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映畫] 如果愛在寶萊塢+歌舞青春Ⅲ

看板AsiaMovies (亞洲電影)作者 (不留)時間16年前 (2008/11/07 03:10),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對照前天才看完的五體不滿足之《歌舞青春Ⅲ》,  我今天看完這部片之後在空蕩蕩的台北城裡,  整個人只想當場和街燈一同舞動人生,  我只能說我看到了一部了不起的電影,  喚回了我被《媽媽咪呀》澆熄了的歌舞魂。  眾所周知印度電影長得跟姥姥的舌頭一般,  我好幾年前第一次跟金馬影展的時候,  第一部片看的就是《寶萊塢生死戀》,  那時第一次接觸印度電影的我,  對於印度片居然還有中場休息這回事,  又是驚喜又是感到不可思議。  於是我今天在進電影院之前,  一直在想到底寶萊塢的劇本還能怎麼寫。  如果每部電影起碼都有三小時以上,  再加上寶萊塢電影的產量世界第一,  到底還有多少題材能夠被拿出來寫?  同時印度電影有『中場休息』這回事,  會給電影的劇本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然後我發現一件事,  印度電影好適合拿來台灣上映唷,  根本就是像我這種貪小便宜的阿桑的菜。  大家能夠想像在能夠有一部電影,  在兩個多小時的篇幅當中,  提供觀眾十部電影的內容嗎 XD 如果說《愛在暹邏》是把連續劇拍成電影,  那麼《如果愛在寶萊塢》大約就是,  把大家能夠想像到的類型片,  一股腦兒全都放在一部電影當中。  製片光是花一筆製作經費,  就足夠吸引喜歡各色各樣不同電影的族群 :p 整部電影除了歌舞片之外,  還融合了一籮筐的類型片。  從一開始是七○年代的阿戈戈喜劇,  突然變成五○年代美國通俗家庭肥皂劇,  後來搖身一變成為九○年代港產黑幫片,  又加入好萊塢、泰國、日本式的恐怖片元素,  總之想看什麼就有什麼!  更可怕的是,  除了極盡類型片之類型之能事以外,  導演惡搞的功力遠遠超乎我所想像,  甚至還諧擬了昆汀塔倫堤諾的風格,  拍出主角假裝是大明星的那場戲;  下半場主角一場賣肉歌舞秀,  卻又模仿瑞奇馬汀、亞當瑞奇的MV。  甚至在亞洲電影獎擊敗《愛在暹邏》的配樂,  也配合導演很盡興很瘋狂地玩了一場,  幾乎百分之百仿照了各種類型片的配樂模式,  交出了一次風格極其多變但又典型的配樂。  這些音樂典型到幾乎讓人以為是抄襲,  卻又在前奏響起的第一個瞬間讓人不禁莞爾。  至於一部電影當中,  如何能夠玩出這麼多花樣呢?  這就要歸功於東方民族的敘事習慣。  一般說來歐美小說或劇本走的是團塊結構,  而東方的文學或戲曲則都是線性結構,  故事以角色為主,事隨人走。  於是這樣『奔流到海不復還』的敘事線,  非常利於像這種電影天馬行空式的想像。  這部電影幾乎每半小時的情節,  都可以獨立出來另外拍一部電影,  素材與素材之間的連接關係十分薄弱,  在美國人看來可能是不及格的劇本。  然而就是這樣的鬆散,  才又給了導演諧擬各種類型片的機會,  正是因為在同一個劇本當中,  事件與事件並沒有穩固的接點,  於是這中間的斷裂或扞格,  才又提供了類型與類型衝突的張力。  就像中國傳統戲曲的折子戲一樣,  就是因為它的故事太過耳熟能詳,  所以拆開來演觀眾一樣看得懂。  而這部電影惡搞的喜劇恐怖片肥皂劇黑幫片,  也是因為我們觀眾平常都太熟悉了,  才有可能透過這樣斷裂的好幾個情節,  達到原本應該具備的效果。  可是這還不是最了不起的地方,  如果說線性敘事方便了導演的諧擬,  那也並非導演自己的功勞,  只能說東方人本來就很擅長這樣說故事。  但導演厲害的是她用了拼貼和後設,  讓整部電影無論前後或裡外都十足立體。  印度電影因為有中場休息,  往往上半場和下半場可以單獨來看,  觀眾也因為具有中場休息的 sense,  往往不會在意兩者之間連不上的問題,  甚至假如上下半場調性差異過大,  反而還能收到『一次看到兩部片』的假象 XD  於是在這個上下半場的斷崖之中,  編劇很聰明地用了一個跨越兩世的故事,  交織出一場惡有惡報的輪迴大戲。  上下半場的電影各自首尾俱全,  然而經由這個輪迴穿針引線,  劇本的厚度就出來了。  再者,電影演的是一位龍套小演員,  因為一場意外結識了寶萊塢大明星的故事,  勢必會出現『戲中戲』的場景。  對照同樣是『戲中戲』的《歌舞青春Ⅲ》,  我本來以為後者的那種『旁設』已經夠了不起了,  沒想到《如果愛在寶萊塢》還能夠讓後設玩出新招。  之前說過《歌舞青春Ⅲ》所謂的『旁設』,  其實是通過『戲中戲』等於『戲』,  歌舞場面演的是現實人生的手法,  把後設的敘記內外層拉成平面。  最後再也不是裡外的兩層,  而變形成為左右的兩層。  而《如果愛在寶萊塢》的玩法更絕,  下半場的男主角把上半場的男主角的人生(←其實也就是他自己本人)  拿來當作新電影的題材,  而這部電影就叫做《如果愛在寶萊塢》。  也就是說我們觀眾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  裡頭有一位演員準備演出一部電影,  戲中戲的名字正是我們正在看的電影的名字。  於是就會形成這樣的結構:  觀眾現實→電影→電影中的電影┐  ↑             │  └─────────────┘  一般說來最傳統的後設,  就是『甲→乙→丙』的三層敘事,  而這部電影竟然把最裡層的丙,  再度牽連回到最外層的甲,  整個劇本的結構就是電影的主旨,  這是一個關於輪迴的故事。  最明顯的一場戲就是,  當上半場男主角偷聽到女主角的秘密,  他悲痛欲絕地走在片場當中,  這時候片場其他地方也正在拍片,  秋風捲起一陣落葉,甚至下起傾盆大雨,  這時候男主角對我們觀眾來說是戲,  對於片場裡的其他工作人員卻是現實。  這個角色本身橫跨了虛擬與真實,  尤其他置身的環境是專門讓虛擬成真的片場,  這一路走來彷彿就是走在真假的界線上,  沙魯克罕本身是一個演員,  而他演的角色是一個龍套演員,  到底演的是誰?誰是真誰是假?  當我看到這裡真的好驚喜 :p 因為它不再只是一部普通的惡搞電影,  諧擬各種類型電影其實不難,  最難的在於如何在這些類型片的陰影下,  發展出超越這些類型片的價值和意義,  就這一點來說這部電影做到了。  電影正是透過這種將單向進行的後設,  改寫成為圓環式的輪迴命題,  再加上上下半場通過投胎的牽線,  讓劇本的格局無論或綜或深,  都拉大到一個比完整還要完整的境界。 -- the sun that will set but will rise again someda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81.21
文章代碼(AID): #194q4Y4d (AsiaMovies)
文章代碼(AID): #194q4Y4d (AsiaMov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