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2012台北電影節觀影短評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洋洋)時間13年前 (2012/07/21 07:0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是枝裕和(Hirokazu Koreeda)的《這麼… 遠,那麼近》(Distance) 陌生人共同追尋逝者過往,看似疏離,實則緊密糾纏;一個又一個無可奈 何走向自毀的背離/凝聚,邊緣化投入異教信仰,釀成悲劇。寧靜的湖與 美得出奇的結局使全片動人深刻,撇開是非對錯,嘗試了解已相當難得可 貴,原諒或仇恨都是另外的事了。 ★★★★ -- 洛伊安德森(Roy Andersson)的《二樓傳來的歌聲》(Sånger från andra våningen) 瞇了近三分之二,不得其解只覺角色個個心事重重並各有苦衷/難,原期 許自己可逐漸摸索釐清,可惜仍僅愈發困惑,片尾導演甚而壯大聲勢似企 圖混淆所有以為已把握的情節,結局竟高呼好好享受人生──但觀影時完 全不察此意念,遂覺薄弱無感。 ★★★ -- 張榮吉的《逆光飛翔》(Touch of the Light) 國片中難得一見的療癒系電影,較前作《天黑》(此片雛形)成熟許多,情 感自然真摯,李烈完美呈現母愛令人動容,視障學童吟唱/許芳宜的精湛 舞姿/海邊忘情奔跑,一次次洗滌都市喧囂的乏味忙碌,導演毫不刻意迎 合,實是近年來最值得推薦的誠懇力作。 ★★★★ -- 路易馬盧(Louis Malle)的《死刑台與電梯》(Ascenseur pour l'échafaud) 初執導筒便一鳴驚人,流暢且扣人心弦,兩條敘事線相互輝映難分軒輊; 結局的暗房沖洗迷人之至,美得永恆──愛而無畏犯錯,只怕分離。 ★★★★ -- 魯斯蘭朴(Ruslan Pak)的《雙城悲歌》(Hanaan) 敘事鬆散,全片節奏就像沉溺毒癮般軟弱喪志難以自拔,茫然一場。 ★★ -- 托瑪斯艾佛瑞德森(Tomas Alfredson)的《人間四象限》(Fyra nyanser av brunt) 不了了之的怨「偶」飯店/詭譎神秘的東方喪禮/燙傷之家/烹飪課密談 ,四段故事都有家醜,各自交錯皆怪誕,但覺留下父親浴火而全家重創那 段就好,其餘似都可有可無。 ★★★ -- 波韋戴貝伊(Bo Widerberg)的《底層人生》(Kvarteret Korpen) 自然寫實的青春躁動與受限於經濟的無奈,可理解母親為何又羞又怒,卻 更懂得男主角急欲破繭而出的衝動,不顧一切或與其母陳年秘密被揭發有 關,現實與理想交戰的抉擇雖則果敢凶狠,但總比糜爛醉父有希望得多。 ★★★★ -- 烏蘇拉梅耶(Ursula Meier)的《我姊姊》(L'enfant d'en haut) 每一個鏡頭都乾淨俐落無可挑剔,簡單細膩地聚焦疏離共處,消長拉扯出 濃得化不開的動人親情,男孩精湛的表現一氣呵成,結局的交會溫暖人心 。 ★★★★★ -- 金敬穆(Kim Kyung-Mook)的《無以名狀的憂愁》(Stateless Things) 首段突如觀光景點導覽,第二段不明所以起來,末段更宛如阿比察邦/蔡 明亮上身,卻淪為空有形式而靈魂全無的劣仿,令人不耐──自以為玄妙 ,其實亂七八糟。 ★ -- 阿雷山卓科摩丁(Alessandro Comodin)的《夏日戀習曲》(Summer of Giacomo) 得獎電影果不可盡信,從頭到尾像在胡鬧,劇情僅有男女玩水發神經,忍 辱般撐完──睡著最好,醒時懊惱的零分片。 -- 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的《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 從兒童視角觀察大人世界的殘忍極端,奇幻融合宗教/生死/想像等元素 ,結構龐雜不僅僅是個人/家族史,而是難以名狀的思想厚度。 ★★★★ -- 趙德胤(Midi Z)的《歸來的人》(Return to Burma) 離城還鄉的陌生/熟悉,聊的盡是海外謀生的居留問題,關注經濟困頓 的現實層面。節奏沉穩得一度以為下一個侯孝賢/賈樟柯就要來了,可 惜後半段看似漫無目的地的沿路跟拍/隨機偷拍,雖則紀錄片般真實, 但已失序零碎,力道漸疲隨之失焦,光榮歸國的歸來者不知去向。 -- 沉迷於電癮 http://www.wretch.cc/blog/oshima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128.93

07/21 13:55, , 1F
推底層人生,值得一看!
07/21 13:55, 1F
文章代碼(AID): #1G2UEUeE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G2UEUeE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