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2007山形影展評審感言:Let’s Meet Aga …

看板Indie-Film (獨立電影)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17年前 (2008/03/24 14:0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documentary 看板] 作者: fansss (新天堂樂園) 看板: documentary 標題: [評論]2007山形影展評審感言:Let’s Meet Again in Yamagata 時間: Mon Mar 24 13:53:46 2008 圖文: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9161802 文:蓮實重彥 翻譯:木材林 Let’s Meet Again in Yamagata 沒有影片是以被評斷為目的而生的,所有的作品都以自己的觀點去捕捉事物。就這 方面而言,一個競賽類評審的獨立位置,其實也有著相同的高度敏感性。但評審的 意義僅僅只存在於影展的這段特殊期間,而且身為評審的我們也不是以一個能做出 任何絕對客觀決定為前提(基準)而組成的專家團體。 然而,就像影展提供了許多觀眾與影片意外相遇的機會一樣,影展也使得評審委員們 相會了。每一位評審都打從內心深處由衷的感謝山形影展,正是因為影展,讓這些極 富價值的交流從偶然機會變成可能。今年,我們因為電影而相聚,評審來自加拿大、 日本、菲律賓、葡萄牙和泰國。在經歷了各種不同劇烈、熱情的觀影之後,昨晚,我 們進一步進行了超過五個小時的激烈討論。結果也已出爐了,但不用說也知道,評審 們的年齡、世代、國籍都不相同,因此即便只是極微小的差異,最終都使得我們有著 完全不同的意見(選擇)。 而幾乎所有入圍的競賽作品都是以數位影像(Video)的形式拍攝而成,以膠捲(Film) 拍攝的影片明顯的少之又少。這種情形,在二十年前的影展環境裡根本是無法被想像 的,但這正是二十一世紀的當下潮流。數位科技的進步,發生在這段不上不下的過渡 時期,它帶領著那些二十世紀對電影難以想像的眾人們更靠近電影。這種情形不但是 被樂見的,也顯然是未來的必然之趨。 但我們並不能斷然地說,科技的進步就保證著作品擁有空前的創意性。當我們看見某些 電影作品,確實很難的去認定(否認)它究竟有沒有受到俗稱的「電視化」裡的均質化 (homogenization)印象所影響。對此我們愛莫能助,但卻對某些特定電影漸漸喪失了 其獨有性,以及時間和空間的概念感到憂心忡忡。 儘管如此,對評審而言,我們仍像如獲至寶般,相當慶幸地發現不少優秀作品,並讓我 們瞥見了二十一世紀電影曙光的可能。就像是中國導演王兵所拍的《鳳鳴:中國的記憶》 ,這位導演在四年前曾以技驚四座的《鐵西區》獲獎。 在前幾屆得獎名單揭曉之前,或甚至在定義什麼紀錄片之前,山形影展已經將問題的觸 角伸向電影工作者和觀眾,究竟「電影是什麼」呢? 電影不能絕然地被分為「劇情片」(fiction)和「紀錄片」,電影在這兩種類型的範疇 裡永遠是搖擺不定、模糊的,即便只是一點點。而無論這些電影作品是記錄的或虛構的, 對人們而言,重要的並不是電影工作者如何(透過電影)去表現他們所關注的主題,而 是如何透過操作攝影機的訓練,利用這些主題事件,去展露自身對於這世界的觀感。我 們被這些問題深深吸引著,關於他們如何看待這世界,而不是藉由技術所呈現的世界。 從影展的草創期開始,山形一直慷慨的提供人們有個可以交換我們對這世界觀感的場所 。就因為這個理由,這份無價的經驗,其意義已經深深的烙印在這句「讓我們在山形再 次相遇吧!」,這句於世界各地都能聽見的問候語。 所以「讓我們在山形再次相遇吧!」,這句標語將不會只是一時的,更不會沉默消失。 它將不僅在一肩攬起影展責任的山形在地非營利民間組織(NPO)會員們口耳間流傳,也 包括了山形市民、山形縣民,以及所有前來參加,無論是來自日本或世界各個角落的電 影工作者和貴賓們。我深信這將是今天在這裡的我們所共有的體悟。 -- 譯自:http://www.yidff.jp/2007/info/07comments-e.html 木材後記: 這篇演講稿,於2007年山形影展的閉幕頒獎典禮上,由該屆評審團的主席,同時也是日 本著名的影評家蓮實重?發表。兩年一次的山形影展在2007年時則是第十屆。之所以會 以「Let’s Meet Again in Yamagata!」為題,主要是因為日本政府由於財政問題, 無法再繼續贊助影展預算,往年山形政府都約贊助影展總預算的80%,而影展的總預算 約為兩億五千萬日幣。 於是影展主辦單位日後將成為一個在地的民間非營利組織(NPO),必須獨力負擔影展 的盈虧及運作,許多人都為此對山形影展的未來感到憂心,也希望能為山形盡一份心力。 會場外也有張貼許多海報寫著「大募集」,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加入組織,並以資金和行 動來支持影展。這是此篇文章的背景。 文中提及的大陸導演王兵新作《鳳鳴:中國的記憶》,最後獲得了世界競賽的首獎「佛 萊赫提獎」(The Robert and Frances Flaherty Prize)。此片形式相當特殊,影片時 間橫跨白天到黑夜,單單只是一個視角,幾個相當長時間的鏡頭(片長183分鐘),不管 光線,捨棄特寫,無論構圖,不穿插任何資料片段,拋棄了任何技術上的嘗試,徹夜訪 問一名經歷過文革時代的老婆婆鳳鳴。評審認為身處在數位來臨的時代,比技術、形式 更重要的是內容本身,以及作者對待影片的「態度」,而《鳳鳴:中國的記憶》正是如 此。 本文刊於紀工報第三期:http://docworker.blogspot.com/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紀錄片映像報! http://blog.roodo.com/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9.98.3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9.98.33
文章代碼(AID): #17vqFuWB (Indie-Film)
文章代碼(AID): #17vqFuWB (Indi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