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評論] 咬字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看板Golden-Award (三金(金鐘 金馬 金曲))作者 (章太炎龍騎士團)時間12年前 (2012/06/20 01:00),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咬字問題,我想有三個層次: 1. 字詞的讀音是否符合該種語言的習慣、標準 2. 能否自然、適當地表情達意 3. 能否表現出該種語言、音樂,及其族群歷史文化中的特色、精蘊,而讓人覺得,   這就能代表那個時代、那些人、那種生活。   談第一個層次,我們不必死守某一種國語或閩、粵、客語的標準讀音,你要 用台灣國語、廣東口音的國語、ABC口音的國語,東南亞口音的國語(如〈外籍 新娘識字班之歌〉)或是自創一種新腔調,只要能達到第二層「自然、適當地表 情達意」也沒什麼不可以,有時候不標準的口音甚至是必須。但如果作不到這個 基本,那再怎麼故作變化也是無益的,就不用多談了。   又「咬字」和「行腔」當有些區別。咬字屬於讀音,行腔屬於旋律、音色的 變化,如1930、40年代的上海,中國第一代的流行歌手與作者,一方面注重國語 讀音之標準,一方面也引入了爵士樂的唱腔,結合得很妥貼,而據說有些衛道人 士很厭惡(我還沒找到第一手的證言);然而,同一時間,學院派唱藝術歌曲的 ,也有一些人把歐洲歌劇的咬字方法拿來唱中文歌,以為人家那樣高雅就學著唱 ,結果弄得不倫不類。參見1937年趙元任於《音樂月刊》發表的〈歌詞中的國音 〉: ……我們現在唱歌,應該用什麼樣的音作為讀字的標準吶?皮黃昆曲的音當然用不著提的 。從語言學上看起來,那些所謂中州音也是「中」得莫名其妙的。……不過以國音為根據 ,是不是完全就用平常說話讀書時所用的字音?為了聲樂上特別的情形,是否對於字音上 略有改變的需要或是有改變的好處?…… 現在有許多學過唱西文歌的,他們唱中國歌時,把ㄅb、ㄉd、ㄍg、ㄐj、ㄓzh、ㄗz六個 聲母不用國音而用英法文的b、d、g、j(i)、j、dz一類的濁音,例如「寶貝」國音應該讀 ㄅㄠˇㄅㄟˋbaobai,國際音標[pau][bei],但是這派的唱法把它讀作[baobei],猶如英 國人用bow bay兩個英文字來讀中國的「寶貝」那樣聲音。……唱歌須求最自然的讀音加 上最音樂化的唱音。換言之,唱歌的訓練不可為求唱音音樂化的緣故而過份犧牲讀音的自 然。……我們現在不妨保存我們固有的自然讀音法(是指一般人,不是指「中州音」之類 ),而同時把功夫用在嗓音本身的訓練上,特別是不必拿外國音來讀中國字,沒什麼榮耀 !   我認為「為了聲樂上特別的情形」,改變咬字行腔,是很可以的。所以聽到 那些讀音不標準的歌曲時,我們該問的,是它是否「有改變的需要或是有改變的 好處」。流行歌曲之父黎錦暉在1959年發表的〈語調和音調問題〉也說: 作曲結合四聲並不是拘泥於「單音」的字音……如拘泥於單音的字音,一方面會妨害多音 節語句的音調自然進行,另一方面也會使曲調單調化或貧弱化。但是,倘若全然不管四聲 ,聽任倒字、拗腔夾雜歌中,使語調和音調高低相反、輕重倒置,咬音不準、吐字不清, 行腔遠離口語,韻味無法表現,不但難懂,也很刺耳,更不必提起悅耳動人了。 1990年代以來,我們出現了陶喆的節奏藍調唱腔,也出現了許多嘻哈的rap, 我發現很有趣的一點:都是從美國黑人來的,爵士也是美國黑人發明的!有些人 一味模仿,把黑人饒舌的口音拿來作國語饒舌歌,這就是趙元任所說「拿外國音 來讀中國字」,或許能模仿出那種感覺了,但那是否需要、必要?這就有待商榷 。至周杰倫,他自創唱腔,雖亦或有「看歌詞也不知道他在唱什麼」的問題,但 他至少不是盲目模仿,而是有他自己的風格。 但是否有自己的風格就算是好呢?這就要談到第三個層次了。「拿外國音來 讀中國字」終究難以成為「我們自己的歌」,而周杰倫和現在許多詞曲創作者, 他們的語言文字,也已離開了漢語、漢文固有的美學;你或許可以說他們引領了 這一代青年人的新風,但這是否經得起時間淘洗,很難講;周杰倫方文山作「中 國風」,但是讀過古典文學的一看一聽就知道不對,他們只是在營造販售一種想 像。至此,問題就不在語言也不在音樂,而是在不同文化觀的矛盾:你不贊同他 的態度,就不會贊同他的語言和音樂;他不贊同你的態度,就不會聽你意見去改 變他的語言、音樂。 從上海時代到1990年代,許多歌手都唱到了第三個層次,乃至保育了他們的 語言,如文夏、郭金發、陳達、陳芬蘭、江蕙、陳雷、葉啟田、伍佰等之於台灣 閩南語,羅文、許冠傑等之於粵語,及林生祥等之於客語,他們或醇厚、或生猛 地體現了語言的芬芳。2000年代後,除了客語歌曲方興未艾,還在實驗發展,其 他語種的歌曲、歌手,味道(即台語所稱「氣口」)大都淡了,即使老一輩出來 再作新歌(如鄭進一、豬哥亮),也已大不如前。為什麼會變成這樣?每個人都 能說上幾句,但都很難釐清。 我想,討論這個問題時,可以抓住一個關鍵:如何才能「表現出該種語言、 音樂,及其族群歷史文化中的特色、精蘊,而讓人覺得,這就能代表那個時代、 那些人、那種生活」?如果我們能抓到要領,就能從自己開始把歌唱好,把你的 語言、音樂與文化給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解釋一下「語言芬芳」,參見李劼〈胡適的語言革命和林紓的逆流姿態〉, 《從曾國藩到毛澤東》(1994年,現載於 http://blog.boxun.com/hero/2006/lijie/19_3.shtml): 當我們把語言看作是世界的最後界限和存在的終極圍困時,我們同時揭示了 語言的另一意味,即對生命資訊和文化精神的攜帶和傳播。所謂語言的芬芳,就是這 樣的生命資訊和文化精神。 近年的樂團與創作,對編曲與氛圍(「感覺」)的偏重常常大過歌詞,但有 多少人有在「人聲」這把樂器上用功呢?或者該問,有多少人知道有幾種唱腔可 學、可用在漢語歌曲,並且知道怎麼去學呢?這方面,一直很缺乏研究推廣── 不是沒有研究,但相關論著很少有得到推廣的。兩岸三地的樂評,也很少聚焦在 這個問題上深入討論,認真者也多把精力放在社會學意義上的論述,對語言芬芳 的關注就很少。 古人重視文字,論歌曲,也重視唱出「字」的美感;今人的品味多樣了,對 這方面漸漸淡忘了。這時候,看看古人怎麼講歌唱的,或許有些助益。很多論著 都會引到沈括《夢溪筆談》這一段:   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凡曲,止是一聲清濁高 下如縈縷耳,字則有喉、唇、齒、舌等音不同。當使字字舉本皆輕圓,悉融入聲 中,令轉換處無大塊,此謂「聲中無字」,古人謂之「如貫珠」,今謂之「善過 度」是也。如宮聲字而曲合用商聲,則能轉宮為商歌之,此「字中有聲」也,善 歌者謂之「內時聲」。不善歌者,聲無抑揚,謂之「念曲」;聲無含韞,謂之「 叫曲」。 這是講究連接轉折,然後可以在此技術基礎之上承載情感,承載那傳統之中 的生命資訊和文化精神。今天的流行歌曲不必學古人,也不必特意追求繁複的技 巧、高雅的形象,但「不去」和「不能」是兩回事。我觀近年歌唱比賽節目,發 現參賽者與評審多追求「外放」,乃至誇張、煽情的表現;這和1980年代起KTV、 K歌的興盛當是一脈相承,能靜下心來講求含韞的歌曲漸少,今人唱起老歌似乎 也就愈來愈不能唱出那正宗的芬芳了。但是憑什麼前人能做到的我們做不到?只 要多聽多學多比較,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一定也能有穿透種種咬字行腔問題,達到 第三層次的歌手熬煉出世。 相關討論,還可參見我個人所編的半月刊《流行詞話》,歡迎批評指教: https://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Home/liu-xing-ci-hua http://issuu.com/streaming_lyrics/ --   「--仁愛國中真的是一個很好的學校,它的校規不太嚴,讓我們有自己的空間, 發展屬於自己的專長與興趣,以及各式各樣的觀念。」這段話可以有很多種解釋。 http://sites.google.com/site/youtie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36.80 ※ 編輯: youtien 來自: 123.193.36.80 (06/20 01:00) ※ 編輯: youtien 來自: 123.193.36.80 (06/20 01:03) ※ 編輯: youtien 來自: 123.193.36.80 (06/20 01:05)

06/20 02:36, , 1F
1專業推 不過對我這種非專業人 音樂很簡單 我喜歡或不喜歡
06/20 02:36, 1F

06/20 02:37, , 2F
我被感動或沒有 是詞曲編曲唱腔甚至歌手本身特製營造的整
06/20 02:37, 2F

06/20 02:40, , 3F
體感覺 關於唱腔也沒有一個標準 有的唱腔表現被一些人欣賞
06/20 02:40, 3F

06/20 02:41, , 4F
又被一些人不欣賞 都是不能強求也無法說服的主觀感覺
06/20 02:41, 4F
文章代碼(AID): #1FuB0JB4 (Golden-Award)
文章代碼(AID): #1FuB0JB4 (Golden-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