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的穗子影像的華宴 第31屆金穗獎觀影全攻略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242&period=205
豐收的穗子、影像的華宴 第31屆金穗獎觀影全攻略
報導 / 楊皓鈞、曾芷筠、王玉燕、金穗獎部落格達人
以獎勵實驗電影起家,向來標榜新題材、新觀念、新手法的金穗獎,在去年剛過完三十歲
生日時,對於其過往所發掘、孕育的新銳導演群,做了一次充滿歷史意義的總回顧。而「
三十而立」之後代表的並非盛世的迄點,反而是對下一輪輝煌紀元的殷殷企盼。
國內幾個少數由公家獎勵短片創作的競賽中,台北電影獎於去年大幅改制後,將動畫、紀
錄、劇情短片排除在競逐百萬首獎的範圍、並取消實驗類獎項,明顯針對主流敘事長片予
以較優厚的鼓勵,因而使得金穗獎扶持非商業短片的獨特意義更形重要。
五月初即將登場的第三十一屆金穗獎,在2009仍有著豐收的一年,其成功匯聚了台灣的各
類優異短片,而參賽者一字排開亦多為學生導演或新銳創作者,顯示出影像創作新血不畏
產業景氣低迷,仍如新泉般源源湧出,持續灌溉著影視文化的創意沃土。獎項分類多元已
是金穗獎的特色之一,而今年的各類劇情、非敘事影片表現皆不俗,出現了往年少見的科
幻題材、及多部具後設思考的新穎嘗試;而三年前新設置的學生組競賽,不僅在執行層面
上展現出毫不生嫩的高技術力,在視野上亦有挑戰禁忌、貼近邊緣的深層關懷,實屬難得
。
本期《放映週報》集結週報記者及多位金穗獎部落格達人評審,對本次入圍影片的各組別
,進行了全面性的評析,兼具縱深及廣度,為週報讀者提供詳盡的觀影指南。喜愛獨立藝
術影片的您,若受不了五月接連的商業鉅片轟炸,不妨前往金穗獎一覽這流動不輟、風味
爽口的創意饗宴。
壹.最佳劇情影片/楊皓鈞
數位攝影技術日新月異,當Red One、Phantom65等高階數位攝影機已具逼近35釐米底片的
4K(4096x3112)解析度,且在數位後製流程中可節省購置底片、沖片、數位掃描......等
成本負擔時,影像創作者捨底片而改用HD以上等級攝影機的潮流可謂勢不可檔。
但膠捲柔和、紮實的畫質、略帶顆粒感的風貌,對許多創作者而言仍具一種難以忘懷的魔
力,進而持續吸引他們的青睞。入圍本屆金穗獎的三部劇情影片分別以不同視角,縱覽了
未來科幻想像、台灣在地家庭速寫、及網路虛擬世界等多元題材,並在視覺上經營出底片
的細膩質感。
《闔家觀賞》Family Viewing
一個台北平凡的中產家庭,在某個乍似平淡的週末,遇見自稱來自法國電視台的記者,要
他們參加「全世界最有趣家庭」的拍片競賽,禁不住獎金誘惑下,林家一家人打開大門歡
迎法國攝影師走入他們的生活……。
大眾文化脈絡下,家庭錄像很早就被收編為實境電視(reality TV)的一環,私密生命紀錄
成了公開販售的奇觀展演,個人的隱私空間,也轉化為政治、文化、商業等力量匯流的場
域,而被拍攝者面對鏡頭時的自覺與自我操演(performativity),使影像中介後的「真實
」更顯撲朔迷離。
看似荒謬喜劇的設定下,《闔家觀賞》藉由對家庭錄像、實境秀的擬仿,遊移於公眾與私
人場域間的曖昧界線,法籍攝影師皮耶的鏡頭像一把銳利的手術刀,穿刺安逸的表面假象
,翻攪出這個家庭更隱晦、私密不堪的真相。在文化再現的巨觀層次上,林家儼然成了普
遍台灣家庭的縮影,但與其說這外來的鏡頭代表西方霸權的「東方主義」凝視,倒不如說
它提供臺灣人攬鏡對照的自省視角,重新檢閱我們與外賓互動時的制式反應,以及台灣社
會的集體怪象,例如:只一味熱情地向外賓介紹美食(暴食)文化;馬拉松式地觀賞新聞轉
播,抨擊時事與媒體亂象時,卻又看得津津有味;獨步世界的洗腎人口高比例……,使全
片的「觀看」有了裡、外兩種層次的辯證。
外人的觀看,點醒了林家人對自身索然無味、貧乏中產生活的自覺,讓小女兒(桂綸鎂飾)
提議展示父親洗腎的悲情以換取觀眾同情票,而此舉印證了「家醜不外揚」傳統價值在當
代的消逝,人們樂意在鏡頭前公開醜事秘辛,以滿足大眾觀看他人受辱的獵奇心態
(schadenfreude),藉此炒作「十五分鐘名氣」(15 minutes of fame)來快速曝光。
當全片在乍似荒誕的基調行進時,潛藏在一家人平淡生活底層的幽微心事,亦逐漸在父親
、女兒對攝影機的自拍告白中曝露,切剖出角色更深層的面向。結局那場午夜時分電視機
前的「闔家觀賞」,不再是只是對家門外公眾事務的冷眼旁觀,而是承受家庭解離後生命
創口乍然迸裂的私密痛楚。
這記回馬槍雖不見得高明,但從劇情起承轉合與伏筆的安排得宜、敘事的不慍不火,亦足
見旅法學生編導郭承衢鋪陳上的用心,唯可惜「家庭實錄」的側拍手法玩得不夠淋漓盡致
,而略嫌濫情的結局,也使得先前對社會現象、文化再現的探索僅點到為止,未能深究挖
掘,稍嫌可惜。
《憂鬱森林》Melancholy Forest
這是一個寓言意味濃厚的科幻故事,影片一開始以晦暗工業影像與聳動新聞標題堆砌出生
態浩劫的末日氛圍,時序緊接來到某段紀元不詳的未來,在那兒人們生活與原生植物幾乎
絕緣,只有罐裝合成蔬菜、受儀器精密控制的盆栽、和一座蓊鬱林木參天的世外桃源荒島
,可供人類悼念、緬懷已逝的自然地母。
男主角是名重度憂鬱症患者,而他童年時在茵綠草原上恣意奔跑的歡愉記憶,一直在心中
縈繞不散,導演透過大量的影格瞬閃特效、蒙太奇跳接,縫合了記憶、現實與\及想像的
裂口,指向滿懷失落的深沉鄉愁(nostalgia)。
由名製片人徐立功長期栽培、出身編劇、並有廣告後製經歷的王明霞,對於劇本核心意念
及影像精緻度的掌握嫻熟,劇組以交大建築所「明日建築展」中取得的展品作為佈景,利
用其流利、簡潔的冷冽幾何線條、全白至近乎潔癖的色彩基調,打造出台灣電影中少見的
未來感科幻佈景,美術成績不俗。
片中有幾個令人眼睛一亮的橋段:當女主角替丈夫添購昂貴的限量原生蔬菜時,刷卡毫不
手軟,但看見人工合成、廉價的「中國製」翠玉白菜時,卻遲遲買不下手,此種不同時空
情境下的供需價格劇變,形成一種對比古今的微妙諷喻;另外導演在末場戲中,將女主角
的眼淚與葉面露珠並置,形成以人體意象疊合自然景物的的視覺隱喻,精巧地呼應了全片
「回歸自然」的母題。「自然vs.人工」的二元符號充斥全片,編號化的社會體制、項圈
、電子晶片卡、罐頭……,都是人類被剝去個體性,成為資本人工系統下的同質化物件、
活得比植物還不如的隱喻,可惜此未來世界觀在西方科幻文類中已成陳腔濫調,缺乏在地
的新詮釋或創意加工。
另一方面,精緻化的影像雖成功烘托全片氛圍,但仍難掩文本層次的單薄,以致全片像加
長版的廣告,核心意念雖鮮明卻缺乏說服力,而數名出身北藝戲劇科班的演員(高英軒、
吳伊婷、周姮吟),在冷調敘事下也難以施展演技,使全片空有憂鬱神采,而無令人傷逝
的實體血肉。
《匿名遊戲》Intoxicant
劇情描述化名為「INXOTICANT」的網路駭客,揚言要對知名電子佈告欄網站「BDD」發動
破壞攻擊,使該站湧入了無數圍觀鬧事的「鄉民」,在佈告欄林立的會堂中議論紛紛,當
中有人呼籲理性自制、有異議者在台下吐嘈、也有正妹「亂入」衝相簿人氣,眾聲喧囂下
,站方管理者無力制止暴動,而網站在駭客尚未攻擊前便已陷入一片混沌。
本片結合了網路題材及懸疑解謎元素,將恐怖份子、站方特務、鄉民群眾的三方勢力糾葛
,描繪得生動有趣。取材於現實中知名BBS站批踢踢的「BDD」,其實就是小型社會、人心
世道的縮影,封閉系統中因恐慌掀起的權力風暴、爾虞我詐、群眾暴力在本片中畢露無遺
,而身分匿名性更使角色互動間產生了信任危機,使劇情多了顛覆既定常理的翻轉可能。
長期關注網路虛擬世界題材的七年級生徐漢強,曾以實驗片《十五號伺服器》、人生劇展
短片《請登入線實》在台北電影節、金鐘獎等競賽中大放異彩,而由他共同執導、諧擬
(parody)線上遊戲「魔獸世界」的系列動畫短片亦風靡了無數網友。其實將BBS虛擬世界
具象化的嘗試,早在知名動畫師林世勇的《木偶人二:KUSO版的逆襲》中有了極盡惡搞、
炫麗的展演,但《匿名遊戲》可觀之處絕非僅止於對網路次文化的戲仿;其劇本設定明確
、題材鮮活,從伏筆的鋪陳,到真相的揭露,皆少見學生電影中常有的忸怩生硬,而情節
雖有諜報類型片的影子,但形式與內容的創意混搭,卻構成了另闢蹊徑的新穎佳作。
本片大膽將BBS站動態全面「實體化」,不再刻意區別虛擬與現實,將BBS化為校園內「人
民議會」般的殿堂,表面上雖民主開放,但實則為民粹聲浪把持,而站方更在明裡暗底施
行各種監控、管束手段,觀眾透過兩位乍似「過客」(金勤、張榕容)的視角,見證了多方
勢力的拉鋸,從中進行一場文化人類學式的「網路」田野觀察。
編導從中一方面針砭了網路匿名性所帶來的發言失序與非理性暴動,另一方面亦透過身障
少女的處境,討論了網路得以彌補現實中人際匱缺的正面意義,突顯對網路文化的多面向
思考,打破了過往媒體擅加挪用東洋動漫文化的「御宅族」標籤、對年輕網路世代所建構
出的平面刻板印象。
過去歐美電影對網路世界的刻劃,不脫《駭客任務》式的科幻奇想,或《全民公敵》中對
「老大哥」式政府監控的恐懼,唯有前幾年由片岡K執導、入圍台北電影節競賽的《網交
甜心》(Install),有較貼近東亞年輕網路社群文化的呈現,而如今台灣有一位主題意識
鮮明、敘事完熟的新銳導演,算是可喜之事,讓人對徐漢強的下一步引頸期待。
貳. 最佳劇情數位類/曾芷筠、王玉燕
《消散》Chaos
《消散》是一部別出心裁 (雖然結局很容意中途猜到) 而且溫暖的鬼片,內容描述四個活
潑愛玩、青春無敵的大學生駕車出遊,在一陣火爆的口角之後汽車與記憶同時傾軋停止,
此時車上後座莫名地多出一個陰森的老頭。四人為了送老伯伯回家,隨著他一蹬一蹬的腳
步來到了山邊偏遠破落的古宅陳家,隨著一連串鬼聲魅影,漸漸發現了自己已經深陷無法
理解的恐怖景象之中。本片用了精彩的美術設計,成功營造出一個魂魄消散不去的靈堂,
也用混亂晃動的鏡頭運和零碎的剪輯來堆疊謎團,別出心裁之處在於這些驚人的效果饒富
創意;溫暖之處則是整幢陰森的古宅其實充滿了親情人味。這麼一想,其實可怕之處也顯
得可愛可理解了。
《搞什麼鬼》You are not Alone
此片多彩動感的開頭,世故地呈現出一幅漫遊泰國的歡樂景象,典型泰國的影像語言對我
們而言不只是觀光勝地,也伴隨著近年蓬勃的鬼片而留存於觀眾的想像之中。此外,這部
電影中鋪老梗的方式也令人大呼過癮,包括《見鬼》中令人不寒而慄的電梯老人、《鬼來
電》的鈴聲、《咒怨》裡癱軟爬行會發出怪聲的女鬼,全都因為「身為電影編劇的男主角
要寫一部鬼劇本」這個後設的設定而串起,使得這些挪用拼湊而成的鬼片老梗有了十足的
合理性,成為一場令人絕倒、大笑的無厘頭盛宴;尤其,電影裡也相當真誠地揶揄了製片
、導演、以及各種類型片。可惜的是,電影最後的一記回馬槍,似乎未能發揮反轉結局、
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片頭出現的那張三人合照也完全來路不明,因此那張三人家庭照片
、片尾的新聞其實徒留了困惑而未能增加震撼效果。
《上學》Go to School
六點半,深色木頭門框覆著老舊綠紗窗,外邊的天光彷彿暮色臨闇,幾乎讓人以為是傍晚
了,媽媽準備煮飯、姊弟埋首寫功課。不過我們馬上知道,他們是住在台北近郊鄉下的小
家庭,每天要花四十分鐘的車程到市區上班上課,才正準備要趕著出門。短短的十一分鐘
內,大部份的時間鏡頭置於時常拋錨故障的小汽車內,近觀車上母子三人間日常卻緊張的
對話,並總是精準地用大特寫捕捉到個別的焦慮,例如弟弟多多用不靈巧的手指挑掉早餐
土司裡的小黃瓜絲、媽媽在停紅燈時對著後照鏡搽上班口紅,這幾個特寫恰如其份地發揮
作用,也渲染出一股焦躁不安的氣氛,雖然這些我們都再熟悉不過。整部短片的精緻與成
功不僅靠著三人自然圓熟的演技撐起,剪接與運鏡的運用也十分成熟,像最後一個大遠景
鏡頭埋藏了諸多悲喜與無奈:川流不息的車陣壓縮著在路口拋錨的車,困著受傷 (因為小
孩跟她說:如果媽媽死了我們可以去住爸爸家) 又遲到的媽媽,而她在皮包裡意外發現了
來自姐弟倆的、附有音樂的生日卡片而溫暖微笑;原本決定翹課的姊姊最後還是牽起弟弟
的手,走進了學校大門口。
本片之所以令人驚艷又不安是因為它處理生活題材舉重若輕,看似簡單的東西其實是最難
拍好的,在秩序與失序之間、在重複的日常與焦躁脫軌的邊界之間,導演以內斂而同情的
鏡頭呈現了某種無出口的螞蟻生活。
《可以跟你在一起嗎》May I be with You
此片將個人微小深痛的情殤以將近半小時的長度放大處理,但處理的方式輕緩淡薄,情緒
的起伏不斷反覆,藉著新人的出現轉移傷痛、又不斷疊印舊人的影子重回低潮,像一個意
念反覆纏繞打不開的結。所幸有海和船,所幸身體可以不斷移動,片裡的人物身處於高雄
這個海港,然而他們都是從別的地方來的,這本身就構成了一個有趣的並置:片中的男女
為了療傷、為了尋求生活與心靈的安穩來到高雄,卻在高雄這個最漂泊、最不穩定的海邊
工作,透過日復一日單純的身體勞動並面對著開放的海洋,逐漸讓灼熱的心緒穩定,並在
人與人之間單純的互動中重新建立自信。導演徐東翔出身廣告MV導演,畫面風格乾淨明亮
,其中自有一股撫慰人心的力量。
《霍普先生來不來》Waiting for Mr. HOPE
導演姜博陞在美國唸書、在美國作劇場,此片可以算是精華成果了,因為他找了外國的演
員 (這在往年金穗獎短片中很罕見)、用了劇場舞台式的場景調度,而且直截地說出這部
短片的構想來自於貝克特(Samuel Beckett)《等待果陀》。內容描述薩克斯風手安迪想修
好自己心愛的樂器找回自信、布萊德期待著妻子的病情好轉並幫她修好手錶,因此兩人在
大時鐘下等著「霍普(HOPE/希望)先生」的到來,霍普先生終究沒有來,但兩人都在精神
極度脆弱下看見心中渴望從內裡翻出,妻子神采奕奕地和布萊德共舞、安迪成功地完成了
重要的表演等等。整個劇本、對精神狀態的理解、以及表現手法都是相當現代主義式的,
透過簡單的開門、關門動作,我們也隨著主角一同出入隱密又真實、抽像又具體的內在思
維。
《無障礙》Letting Off
《無障礙》這部短片中安置了一股凝滯的時間感,以及一種無根的,對生活使不上力,無
法主動出擊的人生。青年小郭(嚴國良飾)安分地扮演著一個規矩的超商收銀員,從事每
天例行性的工作:結帳、拖地、補貨、將過期商品下架。多數時候他沈默,無方向性,沒
有雄心壯志,也許覺得自己的處境不夠體面,但也不至於將之全盤推翻。他依舊安然地在
簡單而閉塞的軌道中緩慢運行,即使遠方沒有綺麗的風景。
他也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小娛樂,像是透過排列組合去感受一種幾何的美,於是他滿足
地堆疊著罐裝咖啡和茶葉蛋,在紊亂的小房間內豎立一只又一只的骨牌。他比較像是一個
旁觀者,安靜地目送顧客來去,可他對於別人的隱私到底是有些窺探的欲望的,這欲望在
深夜裡悄悄浮現,又被靜默地裹藏起來。
不擅與人互動的小郭顯得畏縮而卑微,直到他意外發現了一個不可告人的祕密,他才終於
有了幾分義正言辭、理直氣壯的姿態。他笑了,近乎自信地笑了。與此同時,小郭一手排
列的骨牌應聲而倒,那一瞬間,世界的傾倒終於順應了他的心意。
不知怎的,小郭的笑容背後彷彿通往無垠的人世荒涼與悲哀。像是《青少年哪吒》裡頭,
內心壓抑而深層的小康將不良少年阿澤的重型機車狠狠砸毀後,獨自在旅社內縱情呼囂、
跳躍,透露出那種深不可測的,詭譎的亢奮與蒼涼。
《跳格子》Hopscotch
從台東北上謀職的阿宗,工作是負責拖吊違規車輛,賺取的收入則用來養家、供弟妹讀書
。這種講究明快、果斷、甚至不留情面的工作態度與阿宗溫吞柔軟的本性頗為格格不入。
《跳格子》描述了一個獨自在台北謀生的外地人,如何因著一場奇妙的邂逅,跳脫了原先
顯得沈悶的孤單生活,試圖去領略城市裡的美麗事物。
《跳格子》從停車和拖吊這種台北市民必須慣常面對並處理的現實出發,以輕盈的節奏刻
畫一場質樸可愛的小小愛情。阿宗自從注意到經常違規停車而被開罰的以蓮之後,在好感
和好奇心的驅使下,展開了甜蜜俏皮的追隨攻勢。他不僅巧妙地獻上對以蓮的心意,又隨
即從強硬的道路規範之中,覓得一處迴旋的餘地,藉由實質的幫助具體實踐其愛慕。飾演
阿宗的姜聖民演技純樸動人,而楊文文所飾演的以蓮老師溫暖真誠、擁有良善的心田,使
得全片洋溢著溫醇的氣味。
《曬棉被的好天氣》My Grandma
《曬棉被的好天氣》是《九降風》、《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編劇蔡宗翰執導處女作,細
膩地訴說同住一個屋簷下祖孫間的互動,情感溫潤而雋永。故事情節有許多汲取自蔡宗翰
個人的日常生活經驗,他細心地打撈存乎其中的細節,緩緩鋪陳親人間綿密幽微的情感張
力。
阿嬷和兩個孫子同住,三個人,三種生活型態,像獨立的齒輪一樣,有各自的旋轉速率和
方向,然在嚙合處,卻又因相互摩擦而衍生出額外的作用力。阿嬷(李秀飾)的生活乃是
以基本的家庭起居和親情連帶為核心,徐緩且沈靜地周轉,她買菜、做飯、等候孫子返家
一起用餐、關切他們的日常愉悅與枯槁。孫女的婚禮使她近日滿懷期待,其中內蘊因著瓜
瓞綿延而飽滿的欣慰。
李秀飾演的阿嬷純真、溫厚而慈祥,充分表現出長輩對晚輩的倚賴與體解,儘管她對於孫
子有所企盼,但並不強求,這使得其關愛有了無限的寬容。這天,舉行婚禮的日子到了,
兩個孫子卻雙雙有事外出。盛裝的阿嬷把一床床被子拿到天台上,任晴陽曝曬。她很快將
落寞藏匿好,獨自出門,在那條孤獨的長街上,日頭照拂,阿嬷拖曳著寂寥的身影變得很
小、很小。片尾,中提琴泛著孤寂的音調加了進來,而那厚實的情感能量正逐步擴散、蔓
延。
參. 最佳動畫類/楊皓鈞
現今民眾對日本、歐美動畫作品耳熟能詳,然而可能許多人並不知道,打從七、八零年代
起,台灣便一直是美、日等動畫大國的代工重鎮,代工的巔峰時期,全球甚至有七成以上
的動畫都是出自台灣人之手!具備優異美工能力的台灣動畫師,替無數外國映畫的夢幻世
界繪形、上色,但卻因為產業上游創意端的枯竭、編導及配音等人材匱乏,以及行銷獲利
模式不明,使台灣至今仍未能有自身的動畫品牌。九零年代起,動畫產業開始外移西進,
而政府的輔導金亦不斷援助國內《魔法阿嬤》、《梁祝》、《紅孩兒》等自製動畫長片,
但產業前景依舊嚴峻。
不過近年來,台灣有不少動畫新秀在國內外影展競賽嶄露頭角,而今年金穗獎動畫類入圍
的五部作品,以敘事的創意巧思、風貌殊異的繪圖技法,證明台灣動畫的仍有一股不死的
生猛原創力。
《彩虹的缺口》以粉彩系的拼貼動畫,描繪了關在動物園裡的綿羊,如何透過幻想掙脫現
實牢籠,在奇花異草叢生的樂園淨土、冰封的極地間,飛天遁地。本片雖有將動物擬人化
、卡通化的可愛筆觸,但不代表內涵扁平膚淺,這場囚徒追求由我的狂想,透過了各種視
覺符碼(象徵繽紛自由的彩虹血液、液態的流失、固態的零碎),對比了緲濛不可得的氤
氳幻夢及殘酷的現實桎梏,而結尾中主人翁再度從現實地表超脫至雲端的情結,流露了幻
想的救贖及癒療意義。
《幸運兒》是本次入圍作品中畫風最為質樸、故事最為清新的溫馨小品。其描述一家人出
遊後母親被怪獸吃掉、父親獨自扶養全家的故事,和《彩虹的缺口》同樣以童真的風格包
裝沉重的現實題材。其繪本般的手工風格乍似簡約,但在畫面中仍有無限驚喜的細節,對
比現今強調立體光影的3D繪圖,本片返樸歸真的童趣反而顯得突出;而聲部中牙牙童語的
旁白,亦讓本片的親情題材更顯生動、真摯。
《紅色月亮》則是一場現代都會的驚魂夢魘,充滿魔性的紅月不僅帶來了詛咒與災厄,更
召喚出人心內潛藏的殘酷黑暗面。本片以狼人、疆屍的原型故事,重新演繹一則關於意外
、背叛、與復仇的詭譎奇譚,而縝密的分鏡、光影變幻中塵埃躁動的特效,更成功地塑造
了驚悚、神秘的視覺氛圍。
《歐椰!!》援用了類似《勞萊與哈台》的默片喜劇設定,敘述一對一藍一綠、一高一矮
的哥倆活寶,如何被紅色食人鯊獵殺、流離於熱帶荒島,最終智取求生的故事。全片三幕
劇架構清晰,敘事手法流暢,而人物間心計鬥爭也頗具趣味,片尾神來一筆的鳥瞰全景,
巧妙託寓了現下的政治生態,述說了藍綠陣營唯有停止爭奪政權的惡鬥、彼此和解共生,
才能永續長存的道理。
《根》是本次最令人驚豔的動畫作品,擁有廣告經歷、曾以《殼》、《希望》等片入圍國
內外多項動畫影展的陳明和,不僅擅常操作繁複的視覺語彙,作品往往更兼備了哲學內涵
。本片在三個交織的支線中,描述了貌似不同種族的神秘生物分別進行著採集運輸、爭奪
競逐、探索的動作,乍似分隔的多線敘事,在微物、巨觀的觀點切換間,其實緊密地羅織
成一個互聯、傳承不息的生命體系。全片以壁畫圖騰、火炬、蓋婭母神等符碼,烘托出部
落神話般的原始氣息,而片中那些竄動、掙扎的生命體,印證了新生/死亡的一體兩面,
顯示出創作者對生命本質的深度思考。動畫技術上,本片的3D風貌並無塑膠般的平滑、淺
薄質感,表面紋路、色澤、光影均十分細膩,而背景的繁雜景物、立體縱深、人物運動的
速度感變化,皆呈現出創作者的用心及工筆,深具視覺張力。
肆. 最佳實驗類/部落格達人-吳俞萱
我看過的實驗電影不多,但幾個實驗電影導演(瑪雅黛倫、尚考克多、馬修巴尼、寺山修
司、安迪沃荷)的作品對我的影響很深遠。如果楊德昌因為荷索而走向電影這條路,幾乎
已改變了我的一生的是瑪雅黛倫;我在看了她所有作品之後,決定更深入地鑽研電影,因
而報考並就讀北藝大電影創作所,開始學習寫劇本和拍電影,試著從觀眾的角度切換到創
作者的角度,不斷揣想那些偉大的導演們如何開闢一條道路直抵他人的心臟。
看電影的時候,我常跟隨影像卻又隨時抽離出來思考,視覺不完全臣屬於攝影機的意志;
但看瑪雅黛倫《午後的羅網》(Meshes of the Afternoon,1943)時,我完全屈服在視
覺律動中,不敢呼吸。在看電影的當下,無法思考,只感受到強烈的撞擊,彷彿整個世界
的光芒在眼簾上刺人地跳動。瑪雅黛倫揉合夢魘、疏離、神祕詭譎的電影,放棄了敘事,
不像散文、小說那般記錄故事或鋪展情節(水平地開展情節或關係);而是以虛構與真實
的辨證、時間與空間的變形,來對主體或情境做垂直的剖析和挖掘,探索某一時刻之意義
的深度及底層,以此展現純粹電影的可能。
但要在台灣看實驗電影並不容易,一方面是台灣電影教育側重於劇情片,另一方面是台灣
缺乏實驗片的放映平台,所以,金穗獎的實驗短片競賽單元就成了重要的發表空間。金穗
獎創辦於民國六十七年,當時稱為「實驗電影金穗獎」,獎勵不同於一般的商業電影,而
是嘗試新題材、新技巧、新觀念,且能引導時代思潮的非商業電影。金穗獎所指稱的實驗
短片和實驗錄影帶,是在結構上以探討電影形式為主的作品;但究竟什麼是「實驗電影」
呢?或是,什麼不是「實驗電影」呢?
林泰州導演對「實驗電影」有一番精闢的見解:「一部實驗影片至少要有一個畫面或段落
的處理是難以超越或令人難忘的,或他人不敢為之的,或撞擊出另類的觀念作法,或刺痛
觀眾眼球與心靈,讓觀眾有不同解讀的可能。」而對我來說,有的實驗電影透過影像去思
索和探問電影(影像)的本質,有的企圖以實驗精神與手法,對藝術做更多面向的討論。
我看過的實驗電影大多以主觀直覺來發展抽象結構,揚棄故事和情節,自設認知符碼,以
傳達個人的意念、情感、態度和經驗;將沒有明顯因果、時空的畫面剪輯在一起,讓觀念
或想法在元素轉換間浮現。而實驗手法包括了並置、分割、重組、拼貼不同規格的底片,
或是在膠片上塗色、刮擦……。有些實驗電影除了展現影像的抽象性和純粹性,還挾帶了
批判的尖銳力道,敢於衝撞體制和主流價值。今年,我想聊聊這次入圍第三十一屆金穗獎
「最佳實驗短片」的三部作品。
怎麼以溫柔和緩的抒情語調,提示出一種深刻的見地和質疑呢?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
畢業的廖惠玲給了我們一個有意思的示範,她執導的《歇後風景》(A poem of Green
Island)呈現一群被略去面容和身體的遊蕩者(他/她/牠/它),在時間不明確的明確
空間裡,見證或喚醒那些被遺落的風景和時光,試圖以影像來堆疊出「傷悼」的基調,以
反省式的眼光(透過詩句和戴面具掩蓋臉孔的人,對現實做出回應),以及對照式的敘事
模式(倖存的人和逝去的人;充滿歷史身世的綠島和來去自如的外來旅者),建立起柔性
態度下的嚴肅觀照。
江淑婷的《動物私語》(Animagemalanguage)則以一個無差別的方式來聚合各種生命的
流變:海洋、海豚、魚、溪流、蛙、昆蟲、花、鳥、森林、草原、自然、人,在跨媒材的
表現形式和多層並置的剪接手法中,它們能跨越物種限制、時空差異,在流動的聲響和視
覺律動裡,交換聲息和耳語。這部短片讓我想起Stan Brakhage華麗但聲音極簡的實驗短
片《Mothlight》,他把蛾的翅翼黏附在膠片上,捕捉牠小小身體的形影,並以塗繪、刮
擦膠片的手法和快速的剪輯,將原本樸實且一眼就能辨認出來的形象「去熟悉化」,呈現
瑰麗、迷幻而抽象的視覺風格。《動物私語》也試圖將具象的物體疏離成一連串的符號,
牽引出大量豐富的訊息,但反覆疊映的畫面長達十多分鐘,卻沒有在內容意義上做更進一
步的延展,當然,影像也不見得要承載意義,但導演的企圖若單純只是想讓繽紛畫面進行
不斷重組和變形,大概可將影片長度縮減到更少的時間,讓視覺的衝擊和震撼作為影片的
唯一意義。但我在本片中,似乎還讀到了從影像背後滲出來的環保意識,那麼,單一循環
的形式有可能會過度消耗/消費動物的形象,而在無形中成為功能性的訴說行為,且容易
使觀眾失去持續追索影像意涵的耐心。
蘇話雅執導的《Milk Man》以正在成長的純真小男孩和信守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大人們的互
動,作為「反射病態的教育現狀和成長環境」的鏡子。這部片並不顯示轉圜的出路,卻透
過不斷「喝牛奶」的儀式性動作,象徵出無可奈何又無法抗拒的「健康長大」,是如何把
人推到一個荒謬和悲涼的處境。有點可惜的是,片中擠榨出來的壓力是藉由音效的迸溢、
文字的提示和剪接的操控所引發的緊張感,而非思想內容上更深刻的碰撞和省思,但我們
仍能接收到導演辛辣地嘆問:什麼是吸收?什麼是真正的學習和成長?在僵化的社會價值
和期盼裡,沒有人能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於發生和運作中的一切只能順其自然。明明
是不見底的黑洞,每個人卻沒有選擇地捲溺其中。
我儘量不抱著任何對實驗電影的想像或成見來看《歇後風景》、《動物私語》和《Milk
Man》,但我似乎沒有看見或感受到影片中的「可能性」。這三部作品都將不同性格的影
像拼貼在一起,有些段落能產生創意的連結,但有些影像的力量將要凝聚起來時,卻又散
去了;於是,導演有意在影片中開展的問題意識就被削弱,甚至隱形起來了,只留下影像
表現。
我常常在思考,如果創作者能用劇情片來發聲、傳達情感和理念、或是對現實世界做出反
思和回應,那有什麼是非得透過實驗電影來建構的?我還不知道答案,但我想提出這個問
題跟這三部電影的導演和觀眾們一起思考。如果我們掌握了那非得透過實驗電影來建構的
「什麼」,也許就能深化或拓寬實驗電影的意義,像穿越了石牆般的大霧,才能看見晨曦
的樹林,然後,背對這座樹林,在心底永遠地描繪它。
伍. 最佳紀錄類/部落格達人-小智
美國暢銷作家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曾說過:「紀錄片是對真實事物做一種有創意的
處理。」不過可惜的是,近年觀賞到的國產紀錄片,依舊中規中矩在陳述事實,並圍繞特
定議題、事件、人物來作敘事。這雖然無可厚非,但創作者要如何在「真實」及「創意」
之間衡量拿捏,在在考驗他們的創作功力。還記得去年金穗,紀錄片入圍的題材十分多元
,有教育、有國界、有環保、有人文,繁花盛開令人目不暇給,並在其中看到許多亮眼的
觀點展現。不過今年入圍的四部記錄片,反倒讓我感覺過度規矩,少了那麼點玩性。四部
短片互有共通性,從中表現紀錄者對人類、族群,甚至是政治面的省思關照。題材或許略
顯沉重,甚至看得頗為壓迫,然而這些紀實影像,也不再只是茶餘飯後的休閒工具,同時
更是帶領觀眾思考的翅膀,拓展大家的視野,並得到更多的人生啟發。
法國思想家傅柯(Michel Foucault)說得好:「哪裡有權利,哪裡就有反抗。」蔡一峰的
《獨立之前》,光是片中原住民對政府的反抗,就已讓我看得心驚膽跳。劇情將焦點鎖定
轟動一時的「高砂國獨立事件」,紀錄者從高砂國「亡國」前一星期開始記錄,並進行為
期多年的後續追蹤。熟悉的土地,是片中原住民腳下的重要記憶,畢竟原住民跟土地,向
來就是如膠似漆的關係,不過政府竟要剝奪他們居住的權利?! 影片觸及敏感政治議題
,深具社會批判等意識型態,更為高砂國人民發聲,帶有一定程度的人文關懷。輔以受訪
者口述,以及電子媒體的忠實陳述,紀錄者以銳利視角,針砭前總統陳水扁對原住民的出
爾反爾,讓「承諾」淪為他偽善的選舉工具。由此對應到扁家目前的弊案處境,似乎冥冥
之中自有註定,反而顯得格外諷刺。在這敏感時期觀賞本片,或許更會加深國人對陳前總
統的鄙夷?
另一部政治紀錄片,是陳麗貴的《火線任務》。這是一部必須正襟危坐觀賞的影片,透過
訪談堆砌、歷史影像、書面資料的輔佐,擬真重現白色恐怖時期的情境軌跡,呈現政治犯
如何逃亡,並求助救援團體的等等過程,深具時代性與歷史意義。沈靜內斂的影像風格,
細緻而又簡潔有力,置身其中實在撼動人心。創作者更透過影片,提醒觀眾還有太多政治
犯在黑牢中等待救援,並藉由本片「以小見大」的力量,凝聚觀眾的族群意識。
比起上述兩部影片,接下來的兩部則不那樣沉重,巧合的是都跟「越南」有其關聯。張紀
緯的《再見越南.再見台灣》鎖定「越南新娘」社會現象,透過三組人物的主觀面向去作
分述,探討台灣、越南之間的異國婚姻。透過影片,觀眾得以瞭解越南的社會結構,以及
男女雙方從仲介、面談、審核到結婚的過程。語言及價值觀的隔閡,是全片的最大衝突,
更是雙方婚姻上的嚴峻困境。
鍾溪榕、張淑慎導演的《河內.雲林.胡志明》,則是記錄兩位嫁到台灣的越南女性,她
們在異鄉生存時的生活困境。影片不僅呈現外來移民的社會現象,更也旁敲側擊全球化下
的社會縮影。雖說同樣觸及越南新娘議題,但比起發揮空間較多的《再見越南.再見台灣
》,本片的主題性相對較弱,架構也較鬆散,有些可惜。
陸. 最佳學生團體作品:在青澀中看見世故/部落格達人-Yen
看完了本屆金穗的入圍影片後,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同意:「學生作品組」的入圍影片們,
如果被放進各自相應的一般獎項裡,它們的表現,仍將是毫不遜色的。
在各大影展競賽中,為「學生作品」獨立出一個獎項來,我猜想,為的就是保障機會給那
些目光未熟的、技術未到位的、但在影像創作的核心讓人看見了(如聞天祥老師所言的)
「生猛力道」的作品吧!因而在想像中,這些影片該有的是「自行摸索出」的創意、「自
行琢磨出」的技術條件、「自認為風格獨具」的種種敘事手法;換言之,學生階段的作品
甚至還不算「知其不可而為之」,而是「不知其不可」、把零零落落的蝦兵蟹將帶在身後
,就這麼喜孜孜地憑著一股傻勁擅闖敵營了才是。
但或許,上面這段想像正是顯得我的思維已落伍,早就跟不上時代了嗎?在網路技術大幅
地入侵各文化層縫的過去這十年裡,「接收」和「發表」創作的管道都徹底普及。這不止
讓所有學生級的創作者都同時身兼老資格的閱聽人,更讓作品的展露成了日常的一部份。
這是個人人都可以表現的時代,而他們正是掌握了優勢的一整個世代。
但萬幸之處,亦即是磨難的開始:上不了檯面的作品們,在吃人只看流量而不必打照面的
網路世界裡,是會被非常暴力地「不屑一顧」的。也因此,如今的創作者們早在學生時代
就已經身經百戰了;反過來說,那些能夠脫穎而出的、能上得了檯面見得了光的,也早已
非青澀的泛泛之輩。
由此脈絡來看,譬如《裙子》便是一部典型的不需要大經費、但把電影本身的核心經營得
極好的作品。那敘事、光影、角色、氣質,少女的絮語是在時光互逐的草畔吃吃的笑聲,
而那如晶痕般閃耀的青春斷片又被導演刻印下來、凍結在令人炫目的鏡頭裡。相對而言,
位在天平另一端的《百獄》則是透過風格化氣氛、營造出令人啞然的沈重敘事感;另一部
企圖心旺盛的《蠹蛾》,則從取景到服裝到攝影的講究和故事設定都有相當的震撼力;再
看看《夢。國度》和《練將》,作為情節起伏出乎意料繁複的兩部紀錄片,最讓人讚嘆著
學生創作者為此投入的時間和精神、且相當深入地進入那幾乎是另一個世界的被記錄客體
。尤其,這兩部片所觀注的主題(變性人和跳將少年)比起其他相對「主流」的紀錄片題
材,更顯得充滿了勇氣。
也同樣不難感受到:《肆月壹日》雖然偏向實驗性,但比起實驗類入圍的三部作品易懂許
多,且富有感性的詩意;而最貼切地拍出「生猛創意」的還有《完全變態戰役》:簡單、
短捷、無甚劇情,但那視覺效果的炫麗度卻讓我拍案叫絕。
最後不能不提起兩部令人難忘的動畫作品:《夢打牆》的含笑淡淡的哀傷和《偏執人生》
令人莞爾的角色生動度,都透露出:新一代的動畫作者們深知這是項寸土寸金的昂貴藝術
,唯有將高度的故事張力與單一的戲劇情緒濃縮在短小的篇幅裡,才能讓整體的製作不受
到資本的限制、又維持住足夠的水準。另一方面,這兩支小品也不約而同地在詼諧的語調
中,呈現出人性和人世的「真實」面——在最童趣的戲劇媒材裡,卻讓人看見了最世故的
人生箴言。這些學生早已都是目光老練的創作家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06.64
Indie-Film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