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關於曲目
※ 引述《polyhedron (古韻)》之銘言:
: 我們的曲目就太多了。。。。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北京的清華大學學生合唱團的。
: 近一百年其實有不少中國特色的(不都是漢族的)民歌合唱。
歡迎啊,咱們合唱版是已經小三通了是吧 XD
: 比方說﹐王洛賓先生搜集的西北地區維吾爾族、蒙古族的民歌。
: 這些有些原本是合唱﹐有些是改編的合唱﹐多數改得不錯。
: 我們團的譜子有(我比較喜歡的)──
: 少數民族歌曲﹕
: 牧歌(蒙)、美麗的草原我的家(蒙)、半個月亮爬上來(維)、等你到天明
: (維)、八駿讚(蒙)、掀起你的蓋頭來(維)、嘎哦麗泰(哈薩克)
: 漢族民歌﹕
: 小河淌水(雲南)、康定情歌(西康﹐現在歸四川)、茉莉花(江蘇)、鳳陽鼓
: (安徽)、趕牲靈(陝西)
: 三四十年代作品﹕長恨歌組曲(黃自)、教我如何不想他(趙元任)、海韻
: (趙元任)、西風的話(黃自)、長城謠﹐這一段時間是中國文學藝術發展
: 的黃金時代。
台灣也曾經很盛行演唱這一些曲目
楊鴻年先生的作品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但近年來似乎中文歌曲的演唱比例有下降的趨勢啊
: 解放後作品﹕
: 數量上不少﹐祇不過我們團唱得不多。有﹕長江之歌、同一首歌之類的﹐相對來
: 說﹐解放後大陸原創的好作品不算太多﹐主要在搜集和改編民歌上發展比較大。
: 另外就是所謂“主旋律”歌曲﹐就是頌揚黨和祖國的﹐這類就不用多給你們介紹
: 了。
我們也有很多的愛國反共抗敵歌曲
有興趣的人倒是可以相對著研究研究
: ※ 引述《Mallarme (Megeti~)》之銘言:
: :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華人作品呢??以及它們的價值在哪兒??
: : 目前聽到覺得具代表性的不太多..之前那場啟動台灣的聲音我有聽..
: : 後來在香港的一場研討會有舉到大潘老師..錢老師及許雅民的作品為例..
: : 光就音樂獨聽性而言我最喜歡前者..並且沒有被"洋化"的和弦式感覺..
: : 後兩者會思索到一個問題..也就是"合唱音樂劇場化"的趨勢..跟打擊樂類似..
: : 這似乎是一條目前愈來愈多的路線..畢竟合唱是西方基督教音樂系統下的產物..
: : 這種東西到了東方..實在多少是用得有點尷尬..真正能寫出我們的文化嗎??
: : 我個人並不太認同許多早期留學歐美的大師..寫一些五聲音階的和弦或對位..
: : 而近年許多民謠編曲或鄉土創作..著實很難登上國際舞台成為代表性曲目..
: : 因此我非常認真嚴肅地提出這個問題..尤其是在聽了陳怡..周龍的作品之後..
基本上,你不覺得國樂現在的處境
也多少是有點尷尬嗎
國樂交響化,與你說的合唱音樂劇場化
一樣都是形式上的變革
我也曾經很懷疑西方音樂能不能用來反映我們的文化
像歌仔戲調現在也幾乎是以五線譜來教學
雖然方便,但就是有失原味
拿合唱來套在思想起、或是刮地風之類的地方小調...
都是台灣或中國以前聽不太到的音樂形式
但是轉頭看普契尼早就提取茉莉花的旋律
灌注在Turandot當中
將這旋律合唱化、交響化、歌劇化...
卻也甚少有人認為它不好
因為它已經被視為另外的文本了
我最近看了陳能濟先生的「古詞兩首」的譜
天淨沙當中用了一些些唱唸,看似有些現代作風
唱唸的方法卻又近似平劇中的氣韻
另外黃鶴樓只用飽滿的和聲,製造出淳淳的中國味
這顯現出一種演變的方式
第一代留學歐美的音樂家拿西洋方法來改寫中文歌曲
現在的音樂家拿中文歌曲來擇用西洋方法
我想,對於音樂寫作技法上的純熟
是足以擴展合唱音樂的多元性
並不會有失根的顧慮
在形式與風格之間
作曲家會做一個明確的選擇
--
>.< 亂寫一通啦
偷偷跟Mallarme說
我就是不良牛的Sarastro
還記得我嗎... :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4.227.254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choralmusic 近期熱門文章
PTT影音娛樂區 即時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