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火車大夢》工人孤鳴、夢碎與無聲

看板movie (電影)作者 (陸坡)時間5小時前 (2025/11/28 02:18), 5小時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1小時前最新討論串1/1
今昔消逝/獨留孤寂,林木工的平凡往昔 只要活到一定的歲數,每個人都會想當年,不管過去曾有過痛苦或短暫的喜樂,但回憶過 去,總讓人覺得自己好像經歷過一些什麼,從無知到成熟。這就像是證明自己有段獨一無 二,只有自身才能擁抱的歲月痕跡,看見自己的平凡與不凡,讓人著迷。 但就如新不了情,回憶過往相思之苦總難忘,時間不斷在走,一切的一切也以交替換代, 自己究竟是被時代拋下,還是一段年歲所有過的證明? 改編文學電影《火車大夢》,是一部平凡卻讓人深刻的作品。在二十世紀初,美國西部伐 木工業有許多機會,葛瑞尼爾就是其中一位,以伐木和修築鐵路為生的普通工人。在森林 與工作中,有許多好的、壞的事物,都隨時間在稍稍變化,直到一場無情的悲劇,改變了 葛瑞尼爾的人生軌跡,讓他陷入無盡的泥沼之中,不斷哀傷、與回憶…… 《火車大夢》是什麼電影? 時間一去不回,時代也是一樣,似乎一些錯過的就已經錯誤,發生了也就發生,像是再多 惋惜都無濟於事,有時候人生如過站列車,不停往前行,不為錯過站的旅客回頭。沒搭上 車、或是無法與月台人告別都讓人失落。這也彷彿在敘述「每個人的一生,最後唯一的伴 侶終究是自己」,而非其他人,這也是長年在海外求學、工作的人,有時候對與一些過去 的感觸,不管是思鄉之情、或是那個擦身而過的人是否還好,就像吉田修一小說《橫道世 之介》中所寫,就算只是一面之緣,但你有時候就會想起那個人。 以描繪孤寂流離、生命無常,時間歲月等,多種議題為主題的電影《火車大夢》,描繪一 個簡單的美國伐木鐵道工人葛瑞尼爾的一生,他是一位沉默寡言,不擅長表露情緒的美國 工人,有著平凡家庭還有小巧但溫馨的木屋。 他同時也經歷過各種工作和心理的困境,在工作中他目睹一起工作的同事的死亡、伐木意 外、還有列車通過橋墩的瞬間,都讓他心裡產生漣漪,甚至久久無法釋懷。直到某日晴朗 的天空蒙上一層黑,讓葛瑞尼爾原本平凡的人生,掉入無盡的哀痛之中,甚至在夢裡過往 的回憶不斷襲來、在房中迴盪。 《火車大夢》電影改編美國作家-丹尼斯.強森,在2011年的同名中篇小說(入圍普立茲 小說獎)。丹尼斯強森是德裔,因為父親在美國政府外交機構工作,所以從小就有在多個 國家生活,但主要還是在美國環境下求學、成長,寫作許過多類型、題材的作品,從詩詞 到劇作都有涉略。 丹尼斯強森的文字風格,是以精簡簡短句子構成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通常聚焦在孤獨感 與現代人對於群體的疏離性,這可能跟他小時候在多國生活的經驗有關。在他出版的第一 本《耶穌之子》(1992)以描寫社會邊緣人、癮君子生活處事,就可以感覺出來。 與描繪不常被人了解,和在社會上讓人忽略之人的作品《耶穌之子》雷同,《火車大夢》 同樣描繪在美國20世紀初的西部林間伐木工人故事,也是藉由主角葛瑞尼爾的眼睛,看見 美國西部從伐木森林的林業,慢慢成為鐵路工業興起的工業模式,以一個不會被歷史記得 的小人物的一生來看整個美國西部變遷,也在如今女性感觸、女性視角的年代,多了男性 較為私密的心理,且不以傳統陽剛、父權敘事為主觀,反而細膩描繪一名男性工人,在時 代中的脆弱面孔。 《火車大夢》分析與延伸: 一般提到美國西部,很常會讓人聯想到西部牛仔、還有荒木沙漠的景象和故事。但美國很 大,所謂的西部地方也不都是芒草、沙地、仙人掌。電影《火車大夢》的故事地點,可能 是在美國愛達荷州、華盛頓州、加州等有大片原始巨大針葉林的「西部」。《火車大夢》 的背景,夾雜在一個美國舊西部(人工伐木、馬匹運輸)的消亡,與新西部(汽車鐵路、 自動化工業)崛起的產業交替,由過去的伐木工人的勞動力市場,轉變為機械工廠,在某 方面也是一種時代被迫交替,所有過去的種種一去不回的殘酷性。 如以人物面來看,主角葛瑞尼爾過去應該是一名流動勞工,從伐木到鐵道都有參與,也是 較為自由的勞動形式,這在二十世紀初期西部開墾是很常見的勞動者。但在後期這樣的流 動勞工,逐漸成為定點工廠雇用員工,也就是西部從業人員生活型態的轉變。 這並非是對或不會,只是在時代下舊規矩逐漸不適用於新的時代,而延伸初全新的規則, 而葛瑞尼爾就是在這交替下的見證無數的勞工之一,就像上時代末的音樂人從錄音帶、黑 膠唱片,一路見證到如今網路串流音樂平台的新時代出現,一場產業的大遷移。 故某方面工人葛瑞尼爾面臨的不管是社會環境還是個人狀態,都在面臨一場旁大的轉變, 而且不僅是慢慢變化,有時更是猝不及防的發生,令人有感,甚至面臨崩潰。故整體電影 用相當多場景對比,並且加強夢想、生活,呈現原作中那轉換時期來臨時的潰敗感。 有意思的是在過去十九世紀時美國學者提出的《美國邊疆歷史的重要性》(1893),曾經 有著勞工可以往西部去,建立生活的獨立自主的『邊疆學說』,但從《火車大夢》以一個 勞工的角度看市場變遷,其實不是東、西部問題,而是早晚的消逝。現實就是林地檔不住 工業開發、都市化,而造成舊以職業、價值的淘汰性。 但是實際上《火車大夢》並不是批判,而是經歷與敘述一個時代,走在因社會變遷,卻毫 無收穫的男性勞工,該怎麼釋懷與讓生活繼續。有趣的是當過去美國的邊疆學說,表達出 「一個勞工透過勞動可以獲得獨立自由與社會地位」但我們卻看見一齣,無聲並不能理解 自己為何一無所獲的伐木工人,也間接的呈現一種當社會轉型需要轉型,那那些因為轉型 被過渡的勞工和人們,最終不是他們選擇孤獨,而是被遺忘在時代變遷之中,沒再讓人提 及。 《火車大夢》值得一看嗎: 這部電影在觀看的時候,我一直想到之前日本電影《我的完美日常》(2023),它們在不 同時代、有著以男性為視角相當類似又截然不同的關於時代的詮釋性。 在《火車大夢》中,主角葛瑞尼爾的孤立感是被迫的,一個美國勞工,在一個自己熟悉的 土地工作、生活中,慢慢被時代巨大變遷所拋棄,磨去生命、還活在舊時代中。然而相反 的是《我的完美日常》主角平山做為一位公廁清潔工,卻是主動擁抱孤獨,而透過觀察與 各種娛樂消遣觀察周遭人的生活與這個時代。 整體而言,《火車大夢》葛瑞尼爾和《我的完美日常》平山,雖然都是孤獨之身,但可看 出其中的差異。平山所在的年代是現代化後的日本,可以主動拒絕現代化,以自己的步調 活在舊時代,等有必要時在選擇與時代接觸。但在20世紀初美國的工人葛瑞尼爾是在美國 經濟轉型,機器市場逐步汰換掉人力的時代,他所認知和知道的一切,是別無選擇必須強 迫進入新時代變遷中。同時孤獨一人,但時代給予的重量卻有所不同。 其中因為過去的悲劇,讓葛瑞尼爾不斷在夢中徘徊且回想往事,縱使有其他人試圖讓他短 暫忘記,但其實從她之後反覆想起過去的一切,就表示其實他雖然試著加入新的社會圈, 但還是無法從過渡其中的記憶逃脫。 這種「平凡、且被時代淘汰的職業男性」,有時候不需要戲劇化的電影敘事,這也讓《火 車大夢》沉默時候的鏡頭變得格外重要,電影裡面沒有直面敘述葛瑞尼爾的困境,也沒有 聒噪的喋喋不休抱怨,而是葛瑞尼爾沉默下,不管他接不接受,都無法離開已經被改變的 現實,展現出男性的無力感。 如今電影對於女性和性少數群體的觀點,因為過往時代性而有很深刻描繪,但對於像是葛 瑞尼爾這樣一個時代男性的困境,有時候卻是缺乏的。「《火車大夢》打破了傳統男性本 位具侵略性、掌握權的敘事,而是講述在真實面前,就算生為一位男性也有著脆弱到無能 為力的局面。而在如今我們社會正逐漸面對如同過去轉型,例如媒體總在預言Ai智慧出現 產業的轉變與消逝,但究竟我們是如同《火車大夢》般不得不?或《我的完美日常》那樣 有著自我決定的權利?也許都值得思考,作為勞工是不是準備好迎來下個時代衝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Nk8TrBHOrA
-- 個人Blog: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 小說連載頁: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269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93.118.43.182 (日本)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64267531.A.20D.html ※ 編輯: KevinMoleaf (93.118.43.182 日本), 11/28/2025 02:19:35

11/28 05:40, 1小時前 , 1F
好片好文 質感有機會衝奧
11/28 05:40, 1F
文章代碼(AID): #1fA9OB8D (movie)
文章代碼(AID): #1fA9OB8D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