光 焦點、在逮捕後他可以抽離以旁觀者的方式陳述自己犯案行為、動機、方式,如同有不同 的人格,這些都跟許多連續殺人犯相似。知名的連環殺人泛泰德邦迪、小丑殺手約翰韋恩 蓋西等,都有類似的人格心理特質。 在最新的一些連環殺人兇手的研究中,很多幫助我們更釐清關於這樣兇嫌的人格特質,例 如:2025年《警察與犯罪心理學期刊》中論文《性連環殺手的動機和自戀特質》,就有指 出連環兇手越是自戀可能是自卑心理就越大,故例如用同樣的手法和誇張的挑釁形式來應 對媒體和警方,比起表演,更多是「你看不起我」的報復心理。 早年研究的三件套「虐待/縱火/夜尿」和「家庭問題」跟「性癖好異常」等,這幾年也 逐漸成為非必然條件,例如在知名期刊《心理學》中就深入探討就發現,連環殺人的誕生 可能是「環境、遺傳、神經」三者同時觸動的瞬間,而引發出來的發動條件。也就是說目 前網路上許多內容說法過於簡化,會成為連環殺人犯,滿足的條件可能比想像中要難被觸 發。 《我的父親是BTK連環殺手》影片出現時,其實有滿多懷疑聲音,最常見的就是殺人犯的 家屬真的毫不知情嗎?在許多研究上統整,有高達八成的比例,殺人犯的家庭成員是不知 情的。這並不表示家庭成員不認為自己的家人有些奇怪,而是就算有奇怪的地方,一般也 不會往殺人這個方向去想,從「有外遇、工作不順」等方向,比較符合日常家庭會有的想 像內容。故家屬不知情,可能是屬於將異常合理化,但也有比較敏銳的,例如英國的連環 夫妻殺手威斯特家,女兒安就很早發現夫母殺死許多女性,但害怕自己也會被殺死無法報 警。 《我的父親是BTK連環殺手》值得一看嗎: 雖然這部片是以BTK殺人犯的女兒,凱麗勞森的角度來看,但由於後害者家屬都不接受參 與這次紀錄片訪談,故整體而言,我覺得缺乏很多第三方的觀點,比較多都是靠著凱麗過 去的記憶、還有與父親再度聯繫,跟過去的書信來串連凱麗心中這位連環殺人犯丹尼斯雷 德作為父親的另外一面。因為內容過於零碎,故除了凱麗的心路歷程外,電影中也總整了 BTK連環殺手從最初犯案到被逮捕的過程,還有各種與警察的嘲諷,和法庭犯案過程,可 以說是一部雖然以女兒視角為主線,但大雜燴式的犯罪紀錄片。 這其實算是導演史凱博格曼的說故事的特色。在上一部同樣以模範家庭為主題的殺人紀錄 片《美國殺人檔案:鄰家好爸爸》中就可以看出來,導演很喜歡同時討論許多不同主題的 片段,讓觀眾看到各方意見後,最後在拼湊起來並且回到主線和主敘述者的論點。 雖然並不是問題,但在《美國殺人檔案:鄰家好爸爸》因為是傳統的各種第三者視角來評 論案件,問題點其實不大。但是在《我的父親是BTK連環殺手》因為涉及到兇手的女兒視 角這點,這種群像故事模式,就變得重心有點不穩,到底是要說BTK連環殺手?還是BTK連 環殺手的女兒?我覺得這部片直到最後才又回到女兒的視角。 也就是說《我的父親是BTK連環殺手》中間一長串其實都跟一般犯罪紀錄片一樣在介紹BTK 連環殺手是誰,還有犯案過程,加上女兒凱麗勞森也無法真正給予直接證據來證實自己父 親非兇手、或有什麼決定性的證據來敘述父親的異常。最後只能以童年記憶中可能發生在 自己身上的憾事,來說服自己這可能是BTK殺人犯丹尼斯雷德密謀連續殺人的開始,整體 上過於薄弱。再加上,願意露臉的當事人,不管被害者、加害者一方,都很少配合參與紀 錄片拍攝,這讓整個紀錄片內容只是不斷重複女兒記憶中的父親,變成一個無盡的死循環 。 https://youtu.be/XjS3CIJ8zFc
-- 個人Blog: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 小說連載頁: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269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5.228.93.96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63714268.A.591.html ※ 編輯: KevinMoleaf (125.228.93.96 臺灣), 11/21/2025 16:38:34

11/21 16:41, 2小時前 , 1F
想起破案神探無緣的S3
11/21 16:41, 1F

11/21 17:12, 2小時前 , 2F
破案神探一直傳rumor 續拍 希望成真阿
11/21 17:12, 2F
文章代碼(AID): #1f82JSMH (movie)
文章代碼(AID): #1f82JSMH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