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中時)戲院不見 觀眾豈能不散

看板TSAIMingLian作者 (我需要心靈成長班)時間21年前 (2003/12/28 12:27),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marcuse (骨皮肉) 看板: movie 標題: (中時)戲院不見 觀眾豈能不散 時間: Sun Dec 28 02:45:48 2003 2003.12.27 中國時報 戲院不見 觀眾豈能不散◎林麗雲 國民黨日前已承諾歸還中影所屬的七家戲院給政府。這些戲院或 空間多是日據時期留下,由國民黨長期占用,本來便應該還給國民。 七家戲院中,有兩家(台北真善美戲院與屏東光華影城)還在營業; 其餘五家(如宜蘭羅東新生戲院、台中戲院、嘉義戲院、台南延平戲 院以及高雄壽星戲院)則已歇業。目前這些戲院的命運尚不明朗。在 此之際,本文主張,這些戲院不應廢置任其走入歷史,或任意拍賣給 私人,而應重新定位為「國民戲院」作為本地電影工作者與觀眾交流 的空間。 長久以來,戲院是台灣社會中重要的公共空間。在這個空間中, 台灣的電影工作者把他們對台灣社會或人生的看法轉化為影像,傳達 給觀眾。同時,觀眾來到戲院這個公共空間,在觀看影片的過程中也 與工作者、其他觀眾以及更大的社會進行互動。因此,戲院在台灣的 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以這七家電影院為例,高雄壽星戲院是在一 九三○年創立,為高雄最早的戲院;羅東新生戲院是在一九三六年成 立,是宜蘭唯一的日式劇場。它們曾是在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當 代集體記憶的來源。 但是,曾幾何時,台灣戲院的性質有所改變。目前台灣的戲院多 發展成影城的型態;一家影城有幾個映演廳;業者所投入的成本高。 為了回收高額的利潤,業者偏向選擇有賣點的好萊塢強打片;這些外 片雖然只有固定的敘事公式,卻有大明星卡司、絢麗的聲光與強力的 行銷,最重要的是有票房的保證。相對地,影城業者較不會放映本地 導演的影片,因為所能回收的利潤較低,雖然國片可能與本地社會息 息相關。再加上,二○○一年政府刪除了電影法中保障國片放映的比 例,業者更沒有放映國片的義務與意願。 在影城業者「向錢看」的心態下,台灣的電影工作者很難與觀眾 互動。他們努力拍片後,還必須費力與戲院業者協商,才能在強片檔 期的縫隙間找到映演的空檔;而且,即使他們的作品上檔了,卻可能 在無預警的情況下被拉下來。 例如,今年十一月間,蔡明亮與李康生為了爭取「不見」、「不 散」映演的機會,風塵僕僕地到全省大專校園走透透,親自放預告片 給學生觀眾看,向他們賣預售票;有了預售票的業績,導演才能向戲 院爭取映演的機會。之後,全省才有十一家戲院在十二月十二日放映 「不見」、「不散」;然而,才一星期,有的戲院(如台北華納威秀 )即換成其他外片,以便在耶誕節大賺一筆;目前只剩下五家戲院放 映「不見」、「不散」,而且也將放映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在這麼短 的映演期,觀眾並沒有充分的機會認識國片,因為「不見」一下子真 的不見了。 有鑑於主流的影城已造成本地電影工作者與觀眾的分離,本文主 張,未來這七家戲院應定位為「國民戲院」。這些戲院的空間應回歸 給國民,包括本地的電影工作者與觀眾。具體而言,公共部門首先應 動手維修這些戲院,之後再以較低廉的租金提供本地的導演放映影片 ,也可舉辦影展,更可妥善規畫這些空間用來介紹本地的電影。如此 ,本地電影工作者才有機會與觀眾對話。在觀眾的回饋下,工作者才 有持續的信心與熱情生產出根植於本地文化經驗的作品。觀眾也才有 機會接觸到不同類型的影片,並了解工作者的理念。 總之,如果戲院不會不見,國片的觀眾才能不散,成為本地影片 的支持者。 (作者為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助理教授)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4.213.3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70.249
文章代碼(AID): #_xbkvcR (TSAIMingLian)
文章代碼(AID): #_xbkvcR (TSAIMing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