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2013新北市電影節完全攻略 /Ryan

看板Artfilm (藝術電影)作者 (外面的世界)時間11年前 (2013/05/03 11:3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開眼e週報 vol.393 文:Ryan (一)更多元更獨立的華語創作風貌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93/33931731/ 2013新北市電影節將於5月3日起至5月19日在板橋大遠百威秀影城及府中15同時舉行。去 年以「世界之花」為主題,展現對於多元性的關注,今年則以「自由之窗」作為核心,除 了持續引介多元文化、少數族群、現實議題及藝術生活,更由於在原先「性別自由」專題 之外,精心規劃了台灣影展觀眾較為陌生的「獨立的風─波羅的海三小國專題」,加上「 跨越國境」及「世界正在改變」等全新策劃作為對應,令「自由」兩字從單純的突破傳統 束縛、顛覆既定認知等字面上意義往外擴散,不只是性別的,也不拘泥於政治的,更是心 靈的、詩意的、全方位發展且多重層次的。 去年的新北市電影節,不僅關注全球華人影像創作,也不忘凸顯亞洲主體意識及全球化影 響下的時代現象;今年的新北市電影節,則是站在上述層次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以去年引介了非常多華人獨立製作這個方向為例,今年的華語片數量比重雖是下降,然則 關注範圍卻是更形多元寬廣,例如由身兼聲音藝術家、演奏者、畫家、多媒體藝術家等多 重身份的武權所執導,在鹿特丹影展獲獎的《感情動物》,對於台灣觀眾來說絕對是罕見 的奇作。武權大膽以風格化的黑白光影、沉默又嘈雜的聲音設計、搭配新穎不流俗的敘事 結構,訴說一個圍繞著家族內部矛盾紛爭而展開、關於生命與最後尊嚴的傳奇故事,既巧 妙呼應了Italo Calvino所言「故事的最終意義都只有兩個走向:生命的延續、與死亡的 不可避免」,更有意無意暗示了今日中國社會的權力結構和繁雜的人際網絡關係。種種原 先看似刻意、窺奇、過於操弄的符號和視覺象徵,都被故事最後那強大的情感力量淹沒, 為當代中國獨立電影開啟一番新的風貌。 此外,華人紀錄片在本屆新北市電影節也未缺席。我們原先相中攝影師出身,以長達九小 時的紀錄片《鐵西區》聞名於世,在充滿爭議的文學改編劇情片《夾邊溝》之後,再以這 部長達兩小時半的《三姊妹》重返紀錄片領域,在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單元首映並獲獎,隨 後又在南特三洲影展掄元的中國獨立影人王兵。不過《三姊妹》太熱門已經被國內另一個 大型影展「預定」了,片商向我們推薦與《三姊妹》有著相同題材、相同記錄對象,卻改 以另一種角度、另一種結構,延伸討論同一議題的姊妹作《孤獨》,最後,幾經討論,我 們自行將它改名為《高山上的三姊妹》(靈感來自《高山上的世界盃》),期望透過這個 較親民的中文片名吸引多一點的知音。 《高山上的三姊妹》記錄的對象是三位雲南山區留守兒童,她們的母親行蹤不明,父親外 出作工,王兵的每一顆鏡頭,看似平靜,卻又銳利得彷彿能侵入靈魂般,直視雲南大山深 處的貧窮無望,我們已無法分辨,究竟那是一種悲憫,抑或是,為求美學上成就而正在進 行的一種剝削。對於王兵來說,數位時代的來臨,令他拍片不再受其它因素約束,他得以 更毫無顧忌地依隨自己的感覺,使用長鏡頭講自己想講的故事。而紀錄片之於王兵,始終 是最好的創作體現。必須要強調的是,那些如十八世紀英國風景畫家John Constable畫作 的外景畫面,以及光影細緻呈現宛如林布蘭油畫的室內景畫面,所傳達獨特且震撼的逼人 詩意,唯有在黑暗戲院的大銀幕上,才能真切傳達。 另外,動畫短片《蝴蝶》借用水墨特性幽默調侃男女性徵,《獵人與骷髏怪》則以罕見的 藏族傳統唐卡繪畫藝術重新演繹了古老的民間傳說,期望在展現傳統文化的美麗之餘,順 帶呼籲保存和永續發展的緊迫性。紀錄短片《礦工》不免令人想起初出茅廬時期的賈樟柯 曾經何等質樸無畏地揭露你我所不知道的中國最真實的面向;紀錄長片《暖冬》則是超越 了特定事件的單純記錄,從政經脈絡、創作自由、民主人權、英雄崇拜等不同角度切入, 在激進還是保守、妥協隱忍抑或揭竿起義之間反覆辯證,理性省思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之 間無止無休的立場對峙,同樣各有可觀之處。 從略帶實驗的跨界劇情創作,到關注城鄉差距、都更議題、環境公害的紀錄作品,再加上 民俗風味的動畫作品,連同極不尋常的後設愛情故事《不能愛》、影評人難得執導筒的《 幻想香港》(令人想起同是香港知名影評人的黃國兆執導的《酒徒》去年也來了新北市電 影節)、透視香港外籍移工現況的《美好生活》三部來自香港的作品,對應榮膺本屆開幕 片殊榮的本土摔角紀錄片《正面迎擊》、以台灣觀眾較為陌生的「戲劇還原」手法重訪百 年前霧峰歲月的《阿罩霧風雲》、以及《CLEANER》、《墜落邊緣》、《瘋顛狂書道館》 三部以勞工為主題的劇情、紀錄短片,當然更不能忘了囊括台灣和馬來西亞超過20位影像 創作者的18部短片集結而成的《反核短片集》,本屆新北市電影節企圖帶領觀眾朋友往前 邁進,親近當前華語獨立創作的真正現實。 (二)創作自述,超跨越!現實連結,不再冷漠!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93/33932154/ 與國內綜合性影展、城市影展或主題式影展相較,新北市電影節致力於透過影像呈現更多 元的文化,提供觀眾思考與當代現實更為貼近的議題。不過,相較於去年的新北市電影節 以多元文化為核心,由全球化、離散人生、藝術情懷三大方向進行選片,今年顯然以「自 由」作為貫穿,進行跨文化的探索。本屆電影節的「焦點導演」侯貝.葛地基揚被譽為法 國電影的良心,堅守馬賽的在地背景,以迷人的敘事手法,反映當代的勞工生活。特別說 明的是,我們選映了題材較不一樣的《亞美尼亞行路遙》與他的五部馬賽在地真情紀事作 為對照。在這部帶著自傳色彩的作品中,葛地基揚展現了不同世代的溝通、不同文化的對 望、以及不同時代與歷史間的拉扯,他永遠的繆司女神亞希安‧阿斯卡希德不僅演出女主 角,還身兼共同編劇,兩人攜手踏上尋根之旅,也算是完成了現實人生中葛地基揚探訪父 親出生地的長久心願。 有時候,影像創作就像是一艘虛擬的時空機,以極其創意的方式,辯證了虛構與真實,調 侃了戲劇與人生,思索了拍攝與被拍,打破了創作與紀錄與再現與自我書寫的界線。葛地 基揚之於《亞美尼亞行路遙》、賈法.潘納希之於《這不是一部電影》、梁英姬之於《應 許之國,雙重人生》、金允錫之於《蜜色肌膚》、古斯塔夫.胡佛和路卡.拉加斯之於《 義大利,愛我別走》、貝尼托.波提斯塔之於《菲律賓小情歌》,甚至包括開幕片《正面 迎擊》與閉幕片《印象雷諾瓦》,前者是探討摔角的表演性質的紀錄片,後者是改編自真 人真事的劇情片,無論以假亂真也好,戲假情真也罷,抑或以藝術戲劇作為真實人生的再 現,這些散落在不同單元裡頭、題材大相逕庭、卻從同樣帶有創作者自述的作品,都帶有 異曲同工的超連結與文本跨越的趣味。 或許應該說,跨越,不只發生在作者與作品之間、文本與文本之間,也反應在創作與社經 歷史脈絡之間,作品與現實之間。本屆新北市電影節不僅為勞動家庭出身的葛地基揚規劃 了回顧展,做了「全球勞工群像」短片展,更將各式各樣的勞工影片安排在不同單元裡, 事實上你我皆勞工,人人都是勞工,勞工議題正是關於這個世界的種種問題。 同理可證,本屆電影節的每個單元名稱都可以視為「世界正在改變」,從全球化到在地, 從科技未來展望回溯人類文明源頭,探討對象以勞工及弱勢族群作為起點,由阿拉伯之春 、佔領華爾街展延至世界角落各式各樣的草根人民力量,傳達對於社會多元議題(尤其環 境公義)的關注,展現出強烈的現實感,進一步期許影像不只成為這個正在改變的世界的 見證,更可能成為推動改變的力量。 艾塞勒說過,創作是抵抗,抵抗也是創作。我們應該抵抗什麼?抵抗那個人的或社會集體 的因循盲從,抵抗那反民主意識型態的死灰復燃,抵抗遺忘歷史、抵抗無知、抵抗冷漠。 《大叔的哈雷日記》、《幹掉大老闆》獨一無二的法國喜劇雙導演班諾.戴爾賓、葛斯塔 夫.迪科文以《龐克不死,只是抓狂》作為他們對阿拉伯之春的回應,所有看似刻薄的幽 默和粗魯的瘋狂,都是在肯定個體建立另一種生活的自由,也以此和故事本身的沈重、悲 劇性,形成強烈對比。對了,關於此片之於法國人的超級無敵大驚喜,並非近日為了避稅 而成為俄國公民的「大鼻子情聖」傑哈.德巴狄厄友情演出,也不是老龐克身邊那隻跟《 大藝術家》烏吉同樣搶戲的白目小狗(據說所有參與此片的劇組人員都被牠咬過),而是 兩位導演故意找了某位嗆法國總統薩科奇出名的男子,在片尾客串大賣場保安(居然被安 排飾演一個象徵權力階層爪牙的討人厭角色),這是何等高明的嘲諷! 最後,新北市電影節回應艾塞勒的「創作是抵抗」論調,因應國內近日反核意識高漲,由 國內藝文界人士每逢週五晚上六點在自由廣場準時開演的「不要核四,五六運動」愈演愈 盛,特地集結了包含方尹綸、王育麟、余京懷、卓立、柯一正、陳宏一、黃元成、黃健瑋 、楊雅喆、鄭文堂、鄭立明、鄭有傑、賴志成、鴻鴻和東華大學的「格格Blue小組」等國 內不同世代創作者自費拍攝的反核短片,與來自馬來西亞的陳翠梅、劉城達、楊俊漢的「 反Lynas 稀土廠運動」短片展開跨國對話,這是一場傳達人民心聲的壯闊混聲合唱,一切 都是為了你我腳下這片土地的永遠美麗。 (三)必殺推薦10+1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93/33932389/ 1.《這不是一部電影》(藝術人生單元): 這部片在選片之初就是我極度關注的目標,看完之後也完全沒有失望,甚至比預期更為驚 喜。賈法.潘納希在過往作品中對於藝術創作與真實人生的反覆辯證,在這部充滿個人自 述、難以三言兩語定義的神奇作品中產生了驚人作用。 2.《應許之國,雙重人生》(跨越國境單元)+蜜色肌膚(青春與童真單元): 必須把這兩部片放在同一個位置,缺一不可,同樣是韓裔創作者的自我追尋,卻因為置放 在不同的國族歷史脈絡,以不同的形式風格來呈現,而成為了兩部截然不同的電影,但動 人程度皆是毋庸置疑。非常好口碑能夠因新北市電影節而傳開,進而引進發行。 3.《森林之子:不滅的愛》(青春與童真單元): 這個中譯名是我取的,選片當時恰好被《狼少年:不朽的愛》感動得一塌糊塗,暗自打定 主意非要邀到這部片、非要取這個名字不可。這位法國導演曾經去過南韓,莫怪乎作品流 露出濃厚的東方(類似宮崎駿萬物有靈觀點)氣息,片尾非常催淚、非常展開、非常強大 ,展現了皮克斯夢工廠無法達到的超凡境界。 4.《再見,軍中情人》(性別自由單元): 寫影展推薦時我很少提片商片,但是這部片他日可能直接發DVD,千萬不要錯過極可能是 唯二大銀幕的機會。伊藤.福克斯是我心中拍同志議題拍得最好的導演,關鍵在於他的真 誠無畏,以及揮之不去的「歷史感」,讓他的作品既是同志電影,更是國族電影。 5.《愛情不罷工》(導演專題侯貝.葛地基揚單元): 第一次認識侯貝.葛地基揚就是這部電影,無法理解這麼樸實無華甚至土俗的作品,到底 好在哪裡,直到年近四十,忽然理解原來這才是人生,葛地基揚不只是法國電影的良心, 更是人生大師,把看似平凡的喜怒哀樂雕琢成為璀璨的鑽石。這是我心中葛地基揚最好的 作品,假如看完喜歡的話,不妨試試《瑪莉嬌和她的兩個情人》。 6.《怒不可樂》(世界正在改變單元): 吉普賽影像詩人東尼.葛里夫與甫過世的法國著名抵抗運動人士艾塞勒最無敵的組合,從 街頭滾動的易開罐、海上漂流的運動鞋來看人民的憤怒,省思始終如幽靈般存在的難民議 題。這是一場發生在數位時代,由下而上、眾聲喧嘩、全球接力的行為藝術饗宴,你準備 好共襄盛舉了嗎? 7.《青春罪與罰》(青春與童真單元): 本屆電影節選映了多部文學改編作品,其中又以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愛沙尼亞版《白 痴》和哈薩克版《青春罪與罰》最有意思,且看波羅的海三小國及獨立國協如何歷經蘇聯 解體,走出巨大厚重的俄國文學傳統,綻放出來自民族的獨特馨香。自成一格的奧米巴夫 是為台灣影展長期忽略的創作者,而這部片是認識他的風格最好的起點。 8.《天堂樂影》(獨立的風─波羅的海三小國專題單元): 即將隨片訪台的洛馬斯.李雷基斯是立陶宛藝術社群國家「烏哲邦共和國」憲章起草人、 總統,對他來說,這部紀錄了立陶宛知名藝術家、音樂家及畫家丘里昂尼其人其作的紀錄 片《天堂樂影》,表現了在世紀之交,藝術家如何以他們的創作為自己、也為時代、為文 化歷史進行疊合、遞嬗。 9.《自由之歌》(獨立的風─波羅的海三小國專題單元): 夏魯納斯‧巴塔斯與俄羅斯的蘇古諾夫、匈牙利的貝拉‧塔爾一起被譽為塔科夫斯基詩性 敘事的三大傳人,他的大部分電影都沒有對白,只用近乎靜默的長鏡頭去探索人物內心的 孤獨和絕望,展現後共產主義的東歐社會巨變下人們精神世界的空虛。與近作《飄浪之歌 》相較,本片更顯精練、純粹,絕對是屬於大銀幕的電影。 10.無理人生— 全球勞工群像紀錄篇(世界正在改變單元): 全球勞工短片是在本影展策劃之初就已確認的節目,選映了中國礦工、台灣納骨塔清潔員 、玻利維亞礦工和印度女工的紀錄短片,有歡喜、有傷悲、有驚險、也有欣慰,特別推薦 《玻利維亞礦工日記》和《貧民時尚大道》,他們分別是去年高雄電影節「綠色短片」的 首獎及第二名。 附錄:本屆新北市電影節已有片商代理的影片及上映檔期清單(可能變動,以片商所公佈 為準) 1. 《正面迎擊》(穀得):5月10日上映。 2. 《印象雷諾瓦》(佳映):5月31日上映。 3. 《遠大前程》(原子映象):5月24日上映。 4. 《金夏沙孩子》(絕色國際):5月17日上映。 5. 《阿罩霧風雲》(崗華):檔期未定。 6. 《再見,軍中情人》(傳影互動):檔期未定。 7. 《秋光乍洩》(天馬行空):已發DVD。 8. 《法外見真情》(雷公):已發DVD。 -- ※ 編輯: filmwalker 來自: 220.128.63.106 (05/03 11:37)
文章代碼(AID): #1HWp3kDA (Artfilm)
文章代碼(AID): #1HWp3kDA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