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老殘戲院紀實

看板Theater (電影院 - 戲院)作者 (新天堂樂園)時間19年前 (2006/07/22 05:4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我又寫了一篇,應該沒有離題, 可是這篇照片有點多,我把文字貼上來。有興趣看圖文版的朋友請到這裡: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4141898 老殘戲院紀實(三) 在台北電影節的期間(6/24~7/9),我來來回回行走於過去西門町著名的電影街 (武昌街)好幾回。在這條街上,戲院的密度之高可謂台灣第一,三、四間戲院並列著。 粗略的從外觀看去,除了招牌上的名號不同,其餘的不論在佈置、格局、販賣部的 食品,甚至是影廳內部的裝潢都大同小異。曾有高人認為一但藝術創作進入了「文化 工業」的型態後,將會使得藝術有如行走過工廠流水線般的被生產出來,而漸漸的有 標準化、齊一化的現象,扼殺了個性化的存在。(好比類型電影即是因片廠制度而誕 生的。) 在現代的社會裡,不僅僅電影的產出有著這樣的傾向,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發現電影 映演場所常常都長的一個樣,共同的特色就是有著深色的地毯加上灰黃的橙燈,這使 得許多戲院無法經營出特色,也沒辦法將自己與其他業者區隔開來,只是複製經驗, 在放映設備上競賽,營造不出獨特的觀影文化。 (雖然台北光點設備很差,但營造氛圍和文化上卻很成功。) 假使再更進一步的觀察,我們更可以發現有許多電影海報的設計都像是經由同個版模 所印製出來的,在構圖、字體上少有新意。這不免是一種過度倚賴科技上的侷限,也 難以出現令人驚豔的作品。 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在社會思維普遍以商業利益為優先考量的前提下,現代化的急速 發展使得傳統快速凋零,具有獨特意義價值的古老建築和技藝也只能被犧牲,少有東 西被保留下來,寶貴的意義不被看見,近日引發爭議的樂生療養院拆建問題就是最好 的例子。 過去,曾有一位著名的電影海報畫師陳子福先生(1926年出生),在60、70年代時 (包括台語片時代、健康寫實、愛國政宣電影時期),片商都是在他家排隊等著他揮 毫,因為他所畫的海報皆成功捕捉了電影的神韻,使得他成為頗受歡迎的電影畫師。 如果影評人是用文字作為抒發電影感想的工具,那麼我想陳子福先生應該可以被稱為 「作畫的影評」。 陳子福先生在細細品嘗完電影後,利用畫筆表達出他對這部電影的感動、想像與心情 ,畫風搭配不同電影類型而有多種變化,有時是可愛風格的《白賊七》,有時卻是風 格迥異的「盲女系列」(如《盲女集中營》、《盲女大逃亡》),構圖上也總是大膽 創新,這是除了畫風之外陳子福最大的特色。他同時會在海報上簽名,一方面對作品 負責,另一方面則有「子福出品,必屬佳作」的印記。 陳子福這麼說道: 「別人畫人像需要先打格子稿,我只要憑眼睛觀察即可將其神韻捕捉到」、 「文字的粗細也會影響到畫面的張力」 手工是細膩、獨特、無法被複製的,也因此才能展現出鮮活的生命力。 可惜的是這項技藝,隨著70年代末期台灣電影漸漸開始轉向而開始消逝。無論是結合 傷痕文學與社會寫實風格的「台灣黑電影」(如《錯誤的第一步》、《上海社會檔案》) ,或是80年代初期「台灣新電影」的誕生,台灣電影獨尊「寫實主義」的傾向對海 報的轉變有著重大的影響,使得電影劇照成了海報的主軸。而往後更隨著台灣電影的衰 敗與外商影城的進駐,直接的槍斃了這些電影畫師的揮灑空間,現在能看到手繪電影看 板的地方,早已慢慢的絕跡了。 (或許漫畫風格《小畢的故事》可以看作是個轉戾點) 但值得慶幸的是,在台南的幾家二輪戲院,卻還是採用這種傳統的手繪電影看板形式。 不過雖然還是手繪,卻總少了點創意,形象並不鮮活,說穿了只是用畫筆臨摹國外海報, 沒有任何特殊風格,並總常常陷入畫得像不像的窠臼裡。但我想,無論畫的像不像, 演變至今的手繪電影畫作縱然新意不再,但也還能稱的上有個性,缺陷也是美麗的吧。 看著這些手繪電影看板,我彷彿看到畫師某些的無奈和辛酸。戲院的性命可以緊繫著 電影的興衰,而電影手繪畫師的命運卻不然。時代的腳步停不下來,電影縱然可以將 過去歷史封印於膠捲中,卻也得等待有緣人來發掘其中的意義。 只是這一座座正逐漸凋零中老殘戲院們,誰又真正在乎它們豐富的生命史呢。 延伸閱讀: 老殘戲院紀實: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3293680 老殘戲院紀實(續):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article_id=3803319 台灣光復初期電影海報畫師─陳子福專訪研究: http://www.roland-chang.com/features/design/movie-poster-1.htm -- 電影‧人生‧夢! http://www.wretch.cc/blog/fansss 歡迎訂閱《紀錄片映像報》! http://maillist.to/documentary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29.209.240 ※ 編輯: fansss 來自: 220.129.209.240 (07/22 06:15)
文章代碼(AID): #14mKgV5b (Theater)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mKgV5b (The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