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我們一定贏》2007/5/3人間福報 家庭電影院
文章來源:
http://blog.sina.com.tw/overcome/article.php?pbgid=40557&entryid=495981
文/蘇蘭(原文轉載自人間福報)
打破丹麥影史票房記錄,
去年在丹麥創下四十萬六千觀影人次的《我們一定贏》,
成為丹麥最賣座的電影(該國平均每十人中,便有一人看過本片)。
而在今年初的哥本哈根影展上,十七個獎項中,本片獲提名十六項,
又破紀錄的一舉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及最佳男配角,
真可謂是叫好又叫座。
《我們一定贏》改編自一九六九年發生在該國的體罰事件,或許正因為痛定思痛,丹麥如今一步一腳印進步而為全世界最文明、教育成果斐然的國家之一。
《商業週刊》今年選出丹麥為「全世界最快樂的國家」,今日的丹麥校園,
讓每位學童從小便在生活中養成自我負責以及節制與珍惜大自然資源;
但在導演尼爾阿頓‧歐普勒菲的作品裡,卻呈現了另一個丹麥:
開明但自身有病的父母、極端保守嚴刑峻法的校長,特立獨行的新老師,
以及影響校務的學校董事會及家長會……
這一兩年,關於九年一貫、一綱多本、體罰……等新聞,
總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我們一定贏》片中,也透露約四十年前的丹麥,
教育傳統及革新思維尖銳對立;家庭中父親與母親教養觀念,更是衝突而分歧。
在電影中,當新制度建立時,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家長,
不得不面臨種種壓力。最後,導演以校長的死亡,來歌頌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但在現實環境中,台灣的教育改革究竟何去何從,卻依然意見分歧。
觀眾當然會好奇:對片中一名年僅十三歲,正處於價值觀塑形階段的男孩,
上述種種元素,對其人生將產生什麼影響?畢竟,人格的形成,一半來自遺傳,
另一半來自後天教養,男孩的遭遇,必然形塑出他的「第二天性」。
當拋棄一個對他沒有任何意義的祖宗之姓,
男孩主動選擇自己所景仰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馬丁」,
當做自己重生以後的姓。
觀眾會發現:「有夢,多麼重要。」
只因為電視播出美國人權運動領袖金恩博士「我有一個夢」的演講,
讓孩子有了典範和夢想。這個歷經家變、慘痛學校教育經歷、
甚至小小初戀就被玩弄欺騙……的孩子,開始有了夢想和希望,從此大步向前,
甚至回過頭來拉父親一把。
看完本片,觀眾或許不免沉思:「今日的丹麥可以是全世界最幸福最快樂的國家,只因他們終於學會了誠實面對自己與歷史、挑戰權威、勇於追求個人的夢想。」
同樣的,台灣的教育也一樣要贏呀!
當大人口口聲聲說要孩子快樂學習,但整體價值觀卻不肯改變,選人取才還是看學歷、比分數,縱然有再多好老師、好教學,也將在僵化的體制和社會觀念下掙扎、埋沒,整體環境的變革,依舊是一條漫長的路。
希望父母及教育界人士--包含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或社會教育,均能從這部電影裡,找尋教改迷思的解答方向,讓層出不窮的學校體罰或社會虐童新聞,
能因寓教於樂而產生新的啟發,甚至有機會向今日丹麥的教育奇蹟見賢思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94.199
Artfil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31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