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研究

看板clmusic (古典音樂)作者 (賤民)時間7年前 (2017/08/22 01:46), 7年前編輯推噓-3(3617)
留言26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6 (看更多)
三 根據「胡銘堯(Dennis Wu) - 馬勒第八交響曲——輝煌的讚歌」所作的補充說明 [原文:馬勒第八交響曲——輝煌的讚歌] http://www.denniswu.com/zh/a/mahler-symphony-no-8 作者:胡銘堯(Dennis Wu) https://www.facebook.com/denniswublog 註: 已徵詢過原作者同意引用文章內容。 馬勒第八交響曲於 1910 年 9 月 12 日在慕尼黑首演。這場首演,毫無疑問是馬勒人生 最輝煌的一刻。他之前在維也納宮廷劇院擔任了十年的音樂總監,也是一位聞名、完美主 義、工作狂的指揮。那時,他離開紐約回到歐洲大陸過夏天,並且指揮首演這首大作,公 眾都熱切期待。 馬勒十年的維也納任期,令宮廷劇院重添光彩。他上任時只有 37 歲,立即為歌劇帶來耳 目一新的歌劇製作。他一上任,已經受公眾注目,亦因着他具能量的演繹,歌劇院的票房 立時改進過來。之後,他大膽地改革,改變樂團任命、將受歡迎但其實不太有能力的歌手 辭退、上演不太熟悉但刺激的歌劇、提高演奏質素和戲劇張力,這些一切都在他對大小事 情的掌控之內。馬勒成為維也納的能量與生命力。 但是,身為一位猶太人,他卻經常遭受攻擊。他在上任宮廷劇院總監之前,改信了天主教 。在 1896 年,馬勒在信中向友人透露:「我身為猶太人,令我不能在任何宮廷劇院擔當 職位。不論是維也納、柏林、德累斯頓還是慕尼黑,都給我吃閉門羹。」不久之後,他決 定改信天主教,認為這會對他的事業有幫助。維也納宮廷劇院的任命,果然在不久之後成 事。雖然,他終於克服了制度上的阻撓,但反猶太的報章,卻將會一直攻擊他。馬勒一直 避免直接回應這些人身攻擊,畢竟身為歌劇院總監,需以大局着想。而我們亦因此無法得 知,馬勒對信仰與宗教的真正看法。 (註1.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與宗教間的關係,在於第一部使用天主教的讚美詩,但馬勒可能 不是一位虔誠的教徒。) 信念與愛的詩歌 事實上,馬勒在 1906 年以短短幾星期完成了這首以五旬節詩歌《來,創造的靈》為首部 份的第八交響曲之後,一直沒想過要把它首演。究其原因,或許因為這作品的陣容太過巨 大:它需要兩個混聲合唱團、七位難度要求相當高的獨唱家(第二部份還要加入第八位) 、非常大的五管制管弦樂團、一個在舞台以外的銅管樂小組,還有一大堆豎琴、鍵盤樂器 和管風琴。另一部份原因,是他對此作品有點懷疑。這首交響曲,實在與之前的有很大的 差異。他曾對妻子艾瑪寫道:「真有趣:這首作品就是只有一個一貫典型的強大印象。我 的最重要作品,居然是最容易理解的作品,真是奇怪。」 最強大,正確;最容易理解,或許不是。雖然如此,馬勒從來對這樂曲的偉大與深度沒有 懷疑。馬勒的傳記作者德拉格朗形容,這是一首「對信念與愛的詩歌,是一首獻與人在地 上偉大情操與探求真理的讚歌。」這交響曲也蘊含着馬勒對世界的看法。在一封回答艾瑪 關於歌德的問題的信件中,馬勒詳細地闡釋了他對《浮士德》結尾部份的看法: 「一切都只是表象...這是愛之力量。」 (註2. 這段應該是翻譯的緣故,讀起來相當不通順。我認為馬勒這段話的意思,可能只是 想表達,根據《浮士德》其內容所要闡述的,一切表象的短暫的事物都可以被描述,唯有 「愛」,這種神秘的力量才是代表永恆。 不過眾所皆知艾瑪是個不老實的女人,馬勒生前許多信件都遭其修改,造成後世學者在研 究資料選擇上的困難,以這封信件內容來看,明顯就有些不合理。) 理性的限制、對永恆渴求的男性與超脫的女性,這些都成為交響曲的核心,不單只限於第 八交響曲以歌德《浮士德》為歌詞的第二部份,而是對整首交響曲、兩段完全不同的歌詞 的連結。 (註3. 第八交響曲兩段歌詞並無關連,馬樂透過音樂將其部分做連結,最明顯得當然就是 之前一再重複講到的最重要的 "Accende"主題。) 1907 年,馬勒離開了維也納宮廷劇院以後,開始盤算第八交響曲的首演。雖然,他是個 歌劇的改革家,但作為作曲家的馬勒,卻因着作品艱深而並不太受歡迎。雖然,在二十世 紀初的幾年,情況慢慢有點轉變,馬勒交響曲開始被不同樂團演奏,而交響曲的首演,開 始成為眾人期待的盛事。 第八交響曲的首演,一連兩晚在慕尼黑舉行。首場演出有超過三千人出席,其中包括最具 歐洲最具影響力的人:作家托瑪斯曼、霍夫曼斯塔爾與茨威格;作曲家理察.史特勞斯、 策姆琳斯基、華格納的長子齊格飛、魏本、聖桑與杜卡;還有德國、法國甚至是美國的主 要記者。兩晚音樂會六千多張門票,早在開演前售罄。主辦者顧特曼為樂曲起題「千人交 響曲」,果然見效,不過馬勒強烈地反對此標題,甚至為之覺得尷尬。門票銷售理想的另 一原因,是它的細節、分析、綵排狀況等等,都被報章鉅細無遺地報道。簡而言之,慕尼 黑正在熱切期待這場首演。 ●第一部 超越時間的讚美詩:「來創造的靈」 馬勒爆發的靈感,以非常短的時間完成的第八交響曲,開頭同樣具爆炸性。第一部份以「 來,來創造的靈」(Veni, veni creator spiritus) 是一個降 E 大調的齊唱號召,合唱 團加上管風琴的開場,接上是莊嚴的銅管樂合奏。第一個「veni」的下行四度音程,與之 後的「veni」上行的跳動,將會在整首交響曲不斷出現。 [註4. 這段是說,馬勒在整部交響曲 很多樂句開頭都採下行四度音程。其中最明顯的例 子就第一部終曲:榮耀歸於上帝 (Gloria Patri Domino) 中的 "Gloria sit gloria sit Domino"這句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1455
,其整句音型排列就是一開始 的 "Veni, veni creator spiritus" ] 馬勒在不同場合中強調樂曲縱然兩部份完全不同,但有大量意念令它們連結在一起。這個 「Veni」主題將音樂上連繫整首交響曲。 (註5. 連繫整首交響曲的應該是"Accende"主題更明確。) 經過幾段獨唱與幽暗的管弦樂段落, (註6. 馬勒第八的第一部都是重唱與合唱,讓獨唱者唱一整段的段落是沒有的。) 第一部份的交響曲迎來了第二個爆炸性的段落:「求光照我三司五官」(Accende lumen sensibus)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846
作曲家魏本在觀看綵排時,紀錄了馬勒如此對樂團解釋這一段:「就是引領我們到《浮士 德》最後一場的橋樑。這是整首作品最重要的地方。」第一個「accende」的下行四度, 相當明顯, (註7. 這裡 "Acceden"的 "cen-de" 就是 "Veni" ) 而第二個「accende」逐步拾級而上的動機,將會與愛和救贖扯上關係。 (註8. 因為 "Accende" 主題將連結到第二部,而「愛和救贖」即歌德《浮士德》主題, 也就是單純就音樂來看此動機,並沒有明確的含義,且從這主題結局來看, "Accende"最 後的歌詞是 "hinan"。仔細聽影片的 1:21:20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880
) 這時,兒童合唱團亦會加入演出。首演時,兒童合唱團有 350 名成員,而馬勒特別指明 他們的聲音而相當突出,「就像刀切過牛油一樣。」 (註9. 童聲在此處有幾個突出的段落,分別是:14:31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871
15:26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926
16:21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981
16:40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1000
) 合唱團在成人合唱團(後來是一個雙重賦格)與樂團間突圍,毫不容易。 (註10. 「雙重賦格」指的是 15:40 這段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940
) 這段「求光照」逐漸激昂,直至「來創造的靈」主題重現。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1137
此時,樂曲似乎要展現這是以傳統奏鳴曲式寫成。但是,若把第一部份說成是以奏鳴曲式 為結構,則忽略了以 E 大調為主的中段的重要性。在《The Mahler Companion》一書撰 文剖析第八交響曲的音樂學家韋廉遜形容,第一部份圍繞着幾個固定的調性,是要令這部 份成為一首「靜止、超越時間的讚美詩」。 (註11. 學者這邊表答方式較文言。他形容的比較像是,因為太過驚嘆、太過佩服;太雄 偉、太壯觀,於是產生了,彷彿時間停下來,並忘了時間存在的感覺。另一層含意可能是 指,這第一部採用的天主教讚美詩,畢竟是一千年以前的作品,但透過馬勒的編曲重新賦 予文字生命,讓人聽來不會有過時的、古老之感。) 在歷時差不多半小時的第一部份完結時,音樂展現創造的偉大,像要觀眾一起參與一個莊 嚴典禮。魏本形容他聽完之後,「仍然被它徹底擊倒。」 (註12. 就是「下巴掉下來」的意思。因為聽到太驚訝,嘴張太大,下巴脫臼是很正常的 事。) ●第二部 愛與救贖:《浮士德》最終場 交響曲的第二部份,以歌德的《浮士德》最終一場為曲詞。與較為連貫的第一部份不同, 差不多一個小時長的第二部份,以截然不同的段落組成,與《浮士德》的文本相對應。音 樂開首的管弦樂段落,營造了曠野的氣氛。男聲合唱團此起彼落(Waldung, sie schwankt heran「森林,應風披靡」)。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201
兩位僧人,分別以男中音獨唱與男低音獨唱飾演,唱出對愛的渴望與愛暴烈的一面,先出 場的是狂喜教父(Ewiger Wonnebrand「永恆的歡喜之火」),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434
後來的是男低音獨唱演唱的沉思教父(Wie Felsenabgrund「仿彿在我腳下的岩壁」)。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548
此 時第一部份的「Accende」主題在小號響起,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593
令 激動的詠歎調更顯熱熾。 一段簡短的管弦樂間奏後,音樂的氣氛變得輕快。升天童子由童聲合唱團唱出(Hände verschlinget 「手跟手拉住」)。 (註13. 在此前,47:10 先由合唱團的女生部以"Accende主題" 唱出 "Gerettet ist das edle Glied"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830
童聲是在47:28接上 "Hände verschlinget Freudig zum Ringverein"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848
) 這成為了第二部份的諧謔曲段:長笛輕盈地奏響,弦樂在高音處跳躍,銅管樂唱着快樂的 調子,(註14. 「歡樂主題」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867
) 這些都預示着浮士德將得救贖。 [註15. 「歡樂主題」在 52:48 的時候再現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168
,這 段童聲的唱詞是 "Freudig empfangen wir Diesen im Puppenstand" (我們很高興迎接, 這個處在蛹狀的男子),與崇敬瑪莉亞的學者(即浮士德)進行重唱。] 女聲合唱團扮演未成熟的眾天使,唱出在救贖中愛的重要(Jene Rosen aus den Händen 「授與我們玫瑰」)。https://youtu.be/kP_cwJ4tKP0?t=2887
成熟的眾天使則唱出較為幽暗的旋律,塵世的愛有其較暗啞的一面(Uns bleibt ein Erdenrest「搬運塵世的遺蛻」)。這段音樂,將第一部份一段「Infirma nostri corporis」重現,意思是「以祢不滅力量,堅我朽壞身軀。」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016
不過,快樂將在不久後重臨,當年輕的天使歡迎男高音主唱的崇拜瑪利亞的博士,精神抖 擻地高歌讚頌他的新生命(Hier is die Aussicht frei「在這邊眺望很開闊」)。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157
經過與眾天使飛翔般的合唱後,男高音以第一部份相當重要 E 大調,唱出對榮光聖母的 讚歌(Höchste Herrscherin der Welt「統治世界的最高女王」)。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198
崇拜瑪利亞的博士,得救的浮士德高歌,由激動的詠歎調慢慢轉變成溫柔,帶領音樂進慢 的部份。(註16. 此段音樂將預示「愛的主題」) 一個靜止的簧風琴,加上豎琴稀疏的撥弦,伴隨着小提琴慢慢奏出稱為「愛的主題」的旋 律。 (註17. 關於「愛的主題」一詞來源,應是根據《浮士德》的主題。也有說是象徵聖母的 主題。) 男聲合唱團繼續崇拜瑪利亞的博士的讚歌,讚頌榮光聖母(Dir, der Unberührbaren「 你不可碰觸」)。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543
三位悔眾的女人歌唱愛與救贖: [註18. 在此之前,是先由第二女高音 (贖罪之女 Una Poenitentium) 唱 "Du schwebst zu Höhen "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646
,伴隨第二合唱隊的女高音部(其他 贖罪之女)。而這獨唱者,贖罪之女中的一人就是格蕾莘。] 罪孽深重的女人,即第一女高音獨唱,是以淚水膏耶穌腳的婦人(Bei der Liebe「那種 深愛」);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687
第一女低音獨唱是井旁的撒瑪利亞婦人(Bei der Bronn「那口井泉」)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746
; 埃及的瑪利亞,即第二女低音獨唱,是在耶路撒路向十架遺物朝聖後恢罪的聖女(Bei der Hochgeweihten「那塊聖地」)。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846
三人輪唱,https://youtu.be/kP_cwJ4tKP0?t=3918
預備另一名悔罪女人出場,她就是浮 士德不能救贖的愛人格蕾辛的靈魂。格蕾莘由第二女高音獨唱演唱,她唱出「愛的主題」 ,並且由曼陀琳琴伴奏(Neige, neige, du Ohnegleiche「請你,請你,無與倫比者」)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012
(註19. 此處「愛的主題」的句型同 1:15:09 合唱團唱的 "Göttin, Göttin, bleibe gnädig! "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509
) 眾人與升天童子一起,(註20. 這裡的"眾人"是指第二合唱隊的女高音部,僅唱一句 "Er wird uns lehren"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103
) 迎接浮士德的靈魂到達天 堂。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057
(註21. 此處漏掉一段,就是童聲之後,第二女高音唱的 "Vom edlen Geisterchor umgeben"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129
) 一輪寧靜的「Accende」旋律在圓號與小號中響起,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233
加上簧風琴、鐘琴及豎琴編織了一段優美的前奏 ,就是準備榮光聖母出場(Komm, Komm「來」)。榮光聖母由第三位女高音獨唱唱出,簡 單的兩句,引領格蕾莘與浮士德升天。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254
浮士德最後向聖母俯伏敬拜(Blicket auf zum Retterblick「請來仰望救主的眼睛」)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313
音樂慢慢變得相當寧靜,預備結束的一段「神秘的合唱」。 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591
全本《浮士德》最後八句,無疑是馬勒認為這首交響曲的核心,他亦在書信中與艾瑪詳細 闡述他的想法。在世上所見一切都是無常虛幻,惟有渴望與追求帶來永恆(Alles vergä ngliche, ist nur ein Gleichnis「一切無常者,不過是虛幻」)。《浮士德》的結尾, 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但馬勒將這段由神秘至高亢的合唱,將第八交響曲這首巨著,帶來震 撼的尾聲。全曲在震耳欲聾的降 E 大調和弦中完結,舞台外的銅管樂小組,高奏着「 Veni」的主題。https://youtu.be/kP_cwJ4tKP0?t=4889
(註22. 這裡的「Veni」主題就 是「聖靈主題A」) 馬勒透過這首大作,「透過這麼多把聲音,向世界唱出他那焦慮靈魂一直想說、潛藏心裏 生命與信念的訊息。」他的徒弟華爾特如此說:「這是他從沒有試過的振奮。」首演過後 ,歡呼聲久久不退,報章形容觀眾「歡喜若狂」。(註23. 感覺振奮並不代表真正理解, 有時候可能只是被現場氣氛給感染,或被龐大的合唱人聲給震攝而已。但不論如何,至少 證明對當時聽眾而言,這首交響曲,比起前面幾部似乎更好理解。) 馬勒以驚人的爆炸力,短時間內完成這首巨著。完成後一年,即 1907 年,馬勒經歷了三 件對他打擊甚重的事:辭任維也納宮廷劇院、女兒瑪利亞逝世、他發現自己心臟毛病而需 減少工作。經歷這災難一年,從此直走下坡。第八交響曲的首演,固然是他作為指揮、作 曲家的一生,最輝煌的經驗,但這首演也見證了他在歐洲舞台最後的演出。首演後不足一 年,他將在 1911 年 5 月 18 日黯然辭世,享年只有 50 歲。 [後記] 本篇原作為音樂評論家,雖然文中沒有使用太多專業術語,但或許是沒有考量到一般讀者 對作品的理解程度,及相關鑑賞能力。在作品解析部分閱讀難度偏高,但畢竟此篇應該本 來就不是為初入門馬八的新手所寫的導聆。讀者若有任何疑問可隨時提出,本人會針對不 明白之處再詳細說明。 網誌版: http://blog.udn.com/pariahfool/10840762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198.191.24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lmusic/M.1503337602.A.42E.html

08/22 12:18, , 1F
看完了。
08/22 12:18, 1F

08/22 14:23, , 2F
08/22 14:23, 2F

08/23 00:43, , 3F
原文不錯 不過什麼是E大調你也不懂 也許我等你完來解釋解釋
08/23 00:43, 3F

08/23 00:54, , 4F
註12我笑了XD
08/23 00:54, 4F

08/23 00:56, , 5F
追動機這麼兇的人 不學點樂理太可惜了 E/Eb大調聽覺很明亮
08/23 00:56, 5F

08/23 00:58, , 6F
而他們的對應#c/c小調 則具有神秘感 很適合馬勒詞句的表達
08/23 00:58, 6F

08/23 05:42, , 7F
我做人的原則很簡單 有華有噓
08/23 05:42, 7F

08/23 13:01, , 8F
只是音樂欣賞而已 不用搞的那麼複雜 。我承認我天生就很
08/23 13:01, 8F

08/23 13:01, , 9F
擅長鑑賞古典音樂 但不代表我具備音樂天份 且我對樂理也
08/23 13:01, 9F

08/23 13:01, , 10F
不感興趣。這邊也是希望透過我一個非音樂專科出身 單純熱
08/23 13:01, 10F

08/23 13:01, , 11F
愛古典樂的樂迷身分 希望能對其他愛樂人士 特別是初入門
08/23 13:01, 11F

08/23 13:01, , 12F
者有幫助。採用影片時間標記方式導聆方式 避免過多專業術
08/23 13:01, 12F

08/23 13:01, , 13F
語 造成學習者更多困擾。且關於馬八我個人已經是沒有任何
08/23 13:01, 13F

08/23 13:01, , 14F
問題 整首交響曲每句我都很熟 每句我都會唱 。有想需要特
08/23 13:01, 14F

08/23 13:01, , 15F
別了解的 或哪段感覺比較困難聽不懂 都歡迎您隨時提問 。
08/23 13:01, 15F

08/23 13:01, , 16F
這裡就是「全國唯一網路馬八諮詢服務中心」。針對馬勒第八
08/23 13:01, 16F

08/23 13:01, , 17F
可以讓所有民眾公開提問 且保證有問必答 絕不閃躲 線上
08/23 13:01, 17F

08/23 13:01, , 18F
教學 終身免費。歡迎全國愛樂人士多加利用。謝謝。
08/23 13:01, 18F

08/23 15:27, , 19F
可以如此大言不慚我也是服了你
08/23 15:27, 19F

08/23 15:54, , 20F
純推不是音樂專科也沒學樂理一樣能鑒賞,馬勒的音樂本身
08/23 15:54, 20F

08/23 15:54, , 21F
好聽最重要
08/23 15:54, 21F

08/24 20:01, , 22F
那我想問一下 您最推薦哪一個錄音版本?
08/24 20:01, 22F

08/24 22:01, , 23F
版本的話目前當然首推Signum發行的馬澤爾與愛樂的全集
08/24 22:01, 23F
版本的話目前當然首推Signum發行的馬澤爾與愛樂的全集 http://www.prestoclassical.co.uk/r/Signum/SIGCD363 看售價就知道 不到台幣一千元就可以把15張CD帶回家 且錄音部分我以HD800鑑定過 音質水準相當高 這套當 年發行中價版時 台灣代理商訂價奇高 現在有超低價 版的卻又不肯進貨 唯一缺點就是省成本 CD是用塑膠套 包裝 其次是 楊頌斯與皇家音樂廳的版本 http://www.prestoclassical.co.uk/r/RCO%2BLive/RCO13002 就是我youtube看到的那版 這套是SACD+BD版 看定價就知道相當划算 因為台灣燒友對古典BD這區塊 並不熟 而掌握藍光相關音效評論的主要又是由 「精研視務所」主導 可偏偏這些人又都是古典外行 事實上藍光在收錄大動態上有相當優勢 有助於使用高 階系統用家掌握更多細節資訊 個人相當推薦 且透過 影片導演剪接技術 也比較好理解樂團和合唱團各聲部 運作情形 對於欣賞者而也言也是相當有幫助 原則上馬八各家在詮釋上並不會有太大問題 唯一例外 是拉圖的版本個人比較不喜歡 還有建議不要選購的是 NAXOS發行的Antoni Wit的那套藍光版 此版訊號過度 放大導至背景雜訊過於明顯 我認為是後製上相當大的 失誤 其他就看你細部還想知道什麼 基本上關於馬八 我個人解析是能做到以句為單位 若 要論版本詮釋比較 是可以做到一句一句比對的程度 但畢竟比較耗時 除非是有相當興趣 不然我是覺得沒 必要吧 ※ 編輯: pariah (114.198.191.242), 08/24/2017 22:05:14

08/24 22:59, , 24F
認真交流 你推薦哪個指揮家指馬勒
08/24 22:59, 24F

08/24 22:59, , 25F
馬8又是哪個指揮你覺得表現不錯
08/24 22:59, 25F

08/25 23:18, , 26F
馬八可能因為其本身就是以合唱人聲為主的特色
08/25 23:18, 26F
馬八可能因為其本身就是以合唱人聲為主的特色 各指揮在表現上都趨向平穩 少數例外 的 我聽過的就是鄧許泰德1986年的版本 及拉圖的 兩者都有冒險嘗試的精神 可是從 結果看來是鄧許泰德的比較成功 不過在推薦上 還是以錄音為優先考量 因為馬八編制極大 真要認真比較 不能只看指 揮 還有獨唱者 及容易被忽略的童聲也要參考才是最完整的鑑定方式 所以如果只是 要推薦指揮的話 我還是會選鄧許泰德1986年的這個版本 如果是要整體比較的話 基於 錄音 詮釋 售價 絕版與否等...綜合考量 我會推薦以下幾個版本: 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1971年錄音 PentaTone (SACD)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86年錄音 羅伯.蕭指揮亞特蘭大交響樂團1991年錄音 Telarc 辛諾波里指揮愛樂管弦樂團1992年錄音 DG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1994年live DG 楊頌斯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11年live RCO LIVE (SACD) 馬捷爾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2011年錄音 signum ※ 編輯: pariah (114.198.191.242), 08/25/2017 23:19:16
文章代碼(AID): #1Pcno2Gk (clmusic)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Pcno2Gk (clmusic)