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 楊力州:紀錄片是這社會的家庭相本

看板Indie-Film (獨立電影)作者 (sleepless。)時間14年前 (2011/10/25 02:3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來源網址:http://okapi.books.com.tw/index.php/p3/p3_detail/sn/867 楊力州:紀錄片是這社會的家庭相本 提到台灣的紀錄片,你一定不會錯過楊力州這個名字,曾執導《我愛080》、《奇蹟 的夏天》、《水蜜桃阿嬤》、《征服北極》、《被遺忘的時光》等廣為人知的作品, 還有今年五月上映,入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青春啦啦隊》,他的作品常常引起社 會廣泛討論,也引領大眾用新的視角看世界。即將在十月底開跑的CNEX「機不可失」 影展,楊力州更擔任評審角色,站在選片第一線。 拜訪楊力州的地點,是在他的後場音像工作室。我們在似乎也同時充當餐桌的會議桌 邊開始採訪,工作室內的同仁各自安靜的忙碌,唯一的例外,是來自某個小房間裡, 從中不時傳出陣陣的嘶吼聲,那是某段影片正在後製作業中的聲響。你可以感覺到, 這個空間像是有機體,正在精細穩定的運作。 拍片這麼多年,他說他很喜歡現在的工作狀況,自製和委製交錯產出,可以拍自己想 拍的故事,例如說《青春啦啦隊》。當初他在偶然之下碰到這群老人,「看到一群七 八十歲的阿公阿嬤在跳啦啦隊,而且還穿迷你裙!」這件事本身已夠吸引人,加上後 來有更多的相處時間,更漸漸看見某種類似於核心的東西,於是把故事拍出來。另一 種狀況則是委製:會有某個單位或團體來找他們,希望呈現某種議題。因為來尋求合 作的單位太多,其實大部分都得婉拒,要真心更喜歡的議題才會合作,比如《被遺忘 的時光》,就是如此委製的作品。 因為接觸到不同的面向,讓他思考更多議題,例如老人,「我本來以為台灣是即將進 入老齡化社會,直到跟社福團體實際接觸,才發現搞錯了,台灣『已經』進入老齡化 社會。」所以儘管《被遺忘的時光》原先是個委製的計畫,但這個議題已經勾動紀錄 片工作者的心。這是他想呈現完整的議題,在《被遺忘的時光》完成之後,楊力州心 想,如果被遺忘的,是那13%的老人,那他也想要拍出另外87%的部分,讓想探討的議 題全貌能稍微完整一點,「如果一部片做不到那麼多,也許兩部片、三部片就可以。」 他習慣在手邊同時發展幾個故事,如果有機會,就繼續進行;暫時沒有機會的,就先 收起來。隨著時間累積,「沒有完成的作品比完成的多很多,不成比例」,就像個專 心的聆聽者,等待故事開口的時刻到來,也同時為大眾聆聽社會最真實的聲音。 目前他拍攝時間最短的紀錄片,是跟林義傑、劉柏園、陳彥博的《征服北極》,只拍 了21天,跟他們一路走到磁北極,度過最低負41度的地獄般低溫,算是種苦中作樂, 他讓過程中肉體跟精神的磨練都轉化昇華,也把在《水蜜桃阿嬤》事件後消沉一年無 法拍片的他拉回來,重執導演筒。至於拍得最長的,則是從1994年拍攝至今的作品, 尚未完成,這作品拍的是他以前的學生。當時他們才十六歲,現在都三十出頭,到現 在已經拍十七年了,「有人結婚生子,有人已經離開,改變很多,我想一路拍到他們 四十歲」,他想紀錄青春,直到青春的尾巴,像之前拍過「老老」,現在想拍幼稚園 的片子,想講些「小小」,若之後能再加上這段青春美好,整塊拼圖就可以全員到齊。 透過一部部作品,一塊塊拼出社會的全貌,就像他說的,「每個人家裡都有一本家庭 相本。在裡面,你可以看到舊家大門的長相、看見當時一起玩的鄰居;紀錄片就像是 這社會的家庭相本,會去碰觸商業片、劇情片不會碰觸的議題,這也是記錄片的價值 所在」,於是儘管他努力把紀錄片推向院線、推向更多人會看到的影視平台。但其實 ,商業價值並非他的考量所在,甚至把被遺忘和青春的收益都捐出去,回饋給社福團 體,「我自己非常明白,唯有把紀錄片推向更多的溝通管道,只有透過上院線、大型 的媒體,才可以讓更多人接觸到它的價值。」令他感動的不是票房,可能是來自陌生 人的回饋:可能是改變了一些人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可能是帶來一點讓人努力生活 的希望,「拍片時候很孤獨,但是得到這樣的回饋,就覺得可以繼續走下去,可以再 繼續拍洗髮精廣告。」然後他爽朗地笑了起來。 ●給那些還沒看過紀錄片的人,楊力州說: 「紀錄片絕對跟你想像的不同,台灣近年來的多樣性非常驚人,亞洲最大的日本「山 形紀錄片影展(YIDFF)」還特別做了台灣專題,連國際間都開始重視我們的紀錄片 發展,台灣的觀眾怎麼可以忽略改變最大的這幾年!」 ●給那些想從事紀錄片創作的人,楊力州說: 「非常的辛苦和寂寞,不要輕易跳進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173.65
文章代碼(AID): #1EfQzhVb (Indie-Film)
文章代碼(AID): #1EfQzhVb (Indi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