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Unavoidable Adventure至少我們愛過 (댠…

看板LyricsStudy作者 (不是雅婷,也不是文星)時間16年前 (2009/06/18 00:53),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LeRung 看板] 作者: frutiva23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看板: LeRung 標題: [網誌] Unavoidable Adventure至少我們愛過 時間: Wed Jun 17 15:22:59 2009 Unavoidable Adventure至少我們愛過 http://0rz.tw/1jx2Y (by Gustav Klimt) 早知道傷心總是難免的,我又何苦一往情深。–李宗盛 你傷心過嗎?我傷心過。在愛情中,誰沒有流過幾滴眼淚呢? 陳淑樺「夢醒時分」當年多紅?朗朗上口的副歌,慧黠地點出一種醒悟:早知如此,何必 當初? 儘管大家會說:「千金難買早知道」,但你我真的願意因為可能無法避免的傷心( unavoidable bitterness),就在起跑點放棄冒險? 英文名言諺語中,充滿了很多對愛情奮不顧身的形容,甚至是「宣言」(declaration) 。比如英國桂冠詩人田納生說: It’s better to have loved and lost than to have never loved at all.–Alfred Lord Tennyson 愛過並失去過,勝過從來不曾愛過。 不要說人是動物,有大自然設計的生理需求,正常人都會發情、思春、進而有的還產生生 育渴望;就算把「愛情」當成一門科學研究,如果不去實證,只用言說想像,怎麼可能嚐 到真的滋味、得出真的結論? 我渴望那種真的滋味,一種如人飲水才能為之神魂顛倒的滋味。 就算理性的人,把戀愛當成實驗,仍然希望實驗成功,不會一開頭就設定實驗失敗(除非 這人有自虐狂?),但是,愛情牽扯的變數太多,失敗在所難免,所以田納生才說:即便 愛過後又失去,也好過沒愛過。 他的話,可以解讀成:「你不要空度了一生,因為怕跌倒,都不敢邁開腳步。」 回頭看李宗盛的歌詞,那個女主角,也不過針對某個對象在感嘆:「我為這個人浪費了那 許多青春,真不值啊。」 值不值得,又要用什麼標準來衡量?每個人能承受的愛之痛苦,又哪裡會一樣? 比如下面這句話: They say loving you gives pains and full of sacrifices. But I’ll rather take pains and lots of sacrifices than not to be loved by you.-Aaron 他們說愛上你會有很多痛苦和犧牲,但我寧願承受這些痛苦犧牲,也不願你不愛我。 男主角顯然執迷於他心愛的人,「別人都說愛上你是個麻煩,我卻不願意失去你的愛。」 他說:”than not to be loved by you” 而非“than not to love you”,因為「我愛 你已經是定局」,重點在「你愛不愛我?」如果你愛我,那麼隨之而來的麻煩事兒,我都 願意概括承受。 偏偏愛情中最多的無奈與坎坷,正是出在你想付出,但對方可不讓你付出的份兒上。 說穿了,情場與職場一樣,積極的人未必成功,被動的人未必沒有好運與貴人,感情這碼 事,談到極致處,總還是脫不了「因緣」。 多年前我幫電視劇「戲說乾隆」寫過主題曲「問情」的歌詞,那是講皇帝的一生受制於身 份地位,在高高宮牆內的感慨。 我讓蔡幸娟悠悠唱著: 愛到不能愛,聚到終須散。–陳樂融 有好些朋友非常喜歡這兩句,覺得可以包含愛情中「要或不要、主動與被動」的一切答案 。似乎那裡面有一份主動、堅定,也有一份必須的放下、釋然。 好像春風動了,百花開了,蝴蝶來了,大家就儘可能去湊合、掌握、相愛,等到花開一回 ,就算結果還是凋零,也無所謂。 重點在相愛過,珍惜過,就不算蹉跎。 不能避免的其實不一定是傷心,還包括喜悅,人生應該保持最大的開放,去面對陰晴圓缺 。 This entry was posted on 星期三, 六月 17th, 2009 at 1:45 pm http://fc.ktchiu.com/wordpress/?p=1080 -- 《ID》 《Now Time》 《上站次數》 《暱稱》 《批踢踢目前人數》 《文章篇數》 -- PTT 陳樂融 LeRung版 視聽劇場 偶像, 音樂, 廣電 [skydreaming] Idols_1TW 人物 Σ臺灣希望群星館 [begen] TW_Boys 台灣 Σ台灣男孩特區 [willyt] LeRung 試閱 ◎陳樂融:一位優秀資深的音樂媒體 jangwei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編輯: mauricew 來自: 123.192.212.98 (06/18 00:54)
文章代碼(AID): #1AEH-TD1 (LyricsStudy)
文章代碼(AID): #1AEH-TD1 (Lyrics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