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雷]《圓圈》我可以畫一個圈,但詮釋的人是誰?
圈圈圓圓圈圈,失去後再找回來的無限循環
「藝術」是一場難解的人類運動,感覺是由人去賦予一件事物的情感價值,在過去東西方
文化上的「藝術」其實是指關於一項技術,例如古希臘語的技巧和漢朝《後漢書》上所指
的才能六藝。
可以說藝術後來延伸出許多廣義與狹義,並一度由宗教和貴族主導藝術分嶺,直到現代、
當代藝術才有所脫離……嗎?說是也不是,那藝術究竟是一場創作者的情感詮釋,或是資
本價值的金錢遊戲?
日本電影《圓圈》,講述一個有趣的充滿玩味與諷刺感的藝術詮釋。擔任美術助理被壓榨
的男子澤田,再一次意外後被解雇只能待在宿舍,無意識下用畫筆畫了○,隨手拿去典當
。令澤田沒有想到的是,這意外的○造成世界當代藝術的動盪,他成為一個來路不明的神
祕藝術家,意外爆紅的澤田無法理解,但事情卻往無法控制的情況發展。
《圓圈》是什麼電影?
藝術是什麼?又或是藝術家在做什麼?在各方面來說每個時代、藝術家的每個狀況都對此
有不同的詮釋,遊走日本與美國兩地的設計師-李歐納.科仁,曾經出版過一本《藝術家
在做什麼?》來探討20世紀出現的現代和當代藝術,和探討藝術的演變和可能性,以杜象
、凱吉等這些音樂或繪畫、雕塑藝術來敘述。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在如今的藝術有更多是
脫離傳統的框架,走向科技和通俗藝術的範疇,這也使為何電影、動畫漫畫、甚至遊戲,
或網路二創迷因,有時候可能也是一種新興的藝術範疇。
但表達藝術跟學習藝術有創作能力是兩件事,在以藝術考試為主題的日本漫畫《藍色時期
》就展現出,在學制框架裡,藝術生的美學表現,既要被束縛又要突破,在眾人之間脫穎
而出,然後繼續挖空自己來煩惱、表現、展現藝術的價值與美學而感到痛苦。
1919年,德國包浩斯學校的成立,使藝術和設計正式變成一件可以教育和必需教育的一件
事。這也是台灣我們常常討論關於美感的培養與領悟的不足,而延伸出戲謔的「中華民國
美學」。但所謂的藝術展現是否擁有它的價值?或說藝術到頭來有什麼用?都是讓人需要
思考的地方。
電影《圓圈》是日本導演-荻上直子的作品,台灣人較為熟悉的可能是她的《海鷗食堂》
,和以跨性別為主題的《當他們認真編織時》。這次《圓圈》敘述關於藝術與藝術家本身
的價值和無用的探討。故事以長期被壓榨的美術助理澤田,無意間畫的○繪圖爆紅,而引
發他生活周遭各式各樣,令人無法理解的社會現象,不管是同事、鄰居、房東、或是想要
花一百萬買下他畫的○,一位神秘的男子。
關於《圓圈》這部電影的發想,荻上直子表示他讀了演員-堂本剛,過去的一篇訪談。裡
面敘述他年輕的演藝工作有著許多不合理之處、讓他困擾且痛苦,感覺忘記自己是誰?為
何做這些事?
這讓荻上導演想拍攝關於一位藝術家失去自我的故事。在生活與創作間的困惑,是很多創
作者常常不得不拉扯的一件事,尤其在如今已經不排斥商業藝術的現代,那藝術的價值除
了換取金錢、表達自我外,受否還有其他含意?這是《圓圈》很有意思的討論點。
《圓圈》分析與延伸:
雖然《圓圈》談論了藝術與商業;自我與社會.許多多元面相,但這部電影的出發點和目
的性其實滿強烈的。在記者會與公關稿上,導演荻上直子沒有隱藏,表示這部電影其實就
是因為選定日本偶像歌手堂本剛才開始創作,為了這點導演讀了許多堂本剛的音樂表演、
專輯創作、還有在「近畿小子」全盛時期,到如今「DOMOTO」將近27年過去與現在的訪談
。並將演藝人員的爆紅現象,轉化成藝術家創作後大起大落的熱潮社會現象,以此拍攝出
的電影故事,而主角澤田,理所當然是堂本剛來飾演。
電影中,畫廊老闆曾說出:「一個不賣的藝術家是沒有價值的。」這點是《圓圈》對於資
本市場和資本世界的思考點。飾演主角的堂本剛覺得這其實不只有像他這樣螢光幕前演藝
人士或創作者有感.是對於許多人在用什麼角度去衡量價值這件事。
如同我們在工作常見業務或代工起家的老闆往往會把商品、訂單多寡能轉換多少金錢,作
為衡量公司員工的價值。但對一些品牌公司或公關顧問,也許自身公司的口碑和知名度才
有所價值。甚至更諷刺來說對一些收藏者來說,死去的藝術家的作品比他活著時更有價值
。
這也表示「藝術的價值是什麼?」這點某方面取決於,人看待藝術的角度。對於活在資本
主義的我們也許最常用金錢去衡量一樣東西的價值,因為這既方便又實際。在其實在心理
層面的需求跟追求物質同樣重要,但在以資本價值來衡量的現在,好似其他方向看待事物
的角度都被認為是「不實際」或「不務實」。這也延伸出台灣很常說的美術教育問題,與
看待事情角度的刻板。電影《圓圈》中有各式各樣的以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藝術,而牴觸另
一方的觀點,像投身反抗資本的藝術家運動者和投身藝術市場的畫廊老闆,都是很鮮明的
例子,但同時他們也缺少用對方的視角去看待藝術的價值。
《圓圈》中除了探討社會藝術價值的論點,也探討創作者自我對於創作這條路的各種不確
定與質疑,如同導演荻上直子和偶像歌手堂本剛在對談上表示:無用的東西是否就沒有價
值。
但這個「沒有價值」的藝術最終是誰來決定?跟過去一樣交由宗教貴族、在富比士上炒作
畫價的資本家、還是一國的獨裁者和掌握藝術話語權的圈內人?又或是拋由社會大眾裁決
使藝術價值成為多數決。作品有時候公開那一刻就是「作者以死」,每個人都看待作品的
價值,但常常忽略作品對於創作者自己又存在著何種價值?
《圓圈》值得一看嗎?
這部電影其實用一個很有趣的小故事來敘述「價值」這件事,而用了最難以評判的藝術來
作為主題中心,導演荻上直子在在與演員吉岡里帆的對談中表示:她將很多自我或他人的
情緒和看法角度,透過電影許多角色說出來。並且藝術也許並非是電影唯一的主題點。
就我自己的看法,更多是探討「有用無用」論,但就像是也許我們終將在另個人心中為惡
人,同樣不是每個人都得對任何人或任何事都是有用的,這如同很多人的工作焦慮下,不
斷證明自己對於一間公司的價值,而忽略自我無價這件事基本是別人賦予上去的他人觀感
。
不管是自己或其他創作者,我認為《圓圈》對於創作者最有感的是付出與回饋不成正比這
件事。這種一而再無法融入社會價值,往往會讓創作者展現出自己是無用之人的感覺。舉
凡如粉絲數、觀看人數、留言多寡,甚至創作換取的價值如果不如自己預期,就會陷入自
我厭惡之中。故在《圓圈》電影裡,每當我看見人物有這樣的表現,一方面不舒服,一方
面卻也無法逃避自己有過這樣的感受,旁人對於自己是否有價值,決定有用或無用,這件
事在現代網路社會上,有時形同一種無形的公審。
這樣做才會紅有更多的錢、他的創作只是為了賺錢、這樣的東西我也做得出來、就這種東
西憑什麼他會紅……這些種種,都是一種創作者對於自身無法達到社會的價值感而扭曲下
來。好似我們的一切都是每個人都想要、配合社會需求而存在,但就像藝術本身有一部份
是自我創作與表達,如果要求每個人的表達都是一模一樣,這種社會只存於獨裁政府。
也許在價值的輪迴上,我們可以更多元一點,在自我的價值感也跳脫自己對社會的期待,
有時候我們的想法和創作,可能本質就跟有不有用,毫無關係。
這讓我想到同人圈過去有一個「YAOI」的概念。「沒有高潮、沒有結尾、沒有意義」,雖
然在同人本被用來指注重於性愛這點,但是往往這樣的作品不只過去,即便現在的同人誌
也是一種創作的表現,不管是用圖像、文字、或聲音。這種創作來自己爽的感覺,時而用
來圈內自貶的風格,某方面就是庶民藝術創作的本質。不管千萬的畫作.或朋友在你心裡
最需要時紙條上的塗鴉,對此敘述價值本身就是自我認同的一件事,也是一個無法逃離的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iPPR0vl6v8
--
個人Blog:https://kevinmoleaf.weebly.com/
小說連載頁:https://www.mirrorfiction.com/zh-Hant/member/2693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3.170.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740469415.A.448.html
※ 編輯: KevinMoleaf (1.163.170.40 臺灣), 02/25/2025 15:44:10
推
02/25 18:47,
5小時前
, 1F
02/25 18:47, 1F
movie 近期熱門文章
65
144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
99
252
40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