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危險心靈觀後感
: 因為我們做一件事都會有其背後「動機」,這個動機很重要,
: 而動機如何出現?往往就要由我們的個人背景以及思考邏輯去推斷,
: 而我覺得黎姓學生的動機大有問題,這跟小傑單純只是想要爭取內心的想望是不同的。
: 再者我認為,我也是大學生,然後黎姓學生同是大學生,
: 但是我認為他是一個被媒體過份渲染成「英雄」的大學生,不客氣的說,
: 我個人認為這個叫做「譁眾取寵」,「假正義之名欲掩蓋其失敗之事實」。
: 台灣的大學生不是沒有熱血,而是我覺得民主素養已經普遍提升,
: 覺得政府施政讓人不滿的人可以選擇罷免他,是沒錯罷免已經失敗,
: 我們依然可以在2008年用選票表達我們的意見,不需要使用激進方式表達不滿。
: 歷史上的學運普遍針對的都是制度,比方說斑駁血淚六四天安門,
: 學生們的訴求簡單的說就是反對「官倒」,反對腐敗,爭取民主、爭取自由,
: 還有台灣有名的野百合學運訴求即為:
: 「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以及「政經改革時間表」
: 這些學運提出的訴求皆針對制度而非針對特定一人,
: 試問:已有民主方式能夠解決之問題,
: 大學生又何必響應這些看似熱血其實沒有意義的活動呢?
: 再來我們反觀小傑,
: 第一個我要反對他和黎姓學生不同的就是他絕對沒有主動號招媒體,
: 記得嗎?找媒體是小傑媽媽的意思,所以我絕對不同意小傑和黎姓學生一樣。
: (不要跟我說他在中正紀念堂靜坐的好好的是媒體去招惹他,
: 真有心不號招媒體靜坐地點就不會選在中正紀念堂了,自家門口也是可以,
: 如果他的出發點真如他所言,那麼只要他的訴求能夠進總統耳裡,在哪靜坐不也相同?)
: 再者我們看小傑他想要的是什麼,他想要的是學習能夠快樂一點,
: 他想要的是學習能夠真的是學習,而不是為了成績所以要把知識硬吞進肚子哩,
: 因為升學考試制度使得現在學生必須囫圇吞棗般把書本上的東西吸收,
: 可是即將而來的升學考試是不會管你消化好不好,他只管你吸收了多少,
: 腸胃不好吸收不多的或是只能吸收某方面學生,對不起,
: 在升學考試的大門前你就註定是敗戰而歸。
: 這是制度的問題,也是大環境中普遍孩子的不快樂,
: 所以或許未來小傑勢必要在一場抗爭中擔任要角,
: 也許要求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是一個會讓所謂大人噗嗤一笑的訴求,
: 但是不可否認的,這個訴求也是多數莘莘學子內心最深切的想望,
: 可是這場抗爭是有訴求的,並非是針對某一特定人物而來的。
: 簡單提出這兩點我認為的不同,其實我覺得單就這兩點,
: 黎姓學生跟小傑就是天差地遠的距離。還有我覺得非常非常非常不耐煩,
: 關於我總是聽到老一輩的人說現在的大學生如何如何的沒有熱情,
: 或是說現在的大學生對於明星比對於公眾事務的熱情還要多,
: 因為我一點也不覺得「偽學運」是件值得付出熱血的事。
看到這篇文章,請容我有異議。
可以先不要為黎同學帶上否定的帽子嗎?也許,讓我們讚賞他的敢做吧!現今影響臺
灣社會最巨者莫過於媒體與政治人物,這也是為什麼危險心靈除教育議題外也緊扣臺灣的
傳播環境,因為臺灣實在太小了!而人民的判斷力又不足夠,容易為電視價值觀所影響。
當您質疑黎同學的動機時,我可以請教您是否有黎同學的勇氣嗎?或者說,您願意為
臺灣乖離的教育站出來而成為新一代的小傑嗎?甚至再請問您,當您勇於站出來之後,您
能忍受如您現在質疑黎同學動機的難受嗎?
臺灣人已經開始學習政治的運作,我們已經驗證過公投,我們會選舉,至今,我們懂
了「罷免」,同我所景仰的龍應台教授所說:「在這喧囂混亂的同時,人民在集體補課,
補修在威權時代裡不准你修的公民課。每一件貪腐弊案的揭露,都使政府的權力運作增加
一分透明。」
我想請問您,當您看到「臺灣變成這樣,你們臺灣大學生都沒有一點感覺嗎?」有!
有部分人有感覺,但旁觀者多為他扣上政黨顏色的帽子而忘記他的勇氣。什麼時候才能擺
脫以政黨審視任何事件的思維?
希望您能重新省視這件事,與臺灣的教育政策。現今的臺灣社會,對於後段學生(例
如高工、高職、商工)及學習障礙的學生仍有太多歧視。這也是為什麼至今我們仍以高中
為主要導向,以升大學為最終目的之一個原因。
謝謝您對於政治事件的包容。
--
寂寞是條長長的大蛇。
http://www.wretch.cc/blog/tobeakin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5.229.134.71
推
07/27 23:30, , 1F
07/27 23:30, 1F
→
07/27 23:39, , 2F
07/27 23:39, 2F
推
07/28 17:05, , 3F
07/28 17:05, 3F
→
07/28 17:06, , 4F
07/28 17:06, 4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pt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22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