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apple]公共電視得了懷舊症
※ 引述《yukiss (被縫108針的小球~~~)》之銘言:
: 公共電視得了懷舊症
: 公視節目一向好像都是叫好不叫座,或是曲高和寡,但是實際上公視
: 有些節目並不好,曲調也不夠高。公視納入華視、原住民和客家等媒
: 體而結合成公廣集團後,成為國內最龐大的廣播媒體,大眾都期待公
: 廣能積極提升節目品質。然而,就以華視最近兩檔黃金時段的連續劇,
: 品質並未見明顯改善,而公視本身的節目也多把過去的流行當經典、
: 重播舊片、部分節目又製作品質不良。
: 公視有些節目似在重現乃至重播舊的流行音樂或舊的電影片,有的甚
: 至還以「經典」相稱。好像過去的東西都是好的,是經典。這樣的想
: 法和做法根本上是錯的,也造成公視更進一步經營的困境。
: 流行文化常常是極度商業化的,而商業化就在於吸引大量的消費大眾,
: 賺取龐大的利益。而當流行過去了,也就是商業利益消失了,其實也
: 就是說現在聽的人少了,公共電視製作這些節目,除了讓一些人懷舊,
: 其實也只會讓自己陷入低收視率的陷阱。雖然公視的本質之一就在於
: 非商業化,甚至就是不受商業的影響,但是也不能去拿過去流行的音
: 樂和影片來達成非商業化的目的。
: 未掌握公共領域精神
: 本來以為公視製作這類節目只是偶然,但是看到《公視月刊》大力介
: 紹這類節目,似乎這是公視重要的政策。《公視月刊》二月號,介紹
: 的公視節目專文當中,第一篇專文介紹「懷舊卡通」,說是「伴隨不
: 少六、七年級生成長」的。第二篇專文「見證一段因緣際會的歲月」。
: 第四篇專文則是「黃梅調起,再唱忠孝節義」。再看節目表,又有什
: 麼楊麗花歌仔戲、懷念好歌,見證四十年歌唱歲月、洪榮宏……。奇
: 怪,公視變成了舊貨店。我在懷疑,是不是公視的節目企劃者本身是
: 為自己懷舊在製作節目。
這篇文章應該是前陣子剛發表的吧?
上述幾段的重點無非都在質疑公視節目「太多懷舊」節目,
不過若我印象沒錯,所謂一系列的「經典懷舊」節目,
應該是始自去年底才開始固定頻繁出現,然而綜觀整個節目表排程,
上文指稱的絕大部分節目,其實只在週六日的一個塊狀時段出現,
佔不到整週節目量的二十分之一,
「太多懷舊節目」的觀感,會不會純粹只是受到公視強力推銷的影響?
而如果只是公視當季的企劃定位,又何嘗不可呢?
去年很長一段時間,中午某個時段也都固定播放現代歌仔劇團的戲碼,
包括河洛、明華園、唐美雲等劇團的許多新舊大小作品,
現在呢?播完不就沒了嗎?
搞不好向隅的觀眾請求重播,公視還頗為難呢!
: 公視也有帶狀的所謂美食的節目,《公視月刊》專文介紹說是「『吃』
: 是台灣最驕傲的文化之一」,又說「由現場八位藝人及數位名廚……」。
: 看節目,有些眼熟,好像是日本東西料理軍的翻版,甚至也模仿人家
: 雙主持人制,但製作之草率乃至粗俗,和日本節目有天壤之別。雖然
: 這種做法可能還沒有違反智慧財產權的有關法律,但是有明顯的抄襲
: 嫌疑。這樣的帶狀的「吃」的節目經常播放,是非常負面的教育。不
: 可思議的是,這樣的「抄襲」竟然在公共電視發生。
這裡毫無疑問指的就是《美食家家樂》了吧!
關於這節目,我的觀感是還不到「草率乃至粗俗」的地步,
不過也同意其品質「非常有改善空間」。
主持人競學時下商業台綜藝節目,把嗆聲當有趣,
甚至把應該是貴為來賓的主廚師傅都拖下水,
我看了幾集就看不下去,心裡一直犯滴咕,
有必要把來賓搞得這麼難堪,才叫綜藝、才叫有趣、才會有觀眾喜歡看嗎?!
我完全不認同這是一句「節目效果」可以敷衍過去的,
想想人家師傅好歹都是一身功夫,無私分享招牌美食佳餚,
卻要被你主持人公開酸言冷語消遣,數落得一文不值似的,
換成大家,心中做何感想?!
另外那個固定出現的「美食老師」,似乎也是徒有虛名,
港片《食神》的編劇搞不好都講評得比她有深度有內涵,
如果是真心抱著鑑賞美食的心態來觀看此節目,大概多數會覺得很失望。
還有抽風管的點子也很瞎,有沒有想過那可是會影響健康的油煙耶!
居然還要藝人猛吸,實在是很錯誤的示範!
: 基本上,公共電視發展至今,似乎還沒有建構出深刻的有關公共的思
: 想,沒有開發乃至掌握公共領域根本的精神。只製作品質稍好一點但
: 又不夠好,製作一些既不能引發公眾觀看動機,又不能主動帶動風潮
: 的節目。如果拿愛樂電台來做比較,公視從來似乎無意去推廣古典音
: 樂,真正經典的藝術。愛樂電台成功地帶動風潮,努力在把曲高和寡
: 變成曲高和眾,而公視則在懷念過去的流行,誤把舊的東西當做經典。
: 即使不說西方的古典音樂和藝術,公視何曾努力於探訪台灣民間藝術
: 的精華和社會文化的精髓?
: 必須提升境界與能力
推廣古典音樂,除了《公視表演廳》,《古典魔力客》不正是完全符合的節目嗎?
或許瞿教授認為後者是兒童節目,所以壓根沒看過或認為不值一哂?
其實該節目對一個古典樂門外漢的成人而言,也是極具寓教於樂效果的優良教材,
而將古典樂的推廣紮根於更小年齡層,換個角度想豈不是更有心嗎?
至於「探訪台灣民間藝術精華和社會文化的精髓」,其實是蠻籠統的概念,
《歌仔傳奇》、《小西園掌中戲》、《台灣棒球百年風雲》..這些專輯系列算不算?
更多的是散見於戲劇以及其他塊狀節目,例如:人生劇展、紀錄觀點、我們的島,
真要認真計算,其實相關節目的質和量並不少,
甚至有的是節目表上沒有出現,但卻隨機出現在各整點節目之間的轉場短片,
例如:點台灣、文化筆記簿。
我倒認為公視在這方面目前還做得不錯,只是觀眾的期待也是永無止盡的。
: 公共電視是國內少有的不受政黨、不受商業利益影響的公共領域。
: 不受政黨和商業利益影響只是公共電視必要的條件而已,公共電視,
: 特別是在公廣集團成立之後,必須有效增強並提升本身的境界與能力。
: 公視的節目屢獲大量金鐘獎,確實有些高品質的節目。但是整體而論,
: 公共電視尚未成功,還要尋求突破性的發展。
: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 瞿海源
說到公共領域,新聞報導應該是最能實踐展現的一個節目型態吧!
然而提到新聞報導又不免令我想大發牢騷,
老早約略在去年的此時,我就發表過專文,
表示對公/華視新聞團隊急就章合併的做法表示憂心,
果不其然,
合併後不久就傳出內部員工不滿聲浪,
今年年初又看到兩台員工為了年終不同酬而自爆家醜,
本期(2007年3月)公視之友,又再出現一篇名為「專業‧深度‧清流」的文章,
明眼人一看就能意會是在對合併決策的錯誤緩頰,只差沒明說而已!
指出這點並不是要吹噓自己當初多麼高瞻遠矚,
而是如果連我一個圈外人都看得出來的隱憂,但圈內高層卻完全視若無睹,
那麼究竟是管理專業出了問題,還是另有私心?
(例如我曾說過的,不重視公視新聞團隊的永續經營,急欲扔掉燙手山芋?)
看看合併後的公廣集團新聞,真有如其宣稱的「專業‧深度‧清流」嗎?
我感覺到的卻是報導手法和商業新聞台愈來愈同化,
動輒來個模擬畫面或是無厘頭情緒問話,
記者自以為在拍 Discovery頻道還是主持外景節目呢?
再者,合併後的《全球現場》和《晚間新聞》,
兩者內容居然比以前有更多的重複,
公/華視新聞團隊的合併不但沒有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
反而變成「一加一小於二」大退步?!
我早說過,要求商業台出身的華視一朝一夕改變思維是不可能的,
現在可好,弄髒了好不容易建立的公視新聞招牌,華視員工卻也滿腹苦水。
坦白說,我不當公視新聞的忠實觀眾已經很久了,
要看新聞,寧可翻翻中央社電子報稍微瞭解一下時事即可,
省得老是看記者「表演」惹自己生氣。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6.250.31
※ 編輯: wexde 來自: 211.76.250.31 (03/21 00:32)
※ 編輯: wexde 來自: 211.76.250.31 (03/21 00:39)
推
03/21 01:45, , 1F
03/21 01:45, 1F
推
03/21 19:18, , 2F
03/21 19:18, 2F
→
03/21 19:19, , 3F
03/21 19:19, 3F
→
03/21 19:19, , 4F
03/21 19:19, 4F
推
03/22 21:45, , 5F
03/22 21:45, 5F
→
03/22 21:46, , 6F
03/22 21:46, 6F
→
03/22 21:46, , 7F
03/22 21:46, 7F
推
03/23 00:29, , 8F
03/23 00:29, 8F
→
03/23 00:29, , 9F
03/23 00:29, 9F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pts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101
176
46
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