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指揮家卡爾貝姆簡介

看板clmusic (古典音樂)作者 (Thema & Variationen)時間16小時前 (2025/10/17 21:18),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15小時前最新討論串1/1
我很喜歡指揮家貝姆(Karl Böhm, 1894-1981)詮釋的音樂作品,我覺得他指揮棒下流瀉 的音樂特別耐聽。以下我想簡單介紹一下這位常伴我耳旁的指揮家: 早年 指揮家卡爾貝姆(Karl Böhm),1894年8月24日出生於奧地利格拉兹(Graz)。他的父親是 埃格蘭人(Egerland,原奧匈帝國,今屬捷克),是一位在格拉兹歌劇院擔任法律顧問的律 師,也是華格納的愛好者;母親則是亞爾薩斯人(Alsace,原德意志帝國,今屬法國)。 在幼年時,貝姆就展現了對音樂的興趣,也接受了音樂教育。但是他的父親認為貝姆應該 有一份穩定的專長,要求他必須在完成法律的學業之餘才可以學習音樂。於是貝姆便在格 拉兹大學一路攻讀法律,最終在1919年,他取得法學博士學位。 在求學期間,貝姆也在尋求學習音樂的機會。在1913年,貝姆向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的友人Eusebius Mandyczewski學習和聲學、對位法與作曲。後來一戰爆發,貝姆 被徵召入伍,後來因傷除役。當時格拉兹歌劇院在召募歌唱指導,而貝姆鋼琴彈得也不錯 ,在友人的鼓勵下,1916年貝姆應聘得到了這一職位。貝姆回憶應徵當時:「我全部彈錯 了!至今我仍想不通為什麼他們願意錄取我?唯一可能就是當時太缺人了。」 到職第二天,一場排練阿依達(Aida)的幕後橋段需要指揮,於是貝姆就客串登場。這是一 個4/4拍子的樂段,但貝姆並沒有受過正式指揮訓練,他只知道三拍子的手勢,於是他自 作聰明:3+1=4,將三拍的手勢最後一拍重複不就是四拍了嗎!?果不其然樂手們亂成一 團,貝姆幾乎被轟下指揮臺。他請求大家再給他一次機會,學了四拍子的手勢,完成了他 難忘的指揮初體驗。不久後,貝姆也開始指揮歌劇,他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羅恩格 林(Lohengrin)引起了當時著的拜魯特指揮Karl Muck的注意,貝姆也因此契機得到Muck的 指導。 在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後,貝姆也得到了格拉兹歌劇院首席指揮的職位,於是在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出生150週年的1920年,貝姆負責全新製作的費德里奧(Fidelio) ,並上演包含崔斯坦與依索德(Tristan und Isolde)在內的諸多歌劇。在格拉兹的成功, 令身在慕尼黑的華爾特(Bruno Walter)注意到貝姆。當某次貝姆排練奥泰羅(Otello)之際 ,他收到一封華爾持的電報:「你願意到我手下擔任魔彈射手與蝴蝶夫人的第四指揮嗎? 」 慕尼黑 華爾特的邀請讓貝姆一度為難:首席與第四指揮地位懸殊。經歷一番掙扎,貝姆决定追隨 華爾持,前往慕尼黑(München),放棄故鄉格拉兹已有的事業、地位,到慕尼黑的巴伐利 亞國家歌劇院(Bayerische Staatsoper),從基層重新開始。華爾特是著名的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演奏家,他指揮棒下的莫札持極富魅力。數十年後,暮年的 貝姆受訪時,回憶當年仍激動不已:「華爾特的典範演出,特別是莫札特的演出,讓我蹦 發出對莫札特的熱愛。當時我對莫札特的迷戀,甚至讓我只有一個願望:我只想指揮莫札 特、莫札特、莫札特!」很快,華爾特滿足了貝姆的願望,讓他指揮「後宮誘逃(Die Entführung aus dem Serail)」。之後,貝姆也成了繼華爾特之後的另一個重要的莫札 特詮釋者。 貝姆在慕尼黑待了7年。在這個南德城市,貝姆不僅愛上了莫札特的音樂,也愛上了他人 生中最重要的伴旅:蒂雅(Thea Linhard, 1903-1981)。蒂雅是國家歌劇院的女高音,與 貝姆是同事關係。貝姆發現,每當這位17歲的美貌女同事在自己手下歌唱時,自己指揮總 是格外熱情!後來當貝姆離開慕尼黑時,他也帶走了蒂雅,他們1927年結婚,隔年他們的 兒子卡爾海恩兹(Karlheinz)在丹姆許泰特(Darmstadt)出生。 多年之後的1980年,垂垂老矣的貝姆又一次在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指揮「後宮誘逃」。「 後宮誘逃」本就是描繪愛情的歌劇,女主角「康斯坦采」與莫札持當時的未婚妻同名。與 莫札特往後的歌劇相比,「後宮誘逃」似乎稍欠圓熟,但其中幾乎是「愛情至上」的活力 也幾乎是絕無僅有,說它是莫札特的青春的象徵,可能也不過份。不知貝姆是否也將在慕 尼黑的後宮誘逃當作自己的青春紀念碑?風燭殘年的貝姆行動雖不便,向觀衆致意後他仍 全神貫注地帶著樂團再一次走完全曲。不知音樂暫歇的空檔,他是否憶起那個離鄉背井、 邂逅愛情、從零開始開創新事業的那個年輕的自己呢? 總監 學成離開慕尼黑的貝姆,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德國各地歌劇院擔任藝術總監:首先是 1927-1931於丹姆許泰特州立劇院(Darmstadt Landestheater)、1931-1934於漢堡歌劇院 (Hamburgische Staatsoper)、1934-1942於德勒斯登國家歌劇院(Sächsische Staatskapelle Dresden)、1943-1944於維也納國家歌劇院(Wiener Staatsoper)。這段總 監生涯,隨著二戰德國戰敗而劃上句點。 這段時期貝姆結識了許多音樂家。在丹姆許泰特貝姆結識了貝爾格(Alban Berg),當時貝 姆正在籌備上演這位作曲家的前衛新作「伍采克(Wozzeck)」。伍采克是一部極為艱難的 作品,貝姆對作曲家的即將造訪感到很緊張,碰面之後兩人卻成為一見如故的朋友。之後 貝姆曾多次將伍采克搬上舞臺。 之後,貝姆在漢堡結識了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貝姆在學生時代就已經很崇 拜史持勞斯,當時貝姆的鋼琴老師是格拉兹劇院的竪琴手,貝姆曾翹課坐在老師身旁聆聽 玫瑰騎士(Der Rosenkavalier)的排練。這時,貝姆與史特勞斯成為朋友。之後,貝姆到 德勒斯登,此地更以演奏史特勞斯知名。貝姆有許多機會與史特勞斯往來,兩人常常一同 散步。史特勞斯有兩齣歌劇由貝姆首演,其中「達芬妮(Daphne)」還是題獻給貝姆的。因 為接手作曲家親炙,貝姆也成為最權威的理查史特勞斯詮釋者之一。 1943年開始,貝姆成為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總監。因為戰爭的影響,到了1944年多數歌劇 院都被勒令關閉。貝姆不希望歌劇院的同事們淪落到軍火工廠工作,所以採用了音樂會的 形式,上演莫札特與華格納的歌劇作品。1945年3月12日,因為盟軍的轟炸,維也納國家 歌劇院被炸毀,貝姆抱著淚水搶救,最後與消防員控制火勢。這時二次大戰已經接近尾聲 了。 戰後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盟軍佔領了德國與奧地利。因為貝姆曾在德國政府下工作, 僅管他未加入納粹黨(NSDAP),在1946-1947年之間貝姆與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 ngler)等人仍需接受盟軍的審查,這段期間他被禁止登臺演出。1947年6月禁令解除,貝 姆復出,他開始出國指揮,很快他就獲得世界性的聲譽。 1955年,維也納國家歌劇院重建完成,貝姆再次被指名為藝術總監,他指揮貝多芬的費黛 里奧慶祝歌劇院重新開幕。這時貝姆的時常海外演奏活動卻引發爭議。1956年,貝姆從芝 加哥結束海外演奏回國,在維也納機場遇到記者採訪時,貝姆表示他不會放棄他的海外演 奏事業。部分維也納人對此很不滿,在貝姆的音樂會上作要意的喧鬧。之後有人慫恿貝姆 以退為進:遞辭呈再接受慰留,貝姆照辦了,不料高層竟沒有慰留他,直接批准辭呈。貝 姆一度後悔,但木已成舟,他丢了他的工作。事後貝姆覺得整件事是一場使他去職的精心 策畫的陰謀,對此,多年後他仍難忘懷。他在61歲時非自願失業了。 而這件「陰謀」或許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絕佳註腳,失去了行政職務羈絆的他成 為自由藝術家,在他最後的25年歲月,他躋身世界最頂流的指揮家行列。在貝姆失業之初 ,維也納愛樂(Wiener Philharmoniker)也在此時加強與貝姆的合作關係,這個世界頂流 的樂團自1933年起與貝姆第一次合作,這時,維也納愛樂認為貝姆不應失去奧地利的音樂 生涯,而加強與貝姆合作,十數年後的1967年,維也納愛樂還送給貝姆「榮譽指揮」的殊 榮。此外,紐約大都會歌劇院(MET)以高昂的報酬邀請「待業中」的貝姆登臺,時任大都 會劇院經理的魯道夫賓(Rudolf Bing)是貝姆早年在丹姆許泰特共事的同事,這時,魯道 夫賓的企畫也讓貝姆在美國的地位水漲船高。除了海外巡迴之外,貝姆他也成為許多音樂 節的常客:戰後,貝姆頻繁在薩爾斯堡音樂節(Salzburger Festspiele)擔綱;而 1962-1971年這十年間,他也參加拜魯特音樂節(Bayreuther Festspiele)。 這段最後25年的時光,也正是錄音技術蓬勃發展的關鍵時代,這時立體聲錄音技術出現, 讓音樂可以跨越時空生動保存下來。當貝姆還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任職的時候,因為維也 納愛樂與Decca唱片公司簽有錄音合約。而貝姆離開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也因而失去與Decca 合作的管道,他需要另謀出路,於是轉而與DG合作。DG與柏林愛樂有錄音合約,這時柏林 愛樂的主事者是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他與貝姆相互尊重,因此貝姆得以與柏 林愛樂合作,展開他的錄音事業。在1970年之後,維也納愛樂也開始與DG合作,貝姆更得 以指揮與他關係最密切的樂團錄製唱片。 在最後的25年間,貝姆大多時間都顯得活力充沛,直到1977年之後,他意外跌倒損傷腦部 ,導致他行動不便。儘管如此,他仍賣力的演出,直到他去世那一年,他仍然不懈地在指 揮。他描述1981年3月上演費加洛婚禮(Le nozze di Figaro)的情景:「我覺得這一次的 演奏,可能不會很順利。於是心情變的很黯淡。可是在演奏序曲時,所有的疲勞已經煙消 雲散,也不再覺得煩惱。這時,好像連樹木都可以拔起來!」同年8月,貝姆還希望能在 薩爾斯堡演出納克索斯島的阿莉雅德妮(Ariadne auf Naxos),可惜這個願望未能實現。 1981年8月14日,在兒子的懷中,在莫札特的故鄉,卡爾貝姆與世長辭,享壽86歲。 指揮藝術 從貝姆的自述、演奏家與歌手訪談、以及排練的錄影來看,指揮時的貝姆不是一個好相處 的人,他對細節有十分細緻(龜毛)的要求,同時他又是急性子,樂團或歌手達不到他的要 求時,他就可能進入失去理智的暴走模式。與貝姆關係密切的男低音貝瑞(Walter Berry) 曾在訪談中動的描繪他如何一招激怒貝姆: 1955年貝姆上演伍采克,他是我生命中的貴人。當時我25歲,第一次與樂團排練,這與 之前鋼琴排練截然不同,馬上我就唱錯了。他問:「貝瑞!你怎麼了!?」 我說「教授對不起,可以給我提示帶我唱嗎?」他說「現場有上百人!不可能每次提示你 !」 兩分鐘後我又出錯,他問「又有什麼毛病了?」我說「教授,對不起,是我錯了。」他說 :「你不用再出錯!看著我,我每句提示帶你唱!排練繼續,我的鋼琴指導侯迪坐在貝姆身後,貝姆聽到身後有人速記,問:「候迪你在幹 什麼?」他答:「教授,我在記錄歌手唱錯的地方。」貝姆說:「不用記!全部都是錯的 !」 排練到後來,貝姆他變得慈祥起來。但要知道這也是相當危險的時刻。我綵排時脱下眼鏡 ,他問:「我的朋友,我知道你戴眼鏡,你這樣看得到我嗎?」我說:「看得到,只是沒 有很清楚。」 他說:「你這操作我不懂,你是想要我手勢大一些嗎?」我說:「那樣就太好了!」他說 :「這樣樂團聲音會太大,會蓋過你的聲音,到時你又要抱怨!當時我非常年輕無知的說:「教授,你的右手可以動作大一點,再用左手控制樂團的音量 。」 語畢後全場突然鴨雀無聲,我還沒搞清楚狀況,只見所有工作人員眼光都注視著指揮臺的 貝姆,然後火山爆發了: 「他-教-我-怎-麼-指-揮!!??他才25歲!他就有這能耐可以教我怎麼指揮!?這結果真是糟透了……在之後幾幕他仍喊:「教我怎麼指揮啊!對!你教我啊!」可見伍 采克難度真得很高!(笑)」 這段訪談被收錄在1994年UNITEL為貝姆拍攝的紀錄片中,多年後貝瑞還能唯妙唯肖地模仿 貝姆的語氣與手勢,可以想像當初貝瑞心理陰影面積一定不小。紀錄片隨後收錄一段1967 年貝姆排練唐喬凡尼(Don Giovanni)的錄影,他用哼唱等方式提示帶男低音走騎士長的橋 段,連何時換氣的小細節都不放過,也錄到樂團出錯時他喃喃的咒駡。貝姆也知道自己脾 氣差,他晚年因此認為就這方面自己是個罪人,他形容自己:「我和歌德一樣,出生在同 一天。歌德是一本正經的,我也是。」 貝姆在當指揮前,他先歷練過歌手的歌唱指導的工作,可說是從基層幕後做起。因為與歌 手大量合作的經驗,所以他很清楚知道歌手何時需要協助。甚至他還能替歌手作循序漸進 的生涯規劃。他對樂團似乎也下過工夫,一次他舉例:「我很清楚一個圓號手能要求什麼 、不能要求什麼。」大概正因貝姆能用理解的方式真正幫助支撑樂手們,且他非常認真, 僅管貝姆難相處,許多人仍樂於跟他合作。 看貝姆排練實況,他對於「精準」似乎很執著,他對管絃樂音符的開始、停頓很要求。當 各部被修剪整齊,層次感、節奏感就勾勒出雛形了。整個管絃樂各部自帶節奏,因之形成 內在綿密的樂曲推進力,這可能是貝姆較特出之處。也正因樂曲自帶推進力,貝姆指揮的 許多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往往很出色,不致因為速度較慢而顯得渙散。也正因管絃樂的推 進力已足夠,打擊樂有時就被賦與畫龍點睛的上色功能,例如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終樂章接 近結尾處,貝姆大概就是這樣安排的:他以引吭高歌的銅管建構高潮,而非用精神抖擻的 鼓點為主角敲向勝利。 錄音事業 若單看貝姆的錄音事業,他是一位相當幸運的藝術家。他出身19世紀末,成長於一個許多 人把聽歌劇當日常生活的時代----這讓他的演出充滿接地氣,沒有過度思考造成的遲疑, 就像喝水吃飯一般自在又自然。他活到20世紀末,他的高壽使他能見到立體聲錄音普及, 使他的演出能生動的流傳下來。更別提陰錯陽差的命運,使他最後能以自由的身分與世界 最頂級的樂團們留下自己的紀錄。 貝姆用大量唱片紀錄自己,可追溯到他在德勒斯登任職的時期。當時,貝姆指揮德勒斯登 國家歌劇院及維也納愛樂,為Electrola公司(HMV的德國子公司)錄了很多唱片。與後來的 大量立體聲唱片相比,這些二戰終戰前的唱片有不少有趣的小品曲目,如舒伯特的軍隊進 行曲、巴哈的G絃之歌等。 戰後,貝姆曾與多家唱片公司合作,其中較重要的大概是與指揮維也納愛樂為Decca錄音 ,這個組合為德拉卡莎(Lisa Della Casa)伴奏的理查史持勞斯最後四首歌廣受好評,也 錄了一些歌劇。當貝姆離開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他轉而與DG合作,與卡拉揚初主導的柏林 愛樂合作錄製大量唱片,包括莫札特交響曲全集、歌劇魔笛(Die Zauberflöte)、數首小 夜曲,以及舒伯特交響曲全集,部分理查史特勞斯的交響詩,貝多芬第3、5、7號交響曲 、莊嚴彌撒,布拉姆斯1、2號交樂曲等等。 與柏林愛樂合作以外,貝姆也與許多其他樂團合作為DG錄音,重要的如:與柏林德意志歌 劇院(Deutsche Oper Berlin)合作的莫札特費加洛婚禮、貝爾格伍采克及露露(Lulu),與 布拉格國立歌劇院(Nationaltheater Prag)的唐喬凡尼,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 (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的理查史特勞斯納克索斯島的阿莉雅 德妮,維也納交響(Wiener Symphoniker)的海頓(Joseph Haydn)四季(Die Jahreszeiten) 及理查史特勞斯達芬妮,德勒斯登貝多芬費黛里奧、莫札特伊朵曼尼奧(Idomeneo)、後宮 誘逃、仁慈的狄多(La clemenza di Tito)、理查史特勞斯伊雷克持拉(Elektra)、玫瑰騎 士,漢堡州立劇院理查史特勞斯紗樂美(Salome)。 貝姆在1962年至1971年間受邀至拜魯特演出,也為他的錄音事業畫下里程碑:DG發行了現 場收音的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及漂泊的荷蘭人(Der Fliegende Holländer),Philips 更發行了全本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這些華格納錄音推出後廣受好評,無 論音樂的氣魄或實體唱片的體積,都在昭示貝姆是重量級的華格納專家。 1970年代開始維也納愛樂開始與DG合作,這時貝姆可與他最熟稔的樂團一同錄製唱片了。 他們錄製了貝多芬與布拉姆斯的交響曲全集,零星的莫札特、海頓、舒伯特(Franz Schubert)、舒曼(Robert Schumann)、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德弗札克交響曲, 史特勞斯家族圓舞曲,普羅高菲夫(Sergey Prokofiev)彼得與狼,華格納序曲等。 貝姆很希望能與維也納愛樂再一次錄製莫札特交響曲全集,可惜天不假年,只錄完6首 。此外還有莫札特安魂曲(KV 626),以及現場收音錄製的唐喬凡尼及女人皆如此(Così fan tutte)。還有不少協奏曲也是亮點,與吉利爾斯(Emil Gilels)的莫札持協奏曲、與 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的莫札持、貝多芬、布拉姆斯協奏曲都是一家之言,與維也納 愛樂各部首席的莫札特管樂協奏曲更能讓人感受到演奏者想表達的對音樂的熱愛。 除了與DG合作外,EMI也邀請貝姆指揮愛樂管絃樂團(Philharmonia Orchestra)錄製女人 皆如此,成為享譽一時的名盤。此外,貝姆仍有一些與Decca合作的機會,如指揮維也納 愛樂演奏的布魯克納交響曲、為巴克豪斯(Wilhelm Backhaus)伴奏的布拉姆斯鋼琴協奏曲 ,都是令人難忘的演出。 除了發行的唱片外,不少廣播也轉播了貝姆的演奏,有的是現場實况轉播,有的則是廣播 錄音室的「空中音樂會」,這些轉播的磁帶也成為重要的有聲文獻。例如ORF (Ö sterreichischer Rundfunk,奧地利廣播集團)就保有大量貝姆在薩爾斯堡及維也納的影 音,其中部分經過整理後,由DG與ORFEO等公司發行。例如DG發行的1947年阿拉貝拉 (Arabella)與1954年納克索斯島的阿莉雅德妮,保存了傳奇史特勞斯女高音德拉卡莎的一 代風華。ORFEO發行的1957年7月30日費加洛婚禮,舒娃茲可芙(Elisabeth Schwarzkopf) 、費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席芙瑞德(Irmgard Seefried)、昆茲 (Erich Kunz)、露德維(Christa Ludwig)等人組成了傳奇的費加洛卡司,被認為是薩爾斯 堡費加洛婚禮的標竿之作。 -- I have no idea to this day what those two Italian ladies were singing about. Truth is, I don't want to know. Some things are best left unsaid. I like to think they were singing about something so beautiful... It can't be expressed in words... and makes your heart ache because of i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50.117.43.44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lmusic/M.1760707085.A.31B.html

10/17 22:26, 15小時前 , 1F
推我最愛的德奧曲目指揮家
10/17 22:26, 1F

10/17 22:44, 15小時前 , 2F
推貝姆特別耐聽
10/17 22:44, 2F
文章代碼(AID): #1eya8DCR (clmusic)
文章代碼(AID): #1eya8DCR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